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辅助治疗脑梗死患者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6 23:29

  本文关键词: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辅助治疗脑梗死患者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丹参多酚酸盐 辅助治疗 脑梗死 血栓 凝血 血液流变学


【摘要】:目的:分析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脑梗死患者相关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8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脑血栓形成型脑梗死,采用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常规治疗组根据患者的分期及个体实际情况采用个体化治疗,给予营养、消除脑水肿、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内皮素-1(ET-1)、凝血酶调节蛋白(TM)、血小板计数、血栓素B2(TXB2)、前列环素化时产物(6-酮-PGF1α)、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蛋白S、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因子(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血浆黏度(ηb)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经2周治疗后,ET-1、TM、血小板计数、TXB2、PAI-1、ηb、全血黏度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6-酮-PGF1α、凝血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血浆t-PA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ET-1、TM、TXB2、ηb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酮-PGF1α、抗凝血酶-Ⅲ、蛋白C、t-PA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辅助治疗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患者,能提高患者血栓相关指标的改善效果,对患者后续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 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
【关键词】丹参多酚酸盐 辅助治疗 脑梗死 血栓 凝血 血液流变学
【基金】:湖北省科技厅计划项目(2011-006)~~
【分类号】:R743.3
【正文快照】: 脑梗死又称脑卒中,俗称为脑中风,为脑部血液正常供应出现障碍,继而出现脑部缺血、缺氧造成脑组织的局限性缺氧缺血性坏死,对相应的神经功能造成不利影响[1]。本文的研究对象即为脑血栓形成型脑梗死。脑血栓形成患者的脑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或其他病理性改变,导致脑动脉管腔狭窄、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锦林;;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纳络酮治疗急性脑梗死65例临床分析[J];海峡药学;2013年02期

2 张春驰;贺昕;董艳娟;;纳络酮联合灯盏花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疑难病杂志;2011年06期

3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年06期

4 王定良;王谷仙;;盐酸异丙嗪联合纳络酮,血塞通治疗42例眩晕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36期

5 郝加兴;;盐酸异丙嗪联合纳络酮、血塞通治疗眩晕症30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03期

6 曹军;;纳络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年01期

7 盘锡斌;;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纳络酮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年09期

8 段夕军;;盐酸纳络酮在临床急症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13期

9 刘丽星;朱陵群;刘炜;吴建华;邹忆怀;陈家旭;赵歆;;血塞通注射液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不同恢复时点大脑皮层Syp和PSD-95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年02期

10 赵海涛;申宝琴;;疏血通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晨光,李芳,钟红玲;双氯酚酸双层栓的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04年04期

2 王逸平,宣利江;中药现代化的示范性成果——丹参多酚酸盐及其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研究与开发[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年05期

3 孙磊;陈靖;王晶;张立明;权洪峰;张彩芳;;不同品种丹参中丹参酚酸B含量比较[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4 曹生海;张福田;田孟超;李爱梅;;口服~(125)I-碘酚酸在小鼠体内的吸收、分布与排泄的研究[J];河南科学;1988年03期

5 高辉;李先辉;李春艳;吕江明;;丹参多酚酸对健康人血小板聚集与黏附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周锦珂;李金华;黄裕;邹小燕;陈德建;;薄层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丹参酚酸B的含量[J];中外医疗;2008年20期

7 郭心怡;;丹参酚酸B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年20期

8 朱豪;梁彬霞;赵文红;钱敏;白卫东;;橘皮中酚酸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2年02期

9 徐杰,范维琥;丹参多酚酸盐对人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年03期

10 王稳;徐标;;丹参多酚酸盐对健康人血小板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霁;王师菡;何庆勇;王阶;;酚酸在冠心病中的研究概况与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仝淼;万智;;丹参多酚酸盐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论坛暨新疆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3年

3 商洪才;曹红波;汪洋;张远;吴晏;姜智浩;王蕾;周志焕;张伯礼;;丹参酚酸A、B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保护效应比较[A];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神经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6年

4 黄成磊;罗心平;李剑;金波;沈伟;施海明;梁旺;马端;;丹参多酚酸盐对兔股动脉斑块内组织因子及其途径抑制物-1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黄颜颜;张敏;王娟;王艳;杨亦彬;;丹参多酚酸盐透析液对透析膜生物相容性的影响[A];贵州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薛冬英;胡燕;叶军;;丹参酚酸B对游离脂肪酸诱导的大鼠肝细胞脂质沉积和凋亡的作用[A];第二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周毅生;咸银库;刘林;段芳;;丹参多酚酸口腔崩解片的质量标准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制剂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胡红青;Violante A;;酚酸对铁、铝、锰氧化物表面吸附磷的影响[A];土壤化学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会议指南与论文摘要集[C];2001年

9 聂波;黄锋;刘勇;杜冠华;梁鑫淼;肖培根;;中药中的四个酚酸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王力利;李勇;田利飞;范立侨;赵群;王冬;刘羽;贾楠;李兆星;;丹参多酚酸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肠屏障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A];第9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暨第二届阳光长城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驻京记者 王丹;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上市[N];医药经济报;2005年

2 王雪飞;丹参制剂开发有新依据[N];健康报;2007年

3 朱冰;丹参多酚酸盐获新药证书[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白毅;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让中药第一次触摸“国际标尺”[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李小芬邋王逸平;中药丹参是如何发挥治病功效的[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柳志梅;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用数据说话[N];中国医药报;2012年

7 白毅;丹参多酚酸盐及其注射剂研发成功[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刘云涛;丹参多酚酸盐可改善心脏微循环[N];中国医药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刘侃;中药现代化的重大进展[N];科技日报;2005年

10 仇逸 李莉;中药新药丹参多酚酸盐及其注射剂研发成功[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杰;丹参多酚酸盐对血管生成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韩蓓蓓;丹参多酚酸盐对缺血再灌注心肌血流及冠脉近端血流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晔;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实验性脑缺血小鼠神经功能改善和神经再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史银玲;丹参多酚酸对脑缺血大鼠TNF-α、IL-10表达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5年

3 王琳琳;丹参多酚酸盐协同缬沙坦治疗高血压肾病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汤春甫;橘皮酚酸的提取、纯化及测定方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董博;丹参多酚酸盐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8年

6 张知新;丹参酚酸B镁对人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咸银库;丹参多酚酸口腔崩解片的研究[D];广东药学院;2008年

8 刘磊;丹参水溶性成分—丹参多酚酸盐对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9 陈春;丹参多酚酸盐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及血浆TXA_2/PGI_2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10 王靖;丹参多酚酸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06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806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e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