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不同给药途径注射CompoundC对缺血性脑损伤及自噬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22 19:11

  本文关键词:不同给药途径注射CompoundC对缺血性脑损伤及自噬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脑缺血 AMPK mTOR 颅内注射 自噬


【摘要】:目的:观察AMPK抑制剂Compound C对大鼠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后大脑缺血半球皮层内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表达对自噬相关蛋白LC3和Beclin-1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给药途径干预AMPK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若干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将它们分为假手术组、MCAO对照组(腹腔和颅内)、腹腔注射药物干预组和颅内注射药物干预组。MCAO对照组和药物干预组采用线栓法制作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腹腔药物干预组大鼠于缺血造模结束时(完成MCAO后)立即经腹腔注射AMPK抑制剂Compound C,颅内干预组大鼠也于同样的时间段进行颅内注射同一药物,MCAO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于同一个时间给予注射等剂量溶媒(生理盐水+DMSO)。各组大鼠于术后24h时间点取患侧皮层脑组织,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 TOR、LC3、Beclin-1的表达情况。以行为学症状评分、脑梗死体积结果来评价抑制AMPK活性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结果:神经症状学评分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未表现出神经症状,行为学评分为0分;MCAO组大鼠出现较明显的神经症状,行为学评分高,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及颅内注药组与MCAO对照组相比,评分明显降低(p0.01)。腹腔给药及颅内注药对照组相比,腹腔组的评分要略低于颅内注药组(p0.01)。TTC染色法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加重(p0.01),而无论是腹腔给药组还是颅内给药组,与MCAO组大鼠相比较均能显著减少脑梗死体积(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MCAO组相比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腹腔组及颅内组的表达结果相比MCAO组则表现出减少(p0.01),将两组之间互相比较可以发现后者的蛋白表达情况下降程度更多(p0.01);LC蛋白表达趋势与Beclin-1相似,MCAO组相比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而与腹腔组及颅内组的表达相比时发现MCAO组的表达有减少(p0.01),两组互相比较发现颅内组的表达量下降程度更多(p0.01)。m TOR蛋白水平表达与Beclin-1相反,MCAO组的表达程度最低(p0.01),两组注药组之间相比较则显示颅内组表达量相对更高(p0.01)。结论:(1)大鼠脑缺血后可通过抑制AMPK活性抑制自噬,保护梗塞缺血后的脑部组织。(2)颅内给药相比腹腔给药可以更加明显调控自噬从而保护脑部神经元的效果。(3)颅内注射过程中对脑组织的损伤会加重脑缺血损伤。
【关键词】:脑缺血 AMPK mTOR 颅内注射 自噬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中英文缩略表10-11
  • 第1章 引言11-13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13-21
  • 2.1 实验材料13-14
  • 2.1.1 实验动物13
  • 2.1.2 主要试剂13-14
  • 2.1.3 主要仪器14
  • 2.2 实验分组14-16
  • 2.3 实验方法16-21
  • 2.3.1 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17
  • 2.3.2 神经症状学评分方法17
  • 2.3.3 颅内注射方法17
  • 2.3.4 使用夹心TTC染色法比较大鼠脑梗塞体积差别[15]17-18
  • 2.3.5 使用Westen blot法检测MCAO大鼠大脑缺血半球皮层AMPK-mTOR信号分子相关蛋白LC3和Beclin-1 的激活情况18-19
  • 2.3.6 统计学分析19-21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21-26
  • 3.1 抑制AMPK活性后对各组实验大鼠的Zea longa评分影响与比较21-22
  • 3.2 抑制AMPK活性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22-24
  • 3.3 MCAO大鼠大脑缺血半球皮层mTOR信号通路蛋白水平的比较24-26
  • 第4章 讨论26-32
  • 4.1 实验方法26-27
  • 4.2 实验的数据27-28
  • 4.3 通过调节AMPK-mTOR-自噬脑组织的保护作用28-29
  • 4.4 比较不同给药途径对脑保护作用的区别29-30
  • 4.5 总结30-32
  • 第5章 结论32-33
  • 5.1 结论32
  • 5.2 展望32-33
  • 致谢33-34
  • 参考文献34-37
  • 综述 微透析技术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应用37-43
  • 参考文献42-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婵娟,廖维靖,杨万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缺血性脑损伤[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年11期

2 姚玲;汤永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缺血性脑损伤[J];社区医学杂志;2009年17期

3 张钰;高剑峰;;缺血性脑损伤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J];河南医学研究;2011年03期

4 张琳;郭军;;老年缺血性脑损伤的分子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年13期

5 邱红霞,,陈惟昌;缺血性脑损伤的分子机制[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8年02期

6 杨国强;范学慧;萧洪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最新研究进展[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3年03期

7 柳要伟;吕贻珍;闫玉敏;;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防治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4年08期

8 陶存山;缺血性脑损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2001年02期

9 谭峰,顾卫,万赛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年02期

10 王竞;杜俊蓉;;缺血性脑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忠;荆志伟;胡木林;周才秀;高思华;王永炎;;基因芯片技术与缺血性脑损伤的基础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成立大会暨2008年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黄坚;李振东;;趋化因子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南燕;柳艳丽;唐震海;王能里;林振浪;;未成熟胎兔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的制备[A];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4 任秋生;王均炉;;针刺治疗缺血性脑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A];2007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王文;艾厚喜;张丽;李林;;缺血性脑损伤重构作用和机制[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6 曹云;骆菲;Gunn AJ;Bennet L;George S;Gluckman PD;邵肖梅;Guan J;;选择性头部降温对胎羊缺血性脑损伤纹状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A];第三届长三角围产医学学术论坛暨2006年浙江省围产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曹云;邵肖梅;Gunn AJ;Bennet L;George S;Gluckman PD;Gean J;骆菲;;选择性头部降温对胎羊缺血性脑损伤纹状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王文;艾厚喜;张丽;;缺血性脑损伤神经血管稳态重构作用和机制[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4)[C];2011年

9 王文;艾厚喜;张丽;;缺血性脑损伤神经血管稳态重构作用和机制[A];第一届全国麻醉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王文;艾厚喜;张丽;;缺血性脑损伤神经血管稳态重构作用和机制[A];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人参及补益药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川芎嗪的抗氧化机制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2 衣晓峰;针刺为何有助脑损伤修复[N];健康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相名;缺血性脑损伤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2 肖绪武;早期运动干预促进缺血性脑损伤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的实验与临床对比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3 马学盛;清化血浊法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4 尚爱加;脑红蛋白基因的克隆、组织分布及其在缺血性脑损伤后表达变化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5 毕晓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6 廖维靖;活血化瘀药对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7 罗艺;IL-33促进Th2应答和抑制Th17应答的效应能够缓解小鼠缺血性脑损伤[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8 刘鹏

本文编号:7208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7208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7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