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卒中复发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09 10:43

  本文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卒中复发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斑块 阿托伐他汀 拜阿司匹林 复发


【摘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以及卒中复发的影响。方法将70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于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检查颈动脉CTA。治疗1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面积及狭窄程度、血脂变化及卒中复发情况。结果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不稳定斑块率下降(37.1%比77.1%),斑块面积缩小[(0.19±0.21)cm~2比(0.23±0.22)cm~2],管腔狭窄率下降[(39.1±17.5)%比(49.3±19.5)%],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4.39±0.32)mmol/L比(5.31±0.32)mmol/L,(1.66±0.23)mmol/L比(2.50±0.35)mmol/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不稳定斑块率:71.4%;斑块面积:(0.21±0.22)cm2;管腔狭窄率:(46.9±18.6)%;总胆固醇:(5.22±0.3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39±0.29)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2个月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低于对照组(5.7%比25.7%,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能够稳定颈动脉斑块、减少12个月内卒中复发。
【作者单位】: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干部保健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放射科;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斑块 阿托伐他汀 拜阿司匹林 复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1070163)
【分类号】:R743.3
【正文快照】: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文献[1]报道,25%的缺血性脑卒中由颈动脉疾病引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已被肯定[2]。阿托伐他汀作为新型组织选择性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在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俊山;姜建东;;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年01期

2 金玉华;张晓玲;;前列腺素E_1治疗老年性颈动脉斑块临床疗效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6年08期

3 杨淑;刘江;;高血压调控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临床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22期

4 方志荣 ,陈庆华;颈动脉斑块内出血与狭窄处流速的关系[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4年03期

5 刘朝霞;谭兰;姜泽强;;对氧磷酶-1的192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关系[J];齐鲁医学杂志;2007年04期

6 吴剑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清尿酸水平关系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7年04期

7 张挽时;;颈动脉斑块的无创性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7年05期

8 王瑞;张兆琪;;颈动脉斑块无创性影像学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年04期

9 张亚勤;卢冬敏;王彩军;;超声背向散射积分评价不同年龄组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性[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年04期

10 林润锋;黄玉明;黄艳华;;自拟中药膏配合红外线治疗172例颈动脉斑块患者的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磊;王亮;董强;于晓燕;许嗣漪;;颈动脉斑块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初步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赵春华;;超声药物透入法对颈动脉斑块及椎动脉供血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会议指南[C];2010年

3 吴德云;刘迎春;高宗恩;唐天萍;杨志杰;李敏;;脑卒中高危人群空腹血糖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4 张鹏飞;吴伟;张运;苏海军;姚桂华;张梅;;斑块体积压缩率用于颈动脉斑块弹性力学特征评价和缺血性脑血管事件预测[A];第九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刘恒方;;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基因研究进展[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6 胡晓飞;金笑平;王凤;倪红;王灵芝;王皖芬;李卫玲;朱敏;胡培阳;;基质金属蛋白酶-7血清水平及其基因-181A/G多态性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A];2011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王皖芬;金笑平;;基质金属蛋白酶-8C-799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关系[A];2011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范晓娟;张梅;徐铭俊;蒋桂花;张运;;血压联合颈动脉斑块应变分析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测价值[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谢天;李沿江;;高频超声检测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价值[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0 熊高华;聂本刚;喻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的炎性机制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詹建;颈动脉斑块有中风危险[N];健康时报;2009年

2 华东医院血管外科 崔佳森 副主任医师;防治“小中风” 避免“大中风”[N];上海中医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轶鹏;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炎性标志物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199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8199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4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