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脑运动功能恢复fMRI纵向研究
本文关键词:脑梗死患者脑运动功能恢复fMRI纵向研究
【摘要】:目的许多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业已证实了脑梗死后会发生结构、功能的重组,即神经的可塑性。目前,许多功能成像技术都能显示任务相关的脑部激活状况,间接反映功能区的情况。脑梗死后绝大多数患者会伴有对侧肢体运动障碍,通过一段时间的恢复之后,其运动功能将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善。本文通过血氧水平依赖的功能磁共振(BOLD-f MRI)技术,观察梗死不同时期双手握拳运动时相关脑区的动态重组的规律,并探讨其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水平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中选取34例急性期脑梗死运动障碍患者,男性23例,女性11例,年龄42~86岁,平均年龄61.3±10.3岁,病程均在一周以内(急性期),嘱患者及家属5-7周(恢复期)再次复查,其中11名患者参与二次扫描。患肢肌力Ⅱ级或Ⅱ级以上,病变部位包括累及单侧侧脑室旁、基底节、丘脑或桥脑。另外,选取正常对照组16例,男性10人,女性6人,年龄跨度38~79岁,平均63.7±8.6岁。本研究采用组块设计,所有患者均行手部握拳运动,并实时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采用SPM8软件对采集原始功能数据进行分析,使用SPSS17.0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名正常人双手握拳运动脑皮层激活符合运动功能交叉支配的经典理论。梗死组急性期患手握拳运动表现为双侧初级、次级运动皮层激活,即双侧M1区、SMA区激活、PMC区部分激活,两侧小脑半球也呈现不同程度激活。说明脑梗死急性期参与运动功能代偿脑区较为广泛,不仅是患侧运动皮层参与,健侧运动支配脑区也在患手功能恢复过程中扮演一定角色。经过5-7周恢复,患侧初次级运动皮层(即M1、SMA、PMC区)激活依然存在,而健侧初次级运动皮层激活范围明显缩小。恢复期两侧脑激活区分布改变反应出运动功能代偿逐步局限化,运动功能代偿重心转移至患侧脑皮层初、次级支配中心,与正常人激活模式逐渐吻合。分别记录急性期与恢复期患者两侧大脑半球MI区激活体素数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前后两期M1区激活体素数目的变化。恢复期两侧大脑半球M1区激活呈现偏侧化趋势,患侧激活容积明显增加(P0.05,健侧M1区激活容积明显减少(P0.05)。LI与FMA积分前后两期比较显示,急性期LI=0.33±0.12,FMA=31.89±10.72;恢复期LI=0.41±0.15,FMA=49.41±12.60。Wilcoxon秩和检验,LI:Z=-2.00,P=0.04;FMA:Z=-2.12,P=0.03,表明LI与FMA积分经过一段时间恢复均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结论(1)脑梗死运动障碍患者急性期健侧初级功能区及次级功能区功能重组代偿性增强,随着患者的恢复时间的延长,健侧代偿作用减弱,患侧运动主导作用增强。与正常人比较,患手运动广泛激活双侧半球,主要涉及双侧SM1、SMA、PMC、扣带回、顶枕叶。(2)脑梗死偏瘫患者功能重组呈现明显偏侧化。LI和FMA经过一段时间恢复均会提高,LI提高提示患侧半球的运动皮层区的主导作用的恢复,FMA的提高表明患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关键词】:脑梗死 握拳运动 脑运动区 功能磁共振成像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R445.2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5-6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1 前言11-13
- 2 材料与方法13-18
- 3 结果18-24
- 4 讨论24-30
- 5 结论30-31
- 参考文献31-37
- 个人简历37-38
- 致谢38-39
- 综述39-50
- 参考文献45-50
- Abstract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继萍,陆振康;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脑梗死的护理[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2 徐月妹;高鹏飞;丁旭峰;潘丹青;杜玉玲;;中医药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概况[J];河北中医;2014年01期
3 刘春丽,张玉洁;680例脑梗死恢复期护理体验[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1年01期
4 柳扬,潘家绮,黄一宁;蛋白S缺乏与脑梗死[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年04期
5 赵计兰;39例脑梗死诱发因素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03年09期
6 赵岳,裴云富,孙善军,向淑平,黄亚明,李仲梅,马艳军;溶栓清治疗脑梗死145例[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3年03期
7 黄洁 ,卢明;综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75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04年04期
8 何宇峰;苏秀群;李国辉;;滋肝肾祛痰瘀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68例分析[J];江西中医药;2006年02期
9 宁世金;;大面积脑梗死45例临床分析[J];右江医学;2007年01期
10 曾洪伟;;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25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立武;雷伟南;;不同剂量黄芪合丹参注射液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老年医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陈颖;金文君;;流式细胞术检测活化血小板在脑梗死中应用[A];2008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刘福友;李常度;杨东东;陈卫垠;蒋振亚;;希臣通舒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观察[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4 杜贤兰;杜春;刘燕;尹书会;;血栓心脉宁片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陈品;洪丽;邓建中;;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IL-6含量的变化及意义[A];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神经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6年
6 崔一山;柳息洪;;TCD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进行运动的观察[A];第七届全国颅脑及颈动脉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潘学谊;关则兵;罗小静;蔡小燕;郭煜;迟作华;张柔玲;;蛋白质Z与部分炎性因子在脑梗死中的变化及相互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07年
8 杨志新;卞金玲;许军峰;申鹏飞;熊杰;郭家奎;张智龙;李军;石学敏;;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的报告[A];第十三届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经络分会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黄立武;刘泰;钱海凌;乔丽;麦丽莎;桂贞才;潘霜;;黄芪注射液对老年脑梗死恢复期胰岛素抵抗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邱全;;黄芪合水蛭注射液对50例脑梗死恢复期血液流变学、SOD、MDA水平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炳林;诊断分类有变化 中药研制须创新[N];中国医药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国华;玉足多糖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阴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2 华宝来;凝血系统活化与脑梗死高危分层探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3 李振华;脑梗死后手痉挛中医证候的分布特征、相关性、转化规律及平衡舒筋手法干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思鸿;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用药规律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2 牛稳;脑梗死患者脑运动功能恢复fMRI纵向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肖婧;中药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疗效观察及预防性脑保护的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邱娟娟;天灵再造液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及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5 蒋磊;针灸治疗脑梗死的数学建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何炯;针刺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李运刚;脑梗死患者蛋白C系统及抗凝血酶系统的测定研究[D];青岛大学;2000年
8 陶然;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宋红梅;颅针加药物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康复与血浆纤溶系统影响的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5年
10 辛文佳;加味温胆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痰瘀阻络型中风)54例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58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758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