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急性脑梗死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 脑微出血
【摘要】:目的:探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与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之间的相关性。对象和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5年1月连续收治的30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行头颅MRI扫描(T1WI、T2WI、FLAIR、DWI、MRA及SWI成像)、相关的血生化检查(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临床资料收集(包括性别、年龄、卒中家族史、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当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直径大于0.45cm,即可诊断为扩张;BA超过斜坡或鞍背范围,或BA分叉超过了鞍上池层面,即可诊断为延长。根据头颅MRI结果,分为VBD组和非VBD组,有CMBs组和无CMBs组,脑微出血的所在位置分为前循环和后循环,脑微出血按照前循环和后循环区域分别进行计数。VBD是否与CMBs有相关性,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在脑的前循环或后循环区域,VBD是否与某些部位的CMBs有相关性,使用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在303例急性脑梗死病例中,27例患者存在VBD,占同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8.9%。116例患者存在CMBs,占38.3%。其中23例(7.6%)仅在前循环领域存在CMBs,17例(5.6%)仅在后循环领域存在CMBs,76例(25.1%)在前后循环领域均存在CMBs。2.VBD组与非VBD组脑微出血位置分布的比较,提示微出血在后循环的数量(Z值=-3.760,P=0.000)及任何部位的数量(Z值=-2.819,P=0.005)均有统计学意义,微出血在后循环患者的数量(χ2值=11.371,P=0.002)及任何部位患者的数量(χ2值=7.641,P=0.007)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微出血在前循环的数量(Z值=-1.053,P=0.292)及在前循环患者的数量(χ2值=1.867,P=0.198)均无统计学意义。3.发生CMBs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值=-2.066,P=0.040)、高血压病(χ2值=5.539,P=0.024)、脑白质病变(χ2值=17.949,P=0.000)及VBD(χ2值=7.641,P=0.007)在有CMBs组与无CMB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年龄、高血压病、脑白质病变及VBD与CMBs的存在有关。发生CMBs的相关因素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在调整了年龄、高血压和脑白质病变的混杂作用后,VBD的OR值为2.704(95%CI,1.137~6.431;P=0.024),仍有统计学意义。4.探讨VBD与CMBs的位置分布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VBD与只存在前循环的CMBs没有统计学意义(原始OR=1.243,95%CI,0.152~10.179;P=0.839),对于CMBs只存在后循环区域(原始OR=0.136,95%CI,0.040~0.460;P=0.001)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以及前后循环都存在的CMBs(原始OR=0.334,95%CI,0.135~0.823;P=0.017)有统计学意义。在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和脑白质病变后,VBD与后循环区域CMBs(调整OR=0.146,95%CI,0.040~0.530;P=0.003)仍有统计学意义,而与前后循环都存在的CMBs(调整OR=0.399,95%CI,0.151~1.058;P=0.06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VBD比没有VBD,脑微出血的数量多及发生脑微出血的患者数量多,有VBD患者中CMBs更有可能位于后循环区域。2.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VBD是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后循环区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 脑微出血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4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英文摘要9-12
- 前言12-13
- 研究对象和方法13-17
- 1. 研究对象13-14
- 2. 临床资料14
- 3. 影像学检查方法14
- 4. 磁共振结果描述14-15
- 5. 分组情况15
- 6. 统计学处理15-17
- 结果17-22
- 1. VBD组与非VBD组基线条件的比较17-18
- 2. VBD组与非VBD组微出血位置分布的比较18-20
- 3. 发生CMBs的相关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20-21
- 4. VBD与CMBs的位置分布之间的相关性21-22
- 讨论22-25
- 结论25-26
- 参考文献26-30
- 综述30-44
- 参考文献38-4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44-45
- 致谢45-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晔,郭大文,王德生,杨本强,王耀山,何祥;脑内微出血二例临床特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年03期
2 尹变利;周旭峰;;脑微出血的临床分析与磁共振特点[J];临床医学;2006年10期
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可出现脑微出血灶[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09年04期
4 杨松;张军;殷勤;周志明;翟登月;岳炫烨;朱武生;徐格林;刘新峰;;3.0 T磁共振对脑微出血的诊断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年08期
5 林莉;韦铁民;;磁共振成像发现脑微出血[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年05期
6 史焕昌;毛伯镛;;脑微出血研究近况[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1年03期
7 徐杰文;邹学良;邓丽影;;脑微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年07期
8 孔庆奎;苏慧;段鲁勤;;脑微出血与年龄的相关性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9 柴超;夏爽;沈文;;脑微出血的空间与时间分布及对临床治疗的影响[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3年04期
10 何改平;张彬;;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脑微出血与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晔;郭大文;杨本强;王耀山;何祥;王德生;;脑内微出血2例临床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徐金静;张双彦;;脑微出血的研究进展[A];2012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及论文集[C];2012年
3 王贞;杨辉辉;;脑多发微出血文献复习附一例报道[A];2012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成秋生;潘小平;;脑微出血相关的脑出血临床与影像特征[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刘国荣;李月春;王宝军;贺英;张京芬;张晖;张树雄;崔玉琴;;T2~*成像核磁共振诊断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神经病学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陈秀芸;金得辛;李建策;;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脑微出血3例报告[A];2008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沈轲;何占轩;张钰;郑高;;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相关因素分析[A];2012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邵文;杜怡峰;;脑微出血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9 刘菲;张琳;唐洲平;朱文珍;曾和松;朱遂强;张苏明;;高血压患者脑微出血临床磁共振观察[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任海军;阿司匹林可能会增加老年人脑微出血风险[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通讯员 周悦华;市中心医院韦铁民课题获卫生部立项[N];丽水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曹玉灵;脑微出血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的前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高中宝;老年脑微出血临床、影像、病理学特征及其意义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3 郭凌飞;磁共振ESWAN序列对脑微出血检测及定量测量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4 王本国;脑微出血的MRI影像、临床及其与出血转化的系列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雪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牛坤;不同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及阿托伐他汀钙对脑微出血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陈玲;脑微出血与肾功能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4 李钢;非心源性脑卒中患者中脑微出血的临床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5 张子宪;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与血清尿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赵唯;脑微出血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7 陈平;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8 王利;脑内微出血的影像与临床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9 桂雅星;脑微出血与脑卒中的联系[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李见;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探讨[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781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878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