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冲击波治疗脑性瘫痪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的初步研究
本文关键词:体外冲击波治疗脑性瘫痪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的初步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康复训练联合体外冲击波对痉挛型双瘫患儿小腿三头肌肌肉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为脑性瘫痪患儿的治疗寻求新的治疗方法。 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4年10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小儿神经康复科,66例确诊或既往确诊脑性瘫痪[1](痉挛型双瘫)患儿的一般资料。按父母或监护人的意愿分为对照组和ESWT组。对照组32例,ESWT组34例。按首次治疗年龄将对照组分为三组,A1组、A2组、A3组;ESWT组分为三组,Ae1组、Ae2组、Ae3组。按肌张力改良Ashworth量表评级(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将对照组分为两组,M1组、M2组;ESWT组分为两组,Me1组、Me2组。对照组接受传统综合康复训练治疗,1次/天,每次每项30min,每周6天,连续治疗6个月;ESWT组在接受传统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具体治疗部位为腓肠肌、比目鱼肌的肌腹部位。冲击波能流密度为0.03mJ/mm2,每次治疗部位冲击1500次,频率为10Hz,每周1次,连续治疗6个月。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每次治疗前后各进行踝关节关节活动度(被动背屈)(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肌张力改良Ashworth量表评估,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2](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评分,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行Gesell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GDS)测试。 结果: (1)治疗前后pROM比较:治疗后两组pROM与治疗前比较均有升高。治疗后6个月pROM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ESWT组pROM升高明显,两组间差异比较治疗1个月、3个月均有统计学意,治疗6个月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前后MAS比较:治疗后两组MAS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降低。治疗6个月MAS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ESWT组MAS下降明显,两组间差异比较治疗1个月、3个月均有统计学意,治疗6个月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3)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GMFM分值均有升高。治疗6个月GMFM分值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GMFM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治疗前后Gesell测试发育商(Developmental quotient,DQ)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各能区D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D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当次治疗前后pROM比较:与当次治疗前比较,首次治疗后及1个月、3个月、6个月当次治疗后均有增加。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A1、A2、A3组pROM比较:三组组间pROM治疗前和治疗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7)A1、A2、A3组MAS比较:三组组间MAS治疗前和治疗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8)A1、A2、A3组GMFM评分与治疗前差值比较:GMFM评分与治疗前差值由高到低排序为A1组A2组A3组;A2、A3组与A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无统计学意义。 (9)M1、M2组MAS与治疗前差值情况比较:M2组MAS下降明显,M1、M2组间MAS1月、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0)M1、M2组GMFM评分与治疗前差值比较:GMFM评分与治疗前差值由高到低排序为M1组M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ESWT联合综合康复治疗比单纯综合康复训练效果好,ESWT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可以缓解痉挛型双瘫患儿小腿三头肌肌肉痉挛,提高粗大运动功能,且基础肌肉痉挛轻重程度影响肌肉痉挛的治疗的效果。脑瘫患儿早期治疗对于获得更好的预后十分重要。
【关键词】:脑性瘫痪 儿童 体外冲击波 康复训练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2.3
【目录】:
- 前言4-6
- 中文摘要6-9
- abstract9-15
- 英文缩略词表15-16
- 第1章 绪论16-18
- 第2章 综述18-26
- 2.1 脑性瘫痪18-20
- 2.2 痉挛20-21
- 2.3 体外冲击波21-26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26-30
- 3.1 研究对象26
- 3.2 研究设计26-27
- 3.3 治疗方案27
- 3.4 疗效判定标准27-29
- 3.5 统计方法29-30
- 第4章 结果30-45
- 4.1 治疗组和对照组一般特征资料30-32
- 4.2 ESWT 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32-39
- 4.2.1 治疗前后 PROM 评价及统计学结果32-33
- 4.2.2 治疗前后 MAS 评价及统计学结果33-35
- 4.2.3 治疗前后 GMFM 评价及统计学结果35-37
- 4.2.4 治疗前后 GDS 各项 DQ 评价及统计学结果37-39
- 4.3 治疗组当次治疗前后 PROM 及统计学结果39
- 4.4 A1、A2、A3 三组治疗前后比较39-42
- 4.4.1 A1、A2、A3 三组 PROM 及统计结果39-40
- 4.4.2 A1、A2、A3 三组 MAS 及统计结果40-41
- 4.4.3 A1、A2、A3 三组 GMFM 分数进步情况及统计结果41-42
- 4.5 M1、M2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42-44
- 4.5.1 M1、M2 两组 MAS 下降情况及统计学结果42-43
- 4.5.2 M1、M2 两组 GMFM 情况及统计学结果43-44
- 4.6 退出原因及副作用观察44-45
- 第5章 讨论45-50
- 第6章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62
- 作者简介62-63
- 致谢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童光磊;张敏;吴建贤;;503例小儿脑性瘫痪高危因素与干预措施[J];安徽医学;2011年01期
2 熊学琴;刘智胜;胡家胜;黄星原;;痉挛型脑性瘫痪高危因素的分析[J];华中医学杂志;2007年02期
3 汤健;徐怡;张跃;朱敏;傅大林;李红英;赵晓科;杜森杰;张玲;张丽;;针刺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运动功能及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4年06期
4 林庆,李松,刘建蒙,张淑霞,洪世欣,姜梅芳,王太梅,朱岩,赵凤临,钟佑泉,梁友玲,施荣富,赵平,李竹;我国六省(区)小儿脑性瘫痪患病率及临床类型的调查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1年10期
5 李洪英;于华凤;黄艳;桑琳;马海霞;徐玲;杨亚丽;;脑性瘫痪患儿年龄、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及智力对其粗大运动功能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年12期
6 于炎冰,张黎,伍成奇,李伟,马延山,张文伟,郭京,左焕琮;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738例临床观察[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年01期
7 胡继红;王跑球;张惠佳;周洪涛;王益梅;;363例脑瘫患儿Gesell发育量表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年12期
8 林歆;丛芳;李辰;;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用于痉挛治疗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年01期
9 唐强;李雪静;;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现状研究[J];中国康复;2009年04期
10 杨志杰;阎文静;陈修平;李铁山;;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年04期
本文编号:921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921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