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共培养模型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细胞共培养模型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脑卒中 帕金森病 阿尔茨海默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细胞共培养 神经血管单元
【摘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深入研究离不开神经组织细胞的体外培养。神经组织细胞的单独培养难以反映在体细胞间的相互影响,而其共培养模型可以最大程度地模拟体内环境,观察细胞与细胞、细胞与胞外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诸如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体外研究。"神经血管单元"是由大脑神经元、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为主组成的体现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体外模型的建立对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细胞间接触和非接触的培养方式,从二维和三维培养的技术角度出发,概述中枢神经组织细胞的共培养模型及其在相关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并展望其在未来研究中的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药学院&中医药学院;
【关键词】: 脑卒中 帕金森病 阿尔茨海默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细胞共培养 神经血管单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473549) 国家科技重大新药创制专项(2014ZX09304-306-04) 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XDJK2014D023)
【分类号】:R741
【正文快照】: 目前,在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机制研究及其防治药物筛选中,虽有较相似于人体疾病临床症状和病理特征的动物模型可供选择。但在研究细胞与细胞、细胞与胞外基质以及细胞与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层机制时,采用体外细胞模型更为方便和准确,甚至某些实验需要在体外培养的细胞模型
【共引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秦蒙;基于蛋白芯片技术研究ox-LDL损伤血管内皮的分子靶标及中药创新药物的发现和机制探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2 张彪;NADPH氧化酶4是一个药物干预肿瘤转移的潜在靶点[D];浙江大学;2013年
3 王力;丙酸睾酮改善老年大鼠的协调运动行为及VMAT2的参与[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林律;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β-淀粉样蛋白降解机制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3年
2 焦涛;KLF9通过诱导PGC-1α调节小鼠原代肝脏细胞抗ROS基因的表达[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3 宋明;H102对APP转基因小鼠脑内炎性反应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军;杨惠林;岑建农;李振江;陈文明;陈子兴;;同种异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及多向分化潜能鉴定[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2期
2 陈建梅;李兵仓;王建民;崔晓萍;陈菁;;雪旺细胞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共培养对其功能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23期
3 詹兴旺;姜艳;王文良;;细胞共培养在组织工程研究中的应用及价值[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0期
4 刘炫;廖斌;;共培养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13年02期
5 李娟;王克华;张丽红;董云玲;王磊光;;人类早期胚胎与体细胞共培养的研究进展[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09年02期
6 李拉;陈文庆;朱敬先;胡晓青;张辛;周春燕;敖英芳;;直接接触共培养技术在体外探索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应用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3年04期
7 宋明宝;于学军;朱光旭;赵刚;于世勇;董红梅;康华利;黄岚;;双层共培养模型中缝隙连接在内皮细胞调节平滑肌细胞增殖能力中的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8 吴昊;马颖;单爽;谭明乾;马小军;;可视化微囊化细胞共培养分离体系的建立[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年05期
9 李娟;张艳萍;张丽红;盖凌;邱毅;魏斌;王洪岩;吴爱华;王磊光;;冷冻胚胎经序贯共培养用于建立人胚胎干细胞系[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3年05期
10 刘承权,沈淑人,戴茂征;着床研究模型:离体胚泡与子宫内膜“共培养”[J];生殖与避孕;198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郑学栋;徐国兴;;联合共培养系统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刘利;林志国;沈红;车彦军;白云龙;龚冬梅;;改良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共培养方法[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潘小平;李建州;周鹏程;虞晓鹏;杜维波;喻成波;曹红翠;李兰娟;;永生化人肝星状细胞促进肝细胞功能的共培养研究[A];第二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张岩;罗奋华;吴应积;;大鼠曲细精管生殖细胞共培养和精子发生过程的观察[A];第一届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联合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香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及其与神经类细胞共培养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王海燕;1Gs恒磁场对共培养内皮细胞增殖活性和膜离子通道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3 陈文坚;三维共培养兔髓核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凌翔;5-氮胞苷处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乳鼠心肌细胞共培养时的分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5 李光辉;外周血CD34+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修复兔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6 禹晓东;嗅鞘细胞的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7 宣强;有/无共培养条件下前列腺上皮、间质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表达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8 陈原;小鼠窦前卵泡与卵泡膜间质细胞的三种共培养方法比较[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9 范秀波;脐带血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优化与共培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周英晋;共培养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leydig细胞分化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冰;将与皮肤组织块共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至大鼠皮肤创面后对愈合效果的作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常献;人软骨终板干细胞与髓核细胞体外共培养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3 陈秋月;骨毮间充质干细胞与牙髓细胞共培养对细胞X椫场⒖蠡癐L-1β分泌影响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王建杰;共培养系统中血管内皮细胞对乳腺癌细胞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婵娟;miRNAs在骨髓基质细胞介导的AML细胞耐药中的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6 黄兵;放线菌共培养效应及活性产物诱导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7 陈珊珊;OECs、SCs对NSCs、BMSCs、HSCs存活、增殖、分化及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D];昆明医学院;2011年
8 孙倩;产氢产乙酸互营共培养体的选育及其应用基础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9 王芳兵;肾上腺髓质素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氧共培养对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10 陈太邦;树突状细胞与神经干/祖体细胞共培养促进神经干/祖细胞分化的体外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43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843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