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P120ctn在冲击流场引发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7-09-28 10:28

  本文关键词:P120ctn在冲击流场引发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血管内皮细胞 P120ctn 血管壁切应力 血管壁切应力变化梯度


【摘要】:目的: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我们前期研究发现表明血流动力学改变所致的血管内皮损伤所致的血管壁重构是颅内动脉瘤形成的主要病理生理环节,且在动脉瘤的形成过程中VE-cadherin与P120 catenin(P120ctn)在血管内膜的表达进行性下降。本课题通过体外培养的细胞在冲击流场作用下,检测血流动力学因素对P120 ctn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血流动力学因素参与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可能。方法:自行设计的T型流室系统可模拟血管分叉处的血流环境,并通过提供不同流速的冲击流体,在流室内创造不同条件的血流动力学环境。体外培养人类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及运用Si RNA干扰技术敲除P120ctn基因片段后的HUVEC。将细胞种植在22×50mm的载玻片上,待细胞汇合度达到85-95%后将载玻片置入流室,在250ml/min和500ml/min的流速作用下,观察3小时、6小时和12小时处理后,HUVEC细胞形态、生长方式,及P120ctn、VE-Cadherin、Kaiso、MMP-2、α-catenin和β-catenin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HUVEC在冲击流作用12小时后仍可维持正常贴壁生长。加载250ml/min的流速,作用12小时后冲击点及其周围的细胞仍维持着多边形,细胞分布未见明显改变。加载流速500ml/min,6小时后冲击点及其周围的细胞仍维持着多边形,细胞分布未见明显改变。12小时后,可见冲击点处的细胞过度融合,细胞间隙变窄。高切应力(WSS)和高切应力梯度(WSSG)区的细胞密度下降且形态被拉长,部分细胞向下游迁徙,排列与冲击流方向平行一致。两种流速加载12小时后,P120ctn、VE-Cadherin、Kaiso和α-catenin表达下降,β-catenin表达未见明显变化,MMP-2表达升高;其中P120ctn、VE-Cadherin、Kaiso及MMP-2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120ctn敲除后的HUVEC在流室内生长时间短于正常HUVEC。加载250ml/min的流速,1小时以内冲击点及其周围的细胞仍维持着多边形,但高WSS及高WSSG区域部分细胞开始向下游移动并聚集,细胞排列方式部分随流体方向排列。加载500ml/min时,30分钟以内冲击点及其周围的细胞仍维持着多边形,细胞分布未见明显改变。1小时后,可见高切应力(WSS)和高切应力梯度(WSSG)区的细胞密度明显下降且形态被拉长,大量细胞向下游迁徙并集聚,排列与冲击流方向平行一致。加载两种流速作用1小时后,VE-Cadherin、Kaiso、α-catenin表达下降,β-catenin表达无明显变化,MMP-2表达升高;其中VE-Cadherin、Kaiso以及MMP-2的表达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病毒对照组在加载250ml/min和500ml/min后,细胞形态和生长方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改变,P120ctn、VE-Cadherin、Kaiso、α-catenin,β-catenin和MMP-2的表达也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血管内皮损伤多发生于高WSS及高WSSG的区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以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在形态、生长方式及相关蛋白表达的改变,进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连接稳定性的下降及相关致炎因子的表达改变。P120ctn敲除导致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连接稳定性的进一步降低。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血管内皮细胞 P120ctn 血管壁切应力 血管壁切应力变化梯度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中英文缩略词表9-10
  • 第1章 前言10-12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12-25
  • 2.1 研究对象及细胞株12
  • 2.2 慢病毒载体12
  • 2.3 主要仪器12-13
  • 2.4 主要试剂13-14
  • 2.4.1 细胞培养主要试剂13
  • 2.4.2 Western Blot实验主要试剂13-14
  • 2.5 主要试剂的配制14-17
  • 2.5.1 冲击流体的配置14
  • 2.5.2 细胞培养主要试剂配制14-15
  • 2.5.3 Western Blot实验主要试剂配制15-17
  • 2.6 实验方法17-24
  • 2.6.1 细胞培养17-18
  • 2.6.2 慢病毒细胞转染18-19
  • 2.6.3 蛋白印记19-21
  • 2.6.4 冲击流场的加载21-24
  • 2.7 统计学分析24-25
  • 第3章 结果25-41
  • 3.1 流室内参数模拟25-27
  • 3.2 慢病毒转染情况27-28
  • 3.3 冲击流场作用下,,HUVEC形态学及生长方式的改变28-34
  • 3.3.1 正常HUVEC28-31
  • 3.3.2 P120ctn敲除的HUVEC31-34
  • 3.4 冲击流场作用下,P120ctn、VE-Cadherin、Kaiso等相关蛋白的表达34-41
  • 3.4.1 正常 HUVEC34-37
  • 3.4.2 P120ctn敲除HUVEC37-41
  • 第4章 讨论41-47
  • 4.1 血管内皮细胞形态与功能的改变引发血管内皮损伤的机制41-42
  • 4.2 P120ctn、VE-Cadherin、Kaiso及MMP-2 表达改变引发血管内皮损伤的可能机制42-44
  • 4.3 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引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可能机制44-46
  • 4.4 本实验结果的意义46-47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47-49
  • 5.1 结论47
  • 5.2 展望47-49
  • 致谢49-50
  • 参考文献50-53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3-54
  • 综述54-63
  • 参考文献61-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雅琴,张钧华,唐朝枢;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和血管内皮损伤[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1999年03期

2 赵恒懿;李运伦;;血管内皮损伤的机制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4年09期

3 徐雅琴,张钧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血管内皮损伤[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0年01期

4 杨玉梅;吸烟与血管内皮损伤[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3年03期

5 张琚芳;朱启英;;血管内皮损伤机制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9年01期

6 鲍晓梅;陆国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致血管内皮损伤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J];医学综述;2009年02期

7 杜正光;;血管内皮损伤的机制、评估及保护[J];中原医刊;2006年22期

8 侯丹丹;甄攀攀;赵倩;段金虹;刘腾;芦玲巧;洪霓;王雯;;4,5,7-三羟异黄酮减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年03期

9 胡欣;张弘;;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年17期

10 牛海英 ,牛秀敏;血管内皮损伤分子标志物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J];首都医药;2005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门莉莉;徐雅倩;杜建玲;;β-淀粉样肽40/42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及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2 唐雪梅;顾鹏;;吸烟者血管内皮损伤及超声检测方法[A];2010’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姜德建;朱慧清;谭桂山;刘绍乾;徐康平;李元建;;去甲基雏菊龙胆酮对溶血性磷脂酰胆碱和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大鼠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4 王凤兰;李晓娜;丁进芳;钟兰君;李芳文;张兴旺;;血浆TAFI与2型糖尿病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A];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刘育英;;缺血再灌后微血管内皮损伤与微循环障碍[A];2003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资料[C];2003年

6 王凤兰;李晓娜;丁进芳;钟兰君;李芳文;张兴旺;;血浆TAFI与2型糖尿病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A];第九届西北五省(区)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7 董红梅;黄岚;宋耀明;李爱民;于学军;耿召华;晋军;覃军;赵刚;周小波;;普鲁布考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干预效应[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8 倪松石;丁亮;刘华;;熏烟致COPD大鼠的血管内皮损伤[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9 徐江平;程玉芳;孙莉莎;李琳;;烟碱对新生牛脑微血管内皮损伤的作用机制[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赵晓东;苏琴;李鹏;马俊勋;王曼;曹阳;姚咏明;梁华平;张连阳;;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严重创伤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冯竞 通讯员 熊学莉 吴刘佳;血管内皮损伤功能重建 防治冠心病[N];科技日报;2010年

2 熊学莉 吴刘佳;新桥医院提出冠心病血管内皮损伤防治新策略[N];中国医药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剑斓;P120ctn在冲击流场引发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D];南昌大学;2016年

2 安丽娜;循环血microRNA作为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3 徐雅倩;β-淀粉样肽40/42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及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4 王昱;尿酸在早期CKD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353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9353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4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