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外周血miR-146a的表达及其对抗凋亡基因FBXL10的靶向调控
本文关键词:脑梗死患者外周血miR-146a的表达及其对抗凋亡基因FBXL10的靶向调控
更多相关文章: 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 亚急性脑梗死 miR-146a miR-145 miR-185 标志物 脑梗死 miR-146a FBXL10 BCL2L2 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 凋亡
【摘要】:尽管目前在脑梗死发生后神经细胞的凋亡机制及药物保护作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为揭示脑梗死的本质和未来的临床治疗带来了希望,但是必须认识到,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脑梗死后患者外周血miRNAs的表达变化及其内源性神经保护作用,这使得miRNAs的基础研究更接近脑梗死的临床应用和实践了。MiRNAs在脑梗死的作用及其机制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miRNA在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的差异表达,并探讨miRNA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扮演的角色及其调控机制。第一部分脑梗死患者外周血miRNAs差异表达的分析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外周血miRNAs的异常表达及其作为诊断脑梗死的一种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miRNAs微阵列芯片技术研究脑梗死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miRNAs表达谱的差异,再通过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验证候选miRNAs的表达量。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iR-145在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的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miR-146a和miR-185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表达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我们还发现miR-146a在亚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表达却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146a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与亚急性期外周血出现明显的表达不同,因此可作为急性脑梗死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第二部分MiR-146a靶向调控FBXL10及其抗凋亡分子机制的研究目的:目前有研究表明miR-146a在某些病理生理过程中是很强的促凋亡因子。同时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到miR-146a的两个可能潜在靶点-FBXL10和BCL2L2均为抗凋亡因子,因此我们推测在在缺血性脑损伤异常表达的miR-146a可能通过靶向调控FBXL10和/或BCL2L2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miR-146a的潜在靶基因,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qRT-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进行验证。我们采用体外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OGD/R)的细胞模型来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瓜)。把miR-146a mimic或inhibitor转染入人SK-N-SH细胞,以使miR-146a过表达或低表达。同时通过qRT-PCR检测FBXL10 mRNA和BCL2L2 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FBXL10和BCL2L2蛋白的表达水平。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力、损伤和凋亡情况。最后分析miR-146a及其靶点的相互作用并评价miR-146a模拟物和抑制剂对SK-N-SH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证实了]miR-146a的靶基因是FBXL10而非BCL2L2。与OGD/R组和miR-146a mimic组相比,转染miR-146a inhibitor使miR-146a低表达可以减轻OGD/R诱导的SK-N-SH细胞损伤,降低细胞凋亡率,而转染miR-146a mimic使miR-146a过表达后,明显加重OGD/R诱导的神经元细胞凋亡。同时我们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了FBXL10的蛋白水平,发现与OGD/R组和miR-146a mimic组相比,转染miR-146a inhibitor明显增加了FBXL10的蛋白水平(P0.05),而转染miR-146a mimic后FBXL10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然而,转染miR-146a mimic或miR-146a inhibitor对BCL2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以上结果提示:在SK-N-SH神经元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中,抑制miR-146a的表达可能通过上调FBXL10的表达水平从而发挥抗神经元细胞凋亡的作用。
【关键词】: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 亚急性脑梗死 miR-146a miR-145 miR-185 标志物 脑梗死 miR-146a FBXL10 BCL2L2 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 凋亡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
【目录】:
- 个人简历3-5
- 英文缩略词5-7
- 摘要7-10
- ABSTRACT10-13
- 前言13-16
- 第一部分 脑梗死患者外周血miRNAs差异表达的分析16-37
- 1.1 材料和方法16-26
- 1.2 结果26-34
- 1.3 讨论34-37
- 第二部分 MiR-146a靶向调控FBXL10及其抗凋亡分子机制的研究37-63
- 2.1 材料与方法37-51
- 2.2 结果51-61
- 2.3 讨论61-63
- 结论63-64
- 参考文献64-72
- 综述72-88
- 参考文献82-88
- 附录88-94
- 致谢94-9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音,张书有,李光耀,孙剑;脑梗死急性期伴发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4期
2 马桂贤;王丽娟;单志新;林秋雄;张雄;王硕;刘新通;;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表达[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年12期
3 刘彦;盖赵秀;赵桂霞;王春艳;;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年08期
4 向磊,张淑贞,庆小宁;脑梗死发病年龄年轻化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1年01期
5 许丽珍,周刚,方琪;脑梗死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_1测定及临床意义[J];江苏医药;2001年05期
6 么冬爱,汪铮,章军建,张晓琴;性激素失衡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康复;2001年15期
7 ;脑梗死的研究进展测验题[J];成都医药;2001年03期
8 续运勤,于宗明,迟兆富,汤克仁,李大年;重症脑梗死的治疗[J];山东医药;2002年01期
9 魏寿兰,李 萍,刘 汉 ,景本年,李卓江;脑梗死患者凝溶分子标志物变化及丹参干预治疗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年01期
10 宋水江 ,闻树群 ,黄鉴政 ,丁德云 ,郑晓红;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脑梗死中的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2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彦知;杨建宇;;《光明中医》杂志近3年所载脑梗死相关文献总结[A];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聂德云;李承晏;;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对预后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赵建国;;脑梗死的若干问题商榷[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马桂贤;王丽娟;单志新;林秋雄;张雄;王硕;刘新通;;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表达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黄帆;杨静;徐雪;马中富;;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A];2008年广东省中医热病、急症、中西医结合急救、危重病、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6 冯靓;韩钊;;血尿酸与不同病因分型脑梗死发病及预后关系的探讨[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巩林静;秦卫国;边连防;;血糖升高对脑梗死预后的临床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张洪连;吴晓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及存在问题[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朱良付;黄如训;盛文利;卢林;李振东;;幕上130例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临床CT分型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刘建荣;王学峰;王桥根;;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纤溶活性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华;治疗脑梗死的药物选择原则[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2 巍巍;针刺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便秘显效[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琦;蛋白S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2 蒋超;脑梗死大鼠神经血管单元的损伤及黄体酮的干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阚保红;基于脑梗死中医全程适时干预方案的实施过程评价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4 彭延波;脑梗死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与其他因素交互作用对预后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2年
5 张新春;脑梗死血运重建前后证候演变规律及芎芪合剂干预作用的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林永忠;脑梗死患者GBE和阿托伐他汀干预前后运动捕捉和~1H-MRS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7 谢荃;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马建华;PDE4D、ALOX5A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9 靳欣;Chemerin与脑梗死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其对HUVEC功能影响的初步探讨[D];中南大学;2012年
10 管玉青;实验性脑梗死及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价和病理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岩;弥散张量成像在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预后中的应用[D];河北大学;2015年
2 花楠;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对预后的影响[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张聪;正丁基苯酞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作用的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王敏;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5 刘新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重复静脉移植治疗脑梗死大鼠的实验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6 余白浪;不同时期电针干预对脑梗塞患者脑脊液中γ-氨基丁酸的影响[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刘景yN;12pl3两基因多态性位点与云南汉族脑梗死的关联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8 夏楠;年龄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功能恢复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9 桂月江;脑梗死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10 刘俊平;胱抑素C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74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974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