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坏死因子通过自噬溶酶体途径影响α-突触核蛋白的清除
本文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通过自噬溶酶体途径影响α-突触核蛋白的清除
更多相关文章: 自噬 α-synuclein 溶酶体 TNF
【摘要】: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NF)对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降解清除的影响,探讨自噬溶酶体通路在其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以高分化PC12细胞为工具细胞,以重组TNF或活化的小胶质细胞释放的TNF作用于PC12细胞作为模型。以细菌脂多糖(LPS)作用于BV2小胶质细胞并收集培养上清作为小胶质细胞条件性培养基,以ELISA检测条件培养基内TNF及IL-1β的含量;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α-synuclein蛋白、自噬标记蛋白LC3II、p62及溶酶体表面标志物LAMP1等蛋白的表达变化;利用瞬时转染方法的方法构建PC12细胞内LC3过表达模型;运用反转录PCR方法检测α-synuclein和p62的m RNA水平;联合免疫荧光和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自噬相关蛋白LC3和溶酶体标记物LAMP1共定位;以Lyso Tracker检测溶酶体酸性强度;使用Lyso Sensor Yellow/Blue dextran探针定量测定溶酶体内的p H。结果:LPS作用后的小胶质细胞条件性培养基中IL-1β含量约为(320±67.8)pg/ml,TNF含量约为(1400±93.2)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以anti-TNF抗体与条件性培养基共孵育后,条件培养上清中TNF含量明显减少,而IL-1β含量无显著变化。将anti-TNF抗体结合或未结合的LPS刺激的条件性培养基或阴性对照组条件性培养基转移作用于PC12细胞,LPS刺激的条件性培养基组(anti-TNF未结合)α-synuclein水平明显高于正常PC12对照组和阴性对照条件培养基作用组,TNF去除组(与anti-TNF抗体结合)α-synuclein蛋白水平明显低于anti-TNF未结合组,。重组小鼠源性TNF-α(0、1、5、10、50、100和500 ng/ml)作用于PC12细胞,细胞存活率呈TNF-α浓度依赖性下降,α-synuclein的蛋白水平呈TNF-α浓度依赖性先上升后下降,而α-synuclein的m RNA水平无显著变化;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抑制UPS通路时,α-synuclein的蛋白水平对比对照组并未发生明显的改变,用自噬阻断剂CQ抑制ALP通路时,α-synuclein的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LC3-Ⅱ和p62的蛋白水平出现TNF-α浓度依赖性的同步增加,而p62的m RNA并未出现改变,过表达LC3后游离GFP蛋白水平随TNF-α的作用下降;在TNF-α的作用下,PC12细胞内的GFP-LC3(绿色荧光)和溶酶体标志物LAMP1(红色荧光)可以完全共定位,Lyso Tracker荧光强度下降,溶酶体内p H上升;m TORC1抑制剂PP242可以促进溶酶体酸化,转录因子EB(TFEB)和溶酶体表面标志蛋白(LAMP1)表达水平上调,溶酶体p H降低,部分逆转TNF引起的α-synuclein蛋白的蓄积增加。结论:TNF是激活的小胶质细胞生成和分泌的主要促炎症细胞因子之一;TNF导致PC12细胞内自噬溶酶体通路功能障碍、引起α-synuclein蛋白异常蓄积。PP242可完善自噬溶酶体通路从而促进α-synuclein的降解。
【关键词】:自噬 α-synuclein 溶酶体 TNF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研究背景9-13
- 参考文献10-13
- 材料和方法13-24
- 结果24-32
- 讨论32-35
- 结论35-36
- 参考文献36-40
- 综述40-46
- 参考文献43-46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46-47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47-48
- 致谢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范小宁;王刚;陈生弟;;自噬溶酶体途径与帕金森病[J];生理科学进展;2010年04期
2 ;科研快讯[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年35期
3 于春艳;刘希;张钰;苏静;刘玉和;;自噬溶酶体抑制剂氯化铵促进维生素K3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3年07期
4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增林;杨亚萍;石际俊;王芬;黄金忠;杨f ;刘春风;;MPP~+通过干扰dynein活性阻碍α-synuclein的自噬性降解[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怡;自噬在神经突起退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自噬溶酶体在突起内的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惠博;自噬溶酶体通路及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在肝癌药物干预中的相关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余小艳;SIRT1抑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血管内皮细胞聚集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王媚瑕;肿瘤坏死因子通过自噬溶酶体途径影响α-突触核蛋白的清除[D];苏州大学;2015年
3 温雅丹;自噬溶酶体途径在大鼠脑永久性缺血损伤引起的神经细胞死亡中的作用及机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744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774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