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应用DTI评估rTM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发布时间:2017-07-28 18:16

  本文关键词:应用DTI评估rTM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更多相关文章: 缺血性脑卒中 重复经颅磁刺激 弥散张量成像 部分各向异性 皮质脊髓束 经胼胝体运动纤维


【摘要】: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可能的影像学机制。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5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初次发病的左侧基底节区脑梗塞急性期患者,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5例患者随机分配到传统治疗组(Conventional Therapy,CT组,8例)和rTMS结合传统治疗组(rTMS+CT组,7例)。同时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1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rTMS+CT组除与CT组传统治疗方法相同外,另给予患侧初级运动皮层10天的r TMS治疗,刺激频率10Hz,刺激强度90%静息态运动阈值。rTMS+CT组和CT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0天后行DTI图像采集及行为学评分,包括简易运动功能评分simple Fugel-Meyer Assessment,FM)、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 index,BI)。正常对照组仅行DTI数据采集。对比分析脑卒中后患者各向异性参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的改变,卒中治疗前后FA值的改变及rTMS+CT组和CT组FA值的差异情况,及其与临床FM、NIHSS、B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rTMS+CT组和CT组治疗前一般资料及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1、15例脑卒中患者治疗前与正常人比较FA值降低的区域包括左侧内囊后肢、双侧内囊前肢、双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双侧放射冠、胼胝体体部、左侧中央前回及延髓右份(t=1.71,p0.05,未校正)。其中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左侧内囊后肢、左侧放射冠、延髓右份FA值与FM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70,p=0.003;r=0.72,p=0.002;r=0.61,p=0.010)。2、rTMS+CT组治疗后与其治疗前比较FA值显著升高的脑区有左侧中央前回、左侧内囊后肢、右侧辅助运动区、右放射冠、右侧内囊后肢、右侧额中回(t=1.94,p0.05,未校正)。其中左侧内囊后肢、胼胝体体部的FA值改变量与FM值改变量呈正相关关系(r=0.78,p=0.036;r=0.81,p=0.028)。CT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rTMS+CT组与CT组治疗前比较无差异,治疗后比较差异脑区有:双侧中央前回及双侧内囊后肢、左侧丘脑(t=1.77,p0.05,未校正)。4、治疗后15例患者的FM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TMS+CT组:t=6.73,p=0.001;CT组:t=9.72,p=0.000),反应神经缺损程度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rTMS+CT组:t=5.53,p=0.001,CT组:t=5.10,p=0.001),及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增加(rTMS+CT组:t=4.83,p=0.003,CT组:t=5.92,p=0.001)。rTMS+CT组和CT组治疗后FM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TMS+CT组:60.14±20.10,CT组:38.25±21.11;t=2.04,p=0.041)。结论:1、高频(10Hz)rTMS刺激患侧初级运动皮层可能会更有利于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的结构重组及功能改善,促进运动功能康复。2、DTI参数FA值,作为一种研究结构可塑性的工具,能够有效预测rTMS的治疗效果。3、rTMS可能是通过调节患侧皮质脊髓束(内囊后肢层面)及M1-M1经胼胝体运动纤维束的连接来实现脑卒中后运动恢复。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重复经颅磁刺激 弥散张量成像 部分各向异性 皮质脊髓束 经胼胝体运动纤维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前言7-9
  • 材料与方法9-14
  • 结果14-23
  • 讨论23-29
  • 结论29-30
  • 参考文献30-37
  • 致谢37-38
  • 缺血性脑卒中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进展38-53
  • 参考文献46-53
  • 在读期间已发表、录用的学术论文53-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晖;刘怀军;王勇;;高场强磁共振DTI成像对老年人脑白质疏松症中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年04期

2 石磊;张辉;邵国良;俞炎平;庞伟强;;脑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周DTI参数的测定及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年05期

3 赵继泉;梁碧玲;朱新进;沈君;;迟发性放射性脑损伤DTI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7年06期

4 陆建霞;沈光宇;;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DTI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1年05期

5 邹志孟;曹庆勇;王滨;邹静;王琪;贺春妮;;DTI在评价脊髓型颈椎病颈髓压迫损伤中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年05期

6 D.Cortez-Conradis;R.Favila;K.Isaac-Olive;M.Martinez-Lopez;C.Rios;E.Roldan-Valadez;林江南;;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区域性DTI派生的张量指标的诊断作用:p,q,L,Cl,Cp,Cs,RA,RD,AD,平均扩散系数和部分各向异性的同时评估[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3年03期

7 王静,李治安,王新房,谢明星,刘俐,杨娅,吕清;DTI无创性评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电除极状态[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9年01期

8 姜兴岳;谢庆芝;陈亮;张升华;董景敏;王滨;范万峰;;DTI对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应用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3年01期

9 张海都;孔令梅;陈若伟;刘慧敏;郑文斌;;大鼠急性酒精中毒合并弥漫性轴索损伤脑干的DTI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3年05期

10 嵇鸣;叶春涛;苗华栋;林光武;臧雪如;朱震方;;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场MR脑DTI定量研究[J];上海医学影像;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宁;张云亭;;正常老年人脑白质结构的DTI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2 齐顺;印宏;石明国;赵海涛;;磁共振DTI及皮质容积技术联合应用对屈光参差性弱视研究[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捷;孔江明;;动态DTI对基底节急性脑出血中长期运动功能评估[A];2013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王煦;;青少年起病的早期精神分裂症脑白质纤维完整性的DTI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杨永贵;郭岗;黄海清;郑晔;许晓金;胡宁;成启华;戴fE佶;;不同预处理方式在脊髓DTI的应用研究[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郭方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判断脑梗死预后中的应用[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四次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养生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方珉;谢瑞满;周林江;;脑梗死后早期皮质脊髓束Wallerian变性的DTI研究[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8 梁志坚;刘斯润;曾进胜;凌雪英;;脑梗死后继发行性和逆行性神经纤维顺损害的DTI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佟万仁;郭躬太;王宁玫;刘廷茂;王云翔;;冠心病患者左右心室STI、DTI改变的对比研究[A];中国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脏学学会全国第一届心脏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10 刘青梅;彭敏;;RT3DE及DTI评价缺血后处理在PCI中的心脏保护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营;DTI对不同类型失语之间神经网络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2 樊凌龙;磁共振DTI评价肾移植术后早期肾脏功能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3 宋民亮;基于DTI成像的神经纤维示踪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4 韩坤,

本文编号:5853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5853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e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