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植入前后脑动脉瘤内血流场特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支架植入前后脑动脉瘤内血流场特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颈内动脉颅内段 CT影像 双向流固耦合分析 支架 有限元分析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是基于CT建立脑动脉瘤的三维模型,用有限元的方法对动脉瘤模型进行双向流-固耦合分析,并进行血管支架的结构设计与有限元结构静力学分析,根据结构静力学分析结果选取好支架后置入脑动脉瘤中再进行一次双向流-固耦合分析,比较置入支架前后血流场的变化情况进而得出结论,为脑动脉瘤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依据个体化脑动脉瘤患者的CT影像数据,采用发病部位居多的颈内动脉颅内段为例进行三维建模及分析,结合MIMICS影像处理软件获取表面优化模型,再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中进行实体化及表面光滑处理并转换为NURBS曲面模型,随后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中进行血液动力学分析;在UG中建立两种形状的血管支架,并在Static Structural中进行结构静力学分析并比较两种支架的变形能力;最后经过比较选定一种支架后置入脑动脉瘤内进行双向流-固耦合分析。结果以此获得了颈内动脉颅内段模型速度矢量、流线、壁面剪切应力、壁面总变形和壁面压力的分布图;得到了两种支架的弯曲和扭转变形的分布图;以及置入支架后的颈内动脉颅内段模型速度矢量、流线、壁面剪切应力、壁面总变形和壁面压力分布图;而且比较出置入支架后脑动脉瘤内各项血液动力学参数都较未置入时明显降低。结论基于这些分布图的形态尤其是壁面剪切应力对瘤壁的影响,可用于分析脑动脉瘤的破裂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颈内动脉颅内段 CT影像 双向流固耦合分析 支架 有限元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第一章 前言7-11
- 1 研究的意义与背景7-9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9
- 3 课题来源9-10
- 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0-11
- 第二章 基于CT颈内动脉颅内段三维重建及血流场特性分析11-25
- 1 材料与方法11-14
- 1.1 血管主要的建模方法以及CT影像的发展11-12
- 1.2 材料12
- 1.3 造影剂采集设备的选择以及参数的设定12
- 1.4 动脉瘤医学影像数据的分析12-13
- 1.5 表面模型建立13
- 1.6 STL格式血管壁模型与NURBS曲面模型之间的转换13
- 1.7 体网格的划分13-14
- 2 计算方法14-15
- 3 边界条件与求解15-16
- 3.1 流体部分属性以及边界条件的设定15-16
- 3.2 固体部分(血管壁与瘤壁)属性以及边界条件的设定16
- 4 双向流-固耦合求解设置16-17
- 5 结果分析17-20
- 6 不同入口速度下的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结果及其分析20-24
- 7 本章小结与讨论24-25
- 第三章 支架的初步建模25-36
- 1 国内外支架的发展历程以及支架种类25-26
- 2 支架结构的初步设计26-32
- 2-1 矩形截面网格状支架的建模以及模拟血流场分析27-31
- 2-2 网丝编织成的圆形截面螺旋形支架的初步设计31-32
- 3 通过结构静力学分析比较两种支架的弯曲变形能力以及扭转变形能力32-35
- 3-1 血管支架的弯曲变形能力32-33
- 3-2 血管支架的扭转变形能力33-35
- 4 本章小结35-36
- 第四章 植入支架后颈内动脉颅内段瘤体内血流场特性分析36-44
- 1 引言36-37
- 2 材料和方法37-38
- 2.1 材料的设定37
- 2.2 体网格的划分37-38
- 2.3 计算方法38
- 3 边界条件的设定与求解38-39
- 3.1 植入血管支架的流体部分属性以及流体边界条件的设定38-39
- 3.2 固体部分(血管壁与瘤壁)属性以及边界条件的设定39
- 4 双向流-固耦合求解设置39-40
- 5 结果分析40-43
- 6 本章小结43-44
- 第五章 全文总结44-45
- 参考文献45-49
- 致谢49-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彦宏;任新亮;王向阳;王向东;郭铁柱;;颅脑动脉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年08期
2 屈长强,刘增品,冯京萍;旋转DSA技术在脑动脉瘤中应用价值的探讨[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年05期
3 黄光富;脑动脉瘤诊治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5年01期
4 马骏;贾文霄;鲍遇海;任伟新;迪理木拉提·巴吾东;顾俊鹏;李文化;穆明;裴祺;;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5 李骁雄;入江惠子;;原始胚胎动脉合并脑动脉瘤二例报道[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11期
6 王振宇;;转化生长因子-β_1在脑动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年06期
7 毛颖;;脑动脉瘤治疗的规范与创新[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年11期
8 焦河;;3D重建技术在脑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2007年20期
9 ;特殊基因突变增加脑动脉瘤风险[J];生命世界;2008年12期
10 陆晓琼;;脑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观察与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传声;臧培卓;佟志勇;石强;吴鹏飞;温志锋;王运杰;;有关脑动脉瘤临床上的几个问题[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孙克华;卢亦成;白如林;黄承光;陈怀瑞;齐向前;;手术和介入联合治疗多发性脑动脉瘤[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徐建林;陈书达;;旋转DSA技术在诊断脑动脉瘤中的价值[A];2006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孔伟东;曹建民;许健;卢光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5 马驰原;田蕾;王汉东;史继新;;脑动脉瘤外科手术的术中监测[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翟水亭;李天晓;曹会存;郭子亮;宗登伟;白卫星;;脑动脉瘤三维DSA影像学分析及对栓塞治疗的价值[A];第二届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5年
7 虞升华;;旋转DSA技术在脑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A];2008年浙江省放射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吴科学;翁宇;蒲智;多吉;;高原地区脑动脉瘤特点及治疗体会[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王盛章;陈家亮;鲁刚;张晓龙;;具有病人特异性的脑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A];现代数学和力学(MMM-XI):第十一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刘磊;许百男;王芙昱;王君;曹向宇;;基于3D-DSA影像学数据的脑动脉瘤三维有限元模型构建[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玉杰 柳辉艳;治脑动脉瘤首选介入[N];健康报;2007年
2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朱晓敏;突发头痛应考虑脑动脉瘤[N];健康时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曹玉祥;患脑动脉瘤如何救治[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4 朱晓敏;突发头痛应考虑脑动脉瘤[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张建民 整理 余宁宁;脑动脉瘤 脑内随时可能破裂的气球[N];健康报;2010年
6 记者 陈青;脑中“炸弹”应早发现早治疗[N];文汇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雪敏;脑动脉瘤:破裂与否,均需治疗[N];医药经济报;2010年
8 董欢霁;三维立体成像技术 脑动脉瘤诊治新助手[N];医药经济报;2006年
9 记者 匡远深;脑动脉瘤虚拟三维模型建立[N];健康报;2008年
10 姜旭滨;治疗脑动脉瘤有新术式[N];黑龙江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冯桥显;炎症反应及其调控在脑动脉瘤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D];四川大学;2006年
2 孙晓枫;实验性大鼠脑动脉瘤发生机制及Doxycycline和雷公藤预防作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3 韩天旺;VSMC凋亡与增殖在脑动脉瘤形成及破裂中的作用和意义[D];四川大学;2006年
4 贺红卫;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治疗脑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郭付有;VSMC凋亡及其调控在脑动脉瘤形成和破裂中的意义[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士杰;支架植入前后脑动脉瘤内血流场特性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2 何旭英;脑动脉瘤形成及破裂出血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3 马骏;二维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5年
4 余永佳;脑动脉瘤的病理改变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相关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6年
5 赵红辉;仿真三维CT血管内镜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6 魏欣;脑动脉瘤虚拟三维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价值初探[D];四川大学;2005年
7 朴永男;多层面螺旋CT血液铸型技术在诊断脑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D];延边大学;2004年
8 曹强;多层面螺旋CTA三维重建技术在评价脑动脉瘤中的应用——与DSA对比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9 孟连英;双源FlashCT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D];山东大学;2014年
10 张翠强;一类生物医学模型的非线性分析及控制[D];江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19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619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