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发布时间:2017-09-16 06:06
本文关键词: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更多相关文章: 室管膜瘤 脑实质内室管膜瘤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波谱检查 酰氨质子转磁共振移成像
【摘要】:目的探讨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CT及MRI影像特点。方法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脑实质内室管膜瘤25例(室管膜瘤11例、间变性室管膜瘤14例),术前行CT和(或)MRI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T和(或)MRI检查显示24例患者的病灶位置与脑室关系密切,脑室呈受压变形改变;1例患者的病灶位于左侧顶枕叶,仅累及灰质。14例行CT检查,8例表现为颅内不均匀混杂密度的囊实性肿块,6例瘤内、瘤旁出现钙化。20例患者行MRI检查,肿瘤实体部分呈长T1、等稍长T2混杂信号,其中13例的病灶边缘出现囊肿,Flair序列显示囊内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性成分边缘呈厚壁样或花环样强化,囊壁强化;其中9例同时行磁共振波谱(MRS)检查,均表现为Cho峰增高、NAA峰降低,出现高耸Lip峰;3例间变性室管膜瘤患者同时行酰氨质子转移(APT)MRI成像检查,瘤核心APT值分别为2.96、3.76、3.48。结论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如脑室附近出现混杂密度/信号肿块,肿块内部多不规则坏死、钙化,边缘可见囊肿,MRS示Cho峰明显增高、NAA峰明显降低,出现高耸Lip峰,瘤核心APT值增高对预测肿瘤级别有一定帮助。
【作者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关键词】: 室管膜瘤 脑实质内室管膜瘤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波谱检查 酰氨质子转磁共振移成像
【分类号】:R739.41
【正文快照】: 高[1]。目前,有关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影像学研究报道不多,这也是造成本病术前诊断率较低的原因之一。2008年9月~2015年11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收治脑实质内室管膜瘤25例,术前行CT和(或)MRI检查,现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此类肿瘤的影像特点,旨在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宜录;邓传宗;顾志凯;陈建;陈长;刘道坤;;脑叶室管膜瘤与脑室室管膜瘤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03年02期
2 李隆文,曾进胜;室管膜瘤误诊1例报告[J];广州医药;2004年01期
3 赵春平,秦家振,魏群,沈春森,李运军,戴宜武;巨大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4年02期
4 王军建,任玮,朱莹;室管膜瘤——关于“咳嗽、头痛半个月,发热3天”的讨论[J];中国临床医生;2005年01期
5 李文良;刘群;;室管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新进展[J];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06年03期
6 孟方方;张焱;程敬亮;;脑实质内室管膜瘤一例[J];放射学实践;2013年05期
7 李榕,黄铭生,,黄荣华,林瑞生;鞍内室管膜瘤1例[J];福建医药杂志;1994年01期
8 孔文贤;婴幼儿脑室管膜瘤二例报道[J];中国厂矿医学;1995年03期
9 段德义,程启龙,邵启节,赵长地,王
本文编号:861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86129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