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实验性脑卒中的蛋白组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7 23:21

  本文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实验性脑卒中的蛋白组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卒中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蛋白质组学 iTRAQ


【摘要】:[背景]脑卒中在中国或者西方国家也同样是其中一种致命率及致残率高的疾病。尽管研究人员及社会已付出了足够的重视,但目前仍没有显着治愈卒中病人的治疗方法。利用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无论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都已经具有一些积极性成果。MSCs移植入缺血性脑卒中的小鼠动物模型后,能显著减少其梗死体积并可改善其神经功能评分。然而MSCs治疗缺血性卒中所产生疗效的机制尚不清楚。人脐带间质干细胞(hUC-MSCs)是一种来源于人类脐带的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与胚胎干细胞(ESC)有密切的关系,在个体发育和增殖的速度都较快于成人的干细胞。在我们既往工作中发现,在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的小鼠在缺血再灌注的半小时内给予静脉输注hUC-MSCs,可以显著改善模型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减少脑梗死的体积。此外,我们还发现hUC-MSCs能够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和增加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而这些因子表达水平的改变能被TGF-β的中和抗体所部分抑制。故此我们推测hUC-MSCs或许能通过TGF-p,逆转由原始CD4+分化成Th17/Treg和发挥调节外周免疫反应的作用。然而其产生的相关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我们使用iTRAQ(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这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使用的一种定量化的工具,来分析脑卒中组、对照组以及hUC-MSCs治疗组之间各组的蛋白质表达差异,揭示hUC-MSCs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用12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四个组实验组:对照组、MCAO-24h组、MCAO-48h组及经MSCs处理后的MCAO-48h组,制备MCAO模型90 min后,均予以再灌注处理:再灌注后30min分别通过尾静脉途径缓慢注射hUC-MSCs 4×106/ml×0.5ml或等体积NS,均在缺血再灌注后24h、48h分别分离出皮层梗死灶周围区域的脑组织:1.对样本用iTRAQ和二维液相色谱/质谱/质谱分析(2D-nanoLC-MS/MS),得每个样本此蛋白片段的相对含量并将质谱结果翻译成为蛋白相对含量数据并按4个对比:MCAO-24h与对照组、MCAO-48h与对照组、MCAO-48h与MCAO-24h及经MSCs处理后的MCAO-48h与MCAO-48h其中蛋白质表达的变化进行相互比较发现差异蛋白;2.对差异蛋白进行GO分析;3.差异蛋白与CD200-CD200R1、CCL21-CXCR网络关系分析。4.分析转录因子(c-myb, Runx-1,Pu.1,Irf8,Hoxb8)与差异蛋白之间的网络联系性分析。5.我们把90只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MCAO组及MCAO+MSCs组,在MCAO 6h、12h、24h、 48h、72h、1W后从三个实验组中每个时间点随机取5只小鼠进行qPCR分析,同样ELISA的分析是取自MCAO24h、48h、72h后从三个实验组中每个时间点随机取5只小鼠,进一步分析差异蛋白中Abca13、Grb2、Ptgds的mRNA和蛋白含量水平。[结果]1.共有16个表达差异的蛋白质;2.对表达差异的蛋白质做了基因本体论的分析结果;3.表达差异的蛋白质与CD200-CD200R1、CCL21-CXCR3网络关系分析,发现MCAO-24h与对照组的趋势是几乎与MCAO-48h与MCAO-24h组呈相反的;4.发现这些表达差异的蛋白和转录因子之间的联系性的关系是较复杂的网络。5.进一步qPCR及ELISA核实后,Abcal3和Grb2蛋白的变化可能在hUC-MSC移植治疗的缺血性卒中的过程中相对较为重要。[结论]本次的研究当中,利用iTRAQ分析出在小鼠缺血性再灌注后及经hUC-MSCs治疗后具有蛋白水平差异变化的蛋白有16种,而且还能看出他们和一些转录因子或其他蛋白之间的复杂联系性,同时验证了Abca13和Grb2的蛋白质组学的结果,发现了它们值得更要进一步的关注和研究。实际上既往的有关缺血性卒中的研究中,这16种蛋白大多都未被涉及。我们希望本次的研究可以引起广大研究人员对这些蛋白在脑卒中的作用加以重视,这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脑卒中发生以及加强对hUC-MSCs治疗缺血性卒中的证据。
【关键词】:卒中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蛋白质组学 iTRAQ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
【目录】:
  • 中文摘要7-10
  • Abstract10-13
  • 英文缩写词表13-14
  • 第一章 蛋白质组学在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及应用的进展14-36
  • 1.前言14-15
  • 2.蛋白组学的技术在神经血管疾病中的应用15-23
  • 3.收获、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23-25
  • 4.结语25-26
  • 参考文献26-36
  • 第二章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实验性脑卒中的蛋白组学研究36-65
  • 1. 前言36-37
  • 2. 材料和方法37-42
  • 3. 结果42-54
  • 3.1 脑缺血后小鼠脑内不同蛋白的表达水平42-44
  • 3.2 基因本体论学(Gene Ontology)分析44-45
  • 3.3 与CD200-CD200R1、CCL21-CXCR3网络关系分析45-48
  • 3.4 与转录因子网络联系性48-52
  • 3.5 进一步验证蛋白组学的结果52-54
  • 4. 讨论54-57
  • 4.1 在缺血性卒中过程中出现表达水平差异的蛋白54-55
  • 4.2 hUC-MSCs治疗后出现表达水平差异的蛋白55-57
  • 5. 结论57-58
  • 参考文献58-65
  • 作者简介65-66
  • 发表文章66-67
  • 致谢67-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敏,王荪;缺血性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及临床决定因素[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1年02期

2 韦英秀;缺血性卒中后3个月抗栓和抗高血压治疗[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1年05期

3 刘鸣;研究硕果累累 临床有证可循——缺血性卒中的预防大有可为[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2年05期

4 张仁良,刘新峰;2002年缺血性卒中研究和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年03期

5 袁恩庆,王馥;如何预防缺血性卒中[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3年05期

6 曲东锋;消极情绪可触发缺血性卒中[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年12期

7 文诗广;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诊断[J];中国社区医师;2005年15期

8 国红;缺血性卒中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社区医师;2005年15期

9 国红;缺血性卒中的预防[J];中国社区医师;2005年15期

10 宿英英;;如何评估缺血性卒中抗凝治疗的效果[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森;吴波;孔繁一;郝子龙;陶文丹;王德任;刘鸣;;缺血性卒中伴房颤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莹;周成业;刘朋;王云凤;;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远期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李久伟;邹丽萍;;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10年后追踪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4 王为珍;祝茗;郑茜;赵永波;;弥散加权和灌注加权在缺血性卒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朱见文;何俊瑛;高玉林;李震中;;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与进展型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许予明;;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A];河南省卫生部脑卒中及高危人群内科诊治技术培训班暨国际级继续教育培训班《脑卒中诊断与防治新进展》资料汇编[C];2012年

7 王翠兰;苗萌;;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8 刘朋;周成业;张莹;王云凤;;缺血性卒中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影响因素分析[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江静雯;刘建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结合蛋白与缺血性卒中[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周盛年;;解读《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共识》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共识组[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匡远深 通讯员 赵晶晶;左心房异常可引发缺血性卒中[N];健康报;2013年

2 记者 王丹;缺血性卒中治疗定下“双20”目标[N];健康报;2012年

3 陈小芦;走近针灸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时间窗”[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马爱平;中匈合作研究缺血性卒中药物[N];科技日报;2010年

5 记者 靖九江;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N];中国医药报;2012年

6 刘飞;《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发布[N];科技日报;2013年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关玉华 艾克拜尔;步长脑心通胶囊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研究[N];医药经济报;2011年

8 董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 抗栓研究方兴未艾[N];健康报;2006年

9 北京天坛医院教授 王拥军邋博士 郑华光;哪些药物能防治卒中[N];健康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裘炯华;我国卒中管理现状:他汀类应用不理想[N];医药经济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绍鹏;血清尿酸和GLUT-9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2 旺姗;缺血性卒中后DAPK1死亡信号介导突触损伤的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魏海萍;cPKCγ通过Akt-mTOR通路调制神经元自噬减轻缺血性卒中鼠脑损伤[D];首都医科大学;2016年

4 谈颂;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影响及预测因素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张宁;预测缺血性卒中短期和长期死亡率的危险评分在中国病人中的外部验证[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6 潘旭东;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纤维蛋白原β-148C/T基因多态性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7 马英;缺血性卒中住院时间预测因子暨与CD40-1C/T遗传多态性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8 詹奕红;CELSR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人缺血性卒中的关联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9 李姝雅;伴房颤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3年

10 王永久;白藜芦醇对复发缺血性卒中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文;脑心通胶囊对CYP2C19*2、*3型缺血性卒中气虚血瘀证患者卒中复发的预防作用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王文娟;缺血性卒中患者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吕琦;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杨有仙;后循环首次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5 周全;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分布及短期预后分析[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6 高涛;血压对缺血性卒中脑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7 吕慧慧;CYP2C19基因多态性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观察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8 杨恋;转录因子EGR1对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9 臧雪风;HDAC在缺血性卒中大脑皮层的表达及其选择性抑制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10 张文静;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合并房颤的筛查及危险因素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90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990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1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