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脑动脉的MRA、CTA、DSA与标本对照观测及临床应用

发布时间:2017-10-09 01:33

  本文关键词:脑动脉的MRA、CTA、DSA与标本对照观测及临床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脑动脉 MRA CTA DSA


【摘要】:背景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已经成为人类疾病的3大死亡原因之一,死亡率和发病率均较高,50%~70%的存活人群遗留有失语、瘫痪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MRA、CTA、DSA影像可以对脑血管进行活体观测,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目的利用MRA、CTA、DSA影像技术,观测各脑动脉血管造影的长度、直径、夹角之间及其与标本之间的差异,以及在脑动脉狭窄、脑动脉瘤诊断上的应用价值,为脑血管病变的筛选、影像诊断、介入治疗等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收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施行脑血管检查者200例,且排除动脉狭窄、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病变,男性100例,女性100例,年龄19~67岁,作为正常组;经影像检查和手术证实为动脉狭窄、动脉瘤、脑血管畸形100例,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18~60岁,作为病变组。选取新乡医学院解剖学实验室的成人尸体头部标本20例,经双侧翼点入路对脑血管进行解剖、观测,作为标本组。正常组脑血管检查者和脑血管病变组均采用MRA、CTA、DSA技术进行血管造影和图像后处理,使用工作站内的软件系统,测量主要脑动脉的径线、角度。测量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结果1.MRA、CTA、DSA影像可以清晰显示脑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大脑前动脉A1段、大脑中动脉M1段、大脑后动脉P1段、基底动脉的长度、直径和大脑中动脉M1段远端夹角、基底动脉顶端夹角、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夹角,在MRA与CTA之间、MRA与DSA之间、CTA与DSA之间和DSA影像与标本的夹角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MRA、CTA、DSA影像与标本之间的长度、直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标本测量值大于DSA、MRA、CTA影像值。2.DSA影像可以较清晰显示脑动脉的中央支,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中央支的数目、直径与标本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DSA的数目和直径均小于标本。DSA和标本中央支的直径分别为(0.29±0.03)mm、(0.32±0.02)mm、(0.41±0.06)mm和(0.36±0.02)mm、(0.37±0.04)mm、(0.47±0.04)mm。3.在脑动脉病变的MRA、CTA、DSA影像上,DSA对动脉狭窄的显示率与手术结果一致,与MRA、CTA的显示率、灵敏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DSA对动脉狭窄的显示率、灵敏度大于MRA、CTA。CTA对动脉瘤的显示率与手术结果一致,与MRA、DSA的显示率、灵敏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CTA对动脉瘤的显示率、灵敏度大于MRA、DSA。MRA、CTA、DSA对脑血管畸形的显示率与手术结果一致,显示率、灵敏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4.在动脉狭窄的DSA影像上,介入治疗前、后的大脑前动脉A1段、大脑中动脉M1段、大脑后动脉P1段、基底动脉的管径、狭窄程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介入治疗后的DSA影像与正常影像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介入治疗后的动脉管径小于正常组。5.在动脉瘤的MRA、CTA、DSA影像上,动脉瘤组与正常组的大脑中动脉M1段远端夹角、基底动脉顶端夹角、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夹角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动脉瘤组的夹角大于正常组,动脉瘤组DSA影像和正常组分别为(153.96±8.50)°、(193.54±7.73)°、(141.93±10.95)°和(91.86±5.37)°、(91.60±4.71)°、(98.93±4.60)°。瘤体最大径、瘤体短径、瘤颈和相同部位动脉瘤影像检出率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动脉瘤的发生部位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脑前动脉与前交通动脉连接处动脉瘤的发生率最高。结论1.MRA、CTA、DSA可以清晰显示脑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对指导临床手术治疗和支架内植入术有重要的指导价值。2.在筛查、诊断脑血管病时,DSA、CTA分别是检查动脉狭窄和动脉瘤的最佳方法,MRA、CTA、DSA影像检查相互结合,可以提高脑血管病的诊断率。
【关键词】:脑动脉 MRA CTA DSA
【学位授予单位】:新乡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前言11-12
  • 材料与方法12-15
  • 结果15-28
  • 讨论28-32
  • 小结32-34
  • 附图34-44
  • 参考文献44-48
  • 综述: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48-60
  • 参考文献57-60
  • 附录60-6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61-62
  • 致谢62-63
  • 个人简历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继宗,,富壮;脑动脉扩张症[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4年06期

2 袁长云,高德森,赵映辉,赫萍,耿威;83例脑动脉节段性缺血的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年04期

3 胡振序;曾庆杏;段申汉;熊定安;张羹香;章志霖;李泉洲;;兔供脑动脉的放射学研究及结扎后的行为观察[J];湖北医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4 冯子玉,王玉兰;372例各年龄组人群脑动脉的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1993年01期

5 匡深远;刘建生;;脑动脉扩张症[J];医学信息;1994年04期

6 王有国;;从细节入手呵护心脑动脉[J];医药与保健;2007年06期

7 刘宇炜,易卉玲,李少华;脑动脉变异1例[J];武汉市职工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8 李肖,官泳松,周翔平;脑动脉形态学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4年05期

9 何志义,吕昌龙,刘风芝,付国,李绍英;蔗糖负荷所致家兔脑动脉血管损害的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9年02期

10 魏欣;谢晓东;王朝华;;三维造型软件建立脑动脉虚拟三维模型的方法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倪俊;高山;崔丽英;徐蔚海;王含;刘彩燕;朱以诚;彭斌;王建明;;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动脉病变定位新认识[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付乐军;;脑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闭塞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宋烈军;;脑动脉DSA技术和脑动脉CTA技术显影效果比较[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佳俊;洪泳;胡宙;何俊;徐强;钱建国;;DSA对制定脑动脉畸形手术方案的价值探讨[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魏华刚;孟祥水;丛培新;;PWI与DTI在单侧脑动脉慢性闭塞性血管病中的应用[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郭晓明;张志文;李安民;耿锋;;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脑动脉灌注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后遗症的临床研究[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张佳青;耿美玲;;彩色多普勒对糖尿病的脑动脉血液动力学研究[A];庆祝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第八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刘燕玲;脑动脉危险因素研究有新发现[N];健康报;2000年

2 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外一科 李华;常失眠查查脑动脉[N];健康时报;2008年

3 钟京玲;脑动脉瘤不再可怕[N];文汇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伟;脑动脉的MRA、CTA、DSA与标本对照观测及临床应用[D];新乡医学院;2016年

2 田超;脑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闭塞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3 赵刚;人胚胎脑动脉壁层结构发育与脑动脉瘤相关问题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4 王克臻;脑动脉的MRA测量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5 李晓;颅外脑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对比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6 陈欢;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脑动脉形态学改变与血清MMP-2、MMP-9、TIMP-1、VEGF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钟锐;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型与脑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测指标相关性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974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9974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9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