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HDAC6在异常聚集tau蛋白的降解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4 18:30

  本文关键词:HDAC6在异常聚集tau蛋白的降解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 tau蛋白 泛素锌指结合域 自噬-溶酶体系统


【摘要】:Tau蛋白的异常病理性聚集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病理学标志之一。研究异常tau蛋白的降解机制对于AD等tau蛋白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细胞内短期和可溶性低分子量蛋白质主要经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UPS)进行降解。然而,在tau相关疾病中,蛋白酶体普遍存在功能障碍,进而导致错误折叠的tau蛋白不能经UPS进行有效清除。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 (Histone deacetylase 6, HDAC6)可与泛素化底物蛋白结合,在动力蛋白的参与下将底物蛋白沿着微管运输到微管组织中心(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 MTOC)形成功能性蛋白质聚集体(aggresome),并激活自噬-溶酶体途径,最终使得含有底物蛋白的聚集体结构经自噬-溶酶体途径降解。因此,自噬途径在蛋白酶体活性抑制时对于维持胞内的蛋白质含量恒定具有重要的代偿意义。HDAC6的泛素锌指结合域(binder of ubiquitin zinc finger domain, BUZ)可与单体泛素以及多聚泛素链结合,且已有的研究表明,HDAC6可介导tau蛋白聚集体的形成,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我们推测蛋白酶体活性抑制时,可介导泛素化tau蛋白含量的增加,而HDAC6通过其BUZ结构域与泛素化tau蛋白结合,介导tau蛋白聚集体的形成,并通过激活自噬-溶酶体途径促进tau蛋白的降解。目的:利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处理小鼠神经瘤母细胞(mouse neuroblastoma N2a cells, Neuro-2a),诱导泛素化tau蛋白质的聚集,探讨HDAC6对异常聚集tau蛋白降解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用siRNA方法抑制N2a细胞中HDAC6的表达,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HDAC6 siRNA处理对HDAC6含量的影响;(2)用siRNA方法抑制N2a细胞中HDAC6的表达,6hr后分别转染FLAG-HDAC6和FLAG-HDAC6 ΔBUZ质粒36 hr,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质粒是否转染成功;(3)用siRNA方法抑制N2a细胞中HDAC6的表达,6hr后分别转染FLAG-HDAC6和FLAG-HDAC6 ABUZ质粒,36hr后利用MG132 (5μM)处理N2a细胞24 hr,抑制蛋白酶体功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tau蛋白含量变化;(4)在(3)的条件下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自噬活性标志物LC3的表达;(5)向N2a细胞内分别共转染FLAG-HDAC6和EGFP-tau、FLAG-HDAC6 ABUZ和EGFP-tau质粒,36 hr后用MG132 (5μM)分别处理细胞12 hr和24 hr,免疫荧光技术观察HDAC6和tau在细胞中的定位关系和tau蛋白功能性聚集体的形成情况;(6)在(5)的条件下,利用免疫沉淀技术检测HDAC6和tau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1)用20 nM的HDAC6 siRNA处理N2a细胞6hr, N2a细胞中HDAC6表达下降最明显,达80%(P0.001)。(2) FLAG抗体检测FLAG-HDAC6 和 FLAG-HDAC6 ΔBUZ质粒的转染效率,结果发现FLAG-HDAC6与FLAG-HDAC6ΔBUZ转染组细胞中,FLAG表达水平明显增加。(3)与对照组相比,MG132处理组细胞中tau蛋白含量上升(P0.05);与MG132处理组相比,FLAG-HDAC6质粒转染组细胞中tau蛋白含量显著性降低(P0.05);与FLAG-HDAC6质粒转染组相比,FLAG-HDAC6 ABUZ质粒转染组细胞中tau蛋白含量则显著增加(P0.05)。(4)与对照组相比,MG132处理组细胞中自噬活性标志物LC3表达上调(P0.05);与MG132处理组相比,FLAG-HDAC6质粒转染组细胞中LC3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FLAG-HDAC6质粒转染组相比,FLAG-HDAC6 ΔBUZ质粒转染组细胞中LC3表达则明显降低(P0.05)。(5)与对照组相比,MG132处理组HDAC6与tau蛋白向核周聚集,并出现tau蛋白聚集体,HDAC6和tau具有较好的共定位关系;与共转染FLAG-HDAC6和EGFP-tau质粒组相比,共转染FLAG-HDAC6 ΔBUZ和EGFP-tau组细胞中,tau蛋白散在分布于胞浆中,无tau蛋白聚集体形成,HDAC6与tau蛋白的共定位消失。(6)与对照组相比,MG132处理组HDAC6与tau蛋白之间结合增强(P0.05);与共转染FLAG-HDAC6和EGFP-tau组细胞相比,共转染FLAG-HDAC6和EGFP-tau ΔBUZ组细胞中,HDAC6与tau蛋白之间结合减弱(P0.05)。结论:以上结果表明,蛋白酶体活性抑制时,HDAC6通过增强与tau蛋白的结合,参与tau蛋白聚集体的形成,并通过激活自噬-溶酶体途径使tau蛋白得到有效降解。本研究以N2a细胞为模型,初步探讨了HDAC6在蛋白酶体活性抑制时参与tau蛋白降解的途径及机制,为进一步明确HDAC6在tau蛋白经自噬-溶酶体途径降解中发生的作用及机制提供了较好的实验依据。
【关键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 tau蛋白 泛素锌指结合域 自噬-溶酶体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1. 前言12-22
  • 1.1 微管相关蛋白tau及相关疾病12-14
  • 1.1.1 Tau蛋白的结构与功能12-14
  • 1.1.2 Tau蛋白相关疾病14
  • 1.2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14-15
  • 1.2.1 组成成分及功能14-15
  • 1.2.2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对tau蛋白的降解15
  • 1.3 自噬-溶酶体系统15-16
  • 1.3.1 自噬-溶酶体系统15-16
  • 1.3.2 自噬-溶酶体系统对tau蛋白的降解16
  • 1.4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16-21
  • 1.4.1 HDACs家族16-17
  • 1.4.2 HDAC6的结构与功能17-18
  • 1.4.3 HDAC6与tau蛋白的相互作用关系18
  • 1.4.4 HDAC6对蛋白质降解过程的调控18-20
  • 1.4.5 泛素锌指结合域(binder of ubiquitin zinc finger domain,BUZ)20-21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21-22
  • 2. 材料与方法22-29
  • 2.1 实验仪器22
  • 2.2 化学试剂及抗体22-23
  • 2.2.1 主要化学试剂22-23
  • 2.2.2 抗体23
  • 2.3 细胞传代培养23
  • 2.4 HDAC6 siRNA23-24
  • 2.5 质粒转染24
  • 2.6 细胞加药处理24-25
  • 2.7 免疫印迹25-26
  • 2.7.1 蛋白质样品制备25
  • 2.7.2 SDS-PAGE凝胶电泳25-26
  • 2.7.3 转膜26
  • 2.7.4 显色26
  • 2.8 免疫沉淀26-27
  • 2.9 免疫荧光27-28
  • 2.10 数据分析28-29
  • 3. 实验结果29-35
  • 3.1 HDAC6 siRNA处理对内源性HDAC6表达的影响29
  • 3.2 外源性FLAG-HDAC6和FLAG-HDAC6ΔBUZ质粒转染效率检测29-30
  • 3.3 蛋白酶体活性抑制时,HDAC6对tau蛋白含量的影响30-31
  • 3.4 蛋白酶体活性抑制时,表达外源性HDAC6可促进自噬途径的激活31-32
  • 3.5 蛋白酶体活性抑制时,tau与HDAC6的共定位增强及tau蛋白聚集体的形成32-33
  • 3.6 蛋白酶体活性抑制时,tau蛋白与HDAC6结合增强33-35
  • 4. 讨论35-39
  • 4.1 HDAC6对tau蛋白含量的影响35-36
  • 4.2 HDAC6对自噬活性的影响36
  • 4.3 HDAC6对tau蛋白功能性聚集体形成的影响36-37
  • 4.4 HDAC6与tau蛋白的相互作用37-39
  • 5. 结论与展望39-41
  • 参考文献41-48
  • 附录48-49
  • 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9-50
  • 致谢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东霆;李冰;;脂质体介导转染培养细胞的基因表达及转染程序的简化[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方福德;;转导、转染和转化[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年02期

3 ;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转染:血清对于表达及转染效率的影响[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5年05期

4 ;重组人β-防御素-2基因在昆虫细胞的转染表达[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年08期

5 姚云清,黄爱龙,唐霓,王波,张定凤;HBV DNA转染原代鸭肝细胞初步观察[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年01期

6 周晓彤,沈振亚,于曙东,余云生,叶文学,黄浩岳,焦鹏,滕小梅;阳离子脂质体介导小干扰RNA转染EOMA细胞时转染条件的优化[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孔雪;顾文艺;仙玲玲;杨磊;;小分子干扰RNA转染效率的初步研究[J];农垦医学;2006年01期

8 钱锋,潘卫庆;疟原虫的转染及分子功能研究[J];自然杂志;2001年01期

9 李玉英;陈枫;王宋平;余时沧;黄桂君;王关嵩;钱桂生;;肺癌移植瘤不同转染方法在体转染效率的实验研究[J];重庆医学;2008年09期

10 苑晓玲,从玉文,善亚君,陈家佩;提高悬浮细胞脂质体转染效率的方法[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彤;;阳离子脂质体介导小干扰RNA转染EOMA细胞时转染条件的优化[A];第八届华东六省一市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袁即山;利天增;祁少海;谢举临;徐盈斌;潘姝;张珑娟;孔庆瑜;;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最佳转染条件:α_1(Ⅰ)型前胶原基因反义寡核苷酸转染的实验[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李士泽;张忠芳;张玉静;;凋亡蛋白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A];动物生理生化学分会第八次学术会议暨全国反刍动物营养生理生化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李幸;宫念樵;;不同转染方法抑制DC分化过程中AXL基因表达的效率比较[A];2012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姚云清;张定凤;黄爱龙;唐霓;王波;;乙型肝炎病毒DNA转染与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原代鸭肝细胞对比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6 潘俊杰;施海明;罗心平;李剑;梁旺;张进;马端;;U937单核细胞转染中几种不同方法的比较[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袁即山;利天增;祁少海;谢举临;徐盈斌;潘姝;张珑娟;孔庆瑜;;α1(Ⅰ)型前胶原基因反义寡核苷酸转染人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条件优化[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何星;李华;;三种转染试剂介导pGPU6/GFP/Neo真核表达载体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的比较研究[A];2013年全国激光医学学术联合会议暨2013年浙江省医学会整形美容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9 赵咏梅;刘林;陈幸华;孔佩艳;彭贤贵;刘红;王庆余;;小鼠TPO cDNA转染前后骨髓基质细胞TPOmRNA表达情况的研究[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张桥;黄书文;鄢国平;;水溶性高分子保护的Lipofectamine 2000/DNA复合物的固相转染研究[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灵杰;应用磁靶转染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王慧媛;基于功能性多肽的基因载体的制备及其转染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杨永新;阳离子聚磷腈衍生物的合成与修饰及其作为基因非病毒载体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陈炜;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Nkx2.5、GATA4、TBX5启动心肌细胞分化机制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5 王宇;功能化修饰的树形高分子转染TRAIL质粒和Mdm2-siRNA治疗骨肉瘤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

6 李晖;APOBEC3G转录调控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7 侯旭晖;转染siRNA特异性下调PAI基因表达抗血栓形成作用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胡彬;Cbl-b基因沉默对TRP-2肽疫苗免疫小鼠淋巴细胞体外杀伤B16F10黑色素瘤细胞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韬;HDAC6在异常聚集tau蛋白的降解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田燕;离体肝细胞Hsa-miR-660基因表达调控对CYP3A4蛋白表达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5年

3 赵玉瑜;含羟基的阳离子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基因传递性能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4 于建宁;脂质体法转染小鼠体细胞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5 张h,

本文编号:6210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6210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3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