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PARP抑制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型血管痉挛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24 16:09

  本文关键词:PARP抑制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型血管痉挛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 炎症反应 NF-κB信号通路


【摘要】:目的研究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3-氨基苯甲酰胺(3-AB)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型脑血管痉挛(DCVS)的作用及对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与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假手术组(n=8)、SAH组(n=32)和3-AB(n=32)组。采用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并给与大鼠腹腔注射3-AB(30mg/kg),于2次注血后3、5、7、14d处死取材,光镜下观察SAH后脑基底动脉形态变化;ELISA检测脑组织中PARP和MCP-1、hsCRP的含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脑基底动脉NF-κB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AH模型建立后第5天,大鼠基底动脉痉挛程度达到峰值[(30.47±3.89)%],基底动脉管壁厚度和管腔内径分别为(16.44±1.32)μm和(178.21±11.13)μm,脑血流量减少近60%(P0.01),基底动脉NF-κB在胞质及核内表达明显增强,脑组织中PARP含量显著升高(P0.01),MCP-1、hsCRP含量亦显著增高(P0.01),分别为(365.29±28.08)pg/mL和(402.16±48.99)ng/mL;与SAH组比较,3-AB干预5d后,大鼠基底动脉痉挛程度、管腔狭窄、管壁增厚明显缓解(P0.01),其值分别为(22.65±3.21)%、(14.89±1.27)μm和(198.56±10.91)μm,脑血流量明显增加,基底动脉NF-κB在胞质及核内表达明显降低,脑组织中PARP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脑组织MCP-1、hsCRP含量显著下降(P0.01),分别为(126.51±18.67)pg/mL和(285.39±39.07)ng/mL。结论PARP抑制剂3-AB能够减轻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抑制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NF-κB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 炎症反应 NF-κB信号通路
【分类号】:R743.35
【正文快照】: 脑卒中有5%是由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引起的[1-2]。SAH最常见的并发症有迟发型脑血管痉挛(delayed developmentcerebral vasospasm,DCVS)及迟发性脑缺血、再出血和脑水肿等,其中DCVS最为严重,是SAH患者致死与致残的主要原因[3]。然而关于SAH引起DCVS

【共引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许t,

本文编号:912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912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3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