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应用经颅多普勒流速和搏动指数诊断后循环缺血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6 13:38

  本文关键词:应用经颅多普勒流速和搏动指数诊断后循环缺血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后循环缺血 椎-基底动脉狭窄 大脑后动脉狭窄 小脑后下动脉狭窄 经颅多普勒超声 CT血管造影


【摘要】:目的: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颅内段后循环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用PI值变化和对光实验提高TCD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敏感性。方法:收集230例自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入院的后循环缺血患者,其中122例为TIA患者,经头颅磁共振成像证实有后循环新鲜梗死患者108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1周内在超声科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并且在CT室行3D-CTA检查。TIA组中有7例患者不能耐受CTA检查,有9例TCD声窗透声不良;梗死组中有5例不能耐受CTA检查,有11例TCD声窗透声不良。其余198例中男134例,女64例;年龄在29-8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66±8.62岁。对光实验中正常组患者80例,单侧异常组患者46例。通过与CTA进行比较,计算出TCD对颅内段后循环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CTA符合率。分别计算出检查血管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Kappa值,采用χ2检验的方法比较各组血管。用血管近端与远端PI值变化率作为狭窄分度的辅助指标,并进行F检验。对光实验中分别比较正常组和单侧异常组左右两侧PCA流速和PI变化,并进行t检验。结果:在198例患者中,梗死组为92例,共检查血管403条;TIA组为106例,共检查血管538条。CTA检查梗死组中未见异常的血管为106条(26.30%),轻度狭窄的为34条(8.44%),中度狭窄的为148条(36.72%),重度狭窄的为82条(20.35%),闭塞的为33条(8.19%);TIA组中未见异常的血管为265条(30.67%),轻度狭窄的为51条(9.48%),中度狭窄的为130条(24.16%),重度狭窄的为73条(13.57%),闭塞的为19条(3.53%)。TCD检查梗死组中未见异常的血管为118条(32.51%),轻度狭窄的为24条(6.61%),中度狭窄的为124条(34.16%),重度狭窄的为72条(15.43%),闭塞的为25条(3.86%);TIA组中未见异常的血管为281条(57.70%),轻度狭窄的为34条(6.98%),中度狭窄的为102条(20.94%),重度狭窄的为56条(11.49%),闭塞的为14条(2.87%)。TCD与CTA的两组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CD对于未见异常血管的符合率为92.98%,轻度狭窄的符合率为68.20%,中度狭窄的符合率为81.30%,重度狭窄的符合率为82.60%,闭塞的符合率为75.00%。以梗死组为例,根据CTA为血管狭窄的诊断标准,TCD对于VA、BA、PCA、PICA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条血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颅内段椎动脉的敏感性为85.71%,特异性为90.06%,准确性为88.59%;基底动脉敏感性为83.93%,特异性为86.11%,准确性为84.78%;大脑后动脉敏感性为68.18%,特异性为93.75%,准确性为81.52%;小脑后下动脉敏感性为54.69%,特异性为89.17%,准确性为77.17%。以CTA为狭窄诊断标准,TCD近、远端PI变化率未见异常与轻度狭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度狭窄与中度狭窄、中度狭窄与重度狭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光实验中正常组两侧流速和PI变化对比无明显差异,单侧异常组两侧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颅内段后循环四条主要动脉的狭窄诊断,TCD与CTA相比结果一致性较好,TCD诊断的四条血管特异性均比较高,敏感性偏低,其中诊断准确性最高的是颅内段椎动脉。在血管病变程度不同的情况下,TCD对于未见异常和中-重度狭窄的诊断与CTA的符合率较高,轻度狭窄的符合率最低。PI值可以作为判断血管狭窄的辅助指标,提高TCD对于颅内段后循环动脉诊断的敏感性。对光实验可以作为TCD诊断大脑后动脉病变的辅助手段。TCD是一种无创的筛查颅内动脉狭窄的检查方法,其操作简单、价格便宜,可以对血流动力学进行量化分析,并且重复多次检查,实时检测其病变情况,可以作为颅内段后循环动脉病变的早期筛查手段。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 椎-基底动脉狭窄 大脑后动脉狭窄 小脑后下动脉狭窄 经颅多普勒超声 CT血管造影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缩略语/符号说明8-9
  • 前言9-15
  • 研究现状、成果9-13
  • 研究目的、方法13-15
  • 仪器及检查方法15-21
  • 结果21-25
  • 讨论25-33
  • 结论33-34
  • 参考文献34-41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41-42
  • 附录42-50
  • 综述 后循环缺血的研究进展50-59
  • 综述参考文献56-59
  • 致谢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建中;椎动脉第1段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解剖与临床;2005年01期

2 何杰;刘怀军;黄勃源;池琛;;Willis环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成像的形态、解剖变异及脑底动脉直径测量[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7年01期

3 崔勇;陈少华;蒙翠原;葛润梅;盛晓丽;;正中悬头位Dix-Hallpike法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8年06期

4 徐晓彤;李囡馨;韩英;林金嬉;王桂红;华扬;;经颅多普勒超声操作标准:第一部分——检查方法[J];中国卒中杂志;2008年01期



本文编号:8034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8034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a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