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青年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5 14:57

  本文关键词:青年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青年 急性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阿替普酶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青年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1.选择自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于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四病区住院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青年患者136例,未给予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青年患者9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静脉溶栓患者入选均符合2013年AHA/ASA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治疗指南标准,发病时间在4.5小时之内。两组患者年龄在18-45岁之间。2.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危险因素、化验检查结果等,所有静脉溶栓患者均经过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rt-PA按0.90mg/kg的剂量给药,最大剂量不超过90mg。记录患者入院时、治疗后24小时及治疗后7天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3个月时的改良的Rankin评分(m RS),3个月内的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死亡率进行评估。3.预后评价:(1)近期预后评价:将治疗后24小时及7天的NIHSS评分下降≥4分或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完全消失,定义为近期预后良好;将治疗后24小时及7天的NIHSS评分下降4分,定义为近期预后不良。(2)远期预后评价: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评分(m RS)0-2分定义为远期预后良好;治疗后3个月的m RS评分3-6分定义为远期预后不良。(3)症状性颅内出血定义为预后不良。结果:1.静脉溶栓组和非静脉溶栓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危险因素、化验检查结果、入院时基线NIHSS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静脉溶栓组经治疗24小时后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的患者87例,占63.9%,非静脉溶栓组经治疗24小时后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的患者38例,占38.8%,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2);静脉溶栓组经治疗7天后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的患者112例,占82.4%,非静脉溶栓组经治疗7天后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的患者61例,占62.2%,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3.静脉溶栓组患者3个月时远期预后良好者118例,占86.7%,非静脉溶组患者3个月时远期预后良好者63例,占64.2%,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1)。4.静脉溶栓组经治疗后3个月出血转化的患者3例,占2.2%,非静脉溶栓组经治疗后3个月出血转化的患者1例,占1.0%,两组的出血性转化均为非症状性颅内出血,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5.静脉溶栓组3个月死亡患者2例,死亡率为1.5%,非静脉溶栓组3个月死亡患者2例,死亡率为2.0%,两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97)。结论:1.青年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组与未静脉溶栓组之间比较,基线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青年型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组的患者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明显优于非静脉溶栓组患者。3.青年型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组患者治疗后出血性转化与非静脉溶栓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青年型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组患者中3个月的死亡率较非静脉溶栓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青年 急性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阿替普酶 预后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缩略语/符号说明10-11
  • 前言11-14
  • 研究现状、成果11-12
  • 研究目的、方法12-14
  • 资料和方法14-20
  • 1.研究对象14-15
  • 1.1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14-15
  • 1.1.1 发病3小时内的患者14-15
  • 1.1.2 发病 3-4.5 小时内的患者15
  • 2.分组15-16
  • 3.治疗方法16
  • 3.1 静脉溶栓组的治疗方法16
  • 3.2 非静脉溶栓组的治疗方法16
  • 4. 评估方法16-18
  • 4.1 数据收集16-17
  • 4.2 观察指标17
  • 4.3 效果评估17-18
  • 4.3.1 有效性评估17
  • 4.3.2 安全性评估17-18
  • 5.统计学方法18-20
  • 结果20-25
  • 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对比20
  • 2.两组患者近期预后的对比20-23
  • 3.两组患者远期预后的对比23-24
  • 4.两组患者出血转化情况对比24-25
  • 讨论25-34
  • 结论34-35
  • 参考文献35-40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40-41
  • 附录41-50
  • 附录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的量表41-45
  • 附录2 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45-46
  • 附录3 2013年AHA/ASA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治疗指南46-50
  • 综述50-60
  • 综述参考文献57-60
  • 致谢60-62
  • 个人简历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兰,朱文玲;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疗效观察[J];北京医学;2002年01期

2 孙绍贤,张晓辉;82岁老人静脉溶栓成功1例[J];中国急救医学;2004年02期

3 魏志明,张毅;13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静脉溶栓治疗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年12期

4 李秀莲;;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年16期

5 凌惠珠,安巨会,李海波;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2000年09期

6 赵录年,刘林红,董丽君,王冬梅,姜兴余,王玉丽;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35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年05期

7 闫明洲,高春丽,赵添恩,张慕兰,魏大愚;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8 翁羡吾;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30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9 袁高辉,邵华;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36例效果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1年01期

10 张加芳,谢彬;65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识别及静脉溶栓治疗(附15例临床分析)[J];中国厂矿医学;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卫;李斌;王圣;;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谢苗;;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与观察[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刘晓红;;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和护理[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张德森;;急性心肌梗塞早期静脉溶栓和院前溶栓治疗——附4例报告(1例为院前溶栓)[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5 邓e,

本文编号:5718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5718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1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