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颅内动脉瘤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Hunt-Hess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28 09:03

  本文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Hunt-Hess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颅内动脉瘤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Hunt-Hess分级


【摘要】:目的 :检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水平,探索其联合HuntHess分级对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状态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颅内动脉瘤患者220例,其中破裂颅内动脉瘤(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RIA)组127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组93例,应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与淋巴细胞绝对值的比值表示NLR,Hunt-Hess分级初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测定不同Hunt-Hess分级NLR水平,对NLR与Hunt-Hess分级的关系采用Spearman’s rho相关分析。结果:RIA组NLR与UIA组相比明显增高(P=0.000);Hunt-HessⅠ~Ⅴ级组NLR均较0级组明显增高(P0.05),Ⅲ~Ⅴ级组NLR均较Ⅰ~Ⅱ级组明显增高(P0.05);而Ⅰ和Ⅱ级以及Ⅲ和Ⅳ级组间NLR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LR与Hunt-Hess分级呈正相关(r=0.768,P=0.000)。结论 :外周血NLR可能与颅内动脉瘤破裂相关,Hunt-Hess分级联合NLR可能能更准确地综合评估颅内动脉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作者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庆市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Hunt-Hess分级
【分类号】:R743
【正文快照】: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为颅内动脉的瘤样突起,IA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病因。目前认为炎症反应参与IA的形成、破裂。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及分类作为炎症反应的简易、敏感指标,有研究发现白细胞总数可评估RIA病情及预后[1],然而少有研究结合中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宜波,李卫,王东起;颅内动脉瘤四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1年05期

2 毛伯镛;提高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水平是改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现状的有效途径[J];四川医学;2001年07期

3 张国荣,贾广志,尹华;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姜士炜;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J];医师进修杂志;2003年06期

5 姜士炜,杨奎;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J];放射学实践;2003年05期

6 梁新强,黄航,蒋广元,宋星志,张征军,廖毅超,覃颜;颅内动脉瘤误诊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年07期

7 岳文涛,高俊红;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观察[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4年S1期

8 宫崧峰,李新钢,李刚,沙林,张元鹏;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J];山东医药;2004年30期

9 赵卫平;武文元;;颅内动脉瘤病因学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年09期

10 汤永德;殷俊杰;;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J];中国基层医药;2006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华;;旋转DSA技术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2 封灏;赵瑞;方兴根;黄清海;许奕;洪波;赵文元;李子付;刘建民;;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的研究[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林成海;白玉明;邵斌;赵立卫;李阔;;256层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孔玉华;刘志忠;康熙雄;;颅内动脉瘤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芯片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第四届全国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学术研讨会暨医学生化分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钟鸣;谭显西;赵兵;;对高分级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思考[A];2009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杨绮帆;钱锁开;涂杳然;张珑;祝胜;邓磊;温建峰;胡尚伟;熊鹏举;;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治[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施海彬;;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A];第二届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5年

8 那世杰;王斌;杨咏波;孙剑涛;黄玉杰;;DSA与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联合应用[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赵卫;;杂性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A];第六届西部介入放射学术会议宁夏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四届年会介入放射学新技术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张叶华;张荣伟;;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梁兆松;人脑中的定时炸弹——颅内动脉瘤[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2 吴中学 刘爱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决策[N];健康报;2007年

3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 杨鹏飞;颅内动脉瘤治疗思路要变?[N];健康报;2009年

4 记者 胡德荣 通讯员 邱志涛;血管重建术治颅内动脉瘤效果显著[N];健康报;2011年

5 刘建民 张永巍 (上海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主任、神经外科主任 刘建民);颅内动脉瘤[N];文汇报;2009年

6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杨凯艳;颅内动脉瘤引发脑出血的“定时炸弹”[N];大众卫生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宇翔;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相关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蒲朝霞;主动脉内径和弹性改变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沙龙金;炎症相关基因多态性与168例颅内动脉瘤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4 陈文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的比较影像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5 朱文焕;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发病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虞军;全外显子组测序探寻颅内动脉瘤家系致病基因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7 辛涛;数字减影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8 张明铭;颅内动脉瘤的miRNA、mRNA表达谱及其分子网络调控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9 鲁刚;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许t,

本文编号:5832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5832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1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