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被动靶向的磁共振成像及近红外成像双模态纳米探针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3 21:42

  本文关键词:被动靶向的磁共振成像及近红外成像双模态纳米探针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磁共振成像 荧光成像 双模态探针 磁共振成像 近红外成像 体内成像 MRI 近红外成像


【摘要】:第一部分SPIO@PEG/HID双模态探针的合成及表征 目的:合成基于Fe304的磁性纳米颗粒,在其外修饰PEG并链接近红外花菁染料,构建磁性及荧光双模态成像探针。并对该探针的性质进行表征。 材料及方法: 合成基于Fe304的磁性纳米颗粒。称取醋酸钠(Na Ac)1.5g,丙烯酸钠(Naacrylate)1.5g,量取乙二醇(EG)5mL,二乙二醇(DEG)15mL,磁力搅拌5h,至所有固体溶解。加入Fecl3,6H2O0.54g,将溶液移入反应釜(35mL)中。烘箱升温至200℃,反应10h,自然温度下冷却至室温。将反应溶液磁分离法用乙醇溶液清洗6次,后ddH2O清洗3次。最终产品溶解于30mLddH2O,4℃保存备用。 PEG修饰及近红外染料的链接。将100mgPEG溶于50mL四氢呋喃中,机械震荡至固体溶解。量取前一实验获得磁性纳米材料溶液5mL,以质量比Fe:PEG=13的比例加入PEG,最终四氢呋喃定容至30mL。机械搅拌过夜。所得溶液用磁分离法清洗6次。后溶于四氢呋喃内,定容至10mL。取所得溶液2mL,加入IR808溶液100uL,溶于20mL无水乙醇中,机械搅拌过夜。所得溶液经磁分离法清洗至上清无荧光。将所制得探针SPIO@PEG/HID超声分散至水溶液中。 探针性质表征。分别将SPIO、SPIO@PEG、SPIO@PEG/HID制样。采用投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观察三种纳米粒子的形态及核心粒径;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分析三种粒子的表面基团。使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ibrating samplemagnetometer,VSM)、荧光光度仪、磁共振等分析SPIO@PEG/HID的磁学及光学性质。 结果:SPIO与HID成功连接,得到磁性及荧光双模态成像探针。投射电镜结果显示PEG成功修饰与SPIO外层,最终纳米粒径约在110nm左右。红外光谱图进一步显示纳米颗粒外基团修饰变化,显示PEG及HID成功连接。荧光成像示SPIO@PEG/HID在水中荧光稳定,吸收光谱峰约在800nm,适宜体内红外成像。磁性分析显示SPIO@PEG/HID余磁为0,为超顺磁性材料,其弛豫率约为62.6mM-1xS-1,适合作为MR成像的对比剂。 结论:本实验所得磁学及荧光双模态探针SPIO@PEG/HID具有光学特性稳定,磁学参数理想,具备了作为双模态对比剂的条件,为进一步的体内试验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SPIO@PEG/HID探针细胞靶向实验 目的:通过SPIO@PEG/HID与人胚肾细胞293T及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共孵育的方法评价探针的毒性,体外成像光学及磁性成像效果,分析两种细胞内材料含量的差异性,进一步探讨该探针潜在肿瘤靶向性。研究探针体外成像能力及靶向能力。 材料及方法: 1、将SPIO@PEG/HID纳米颗粒与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共同孵育后,(1)通过普鲁士蓝染色定性观察细胞对SPIO@PEG/HED纳米颗粒吞噬情况;(2)采用二甲基四氮唑法(Microculture tetrazo lium assay, MTT)测SPIO@PEG/HID对细胞活力的影响,设置人胚肾细胞293T细胞作为对照组;(3)通过细胞透射电镜(TEM)分析纳米颗粒在细胞的分布:收集细胞悬液,用2.5%戊二醛溶液40℃固定1h,室温下1%四氧化锇溶液固定1h, PBS清洗2-3次,每次5min,梯度乙醇脱水,环氧树脂包埋,常规制作超薄切片,转移到铜网,透镜观察颗粒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 2、将SPIO@PEG/HID分别以20ug/mL、50ug/mL、100ug/mL的浓度与MCF-7及293T细胞共孵育24h,后分别收集细胞。(1)将细胞重悬于1mL1%琼脂糖溶液内,机械震荡使其分布均匀,置于3.0TMR上扫描。(2)取一组细胞,以3000rp/min离心1min后去上清,置入IVIS荧光成像系统内成像。(3)将一组细胞溶于1mL饱和盐酸溶液中,静止20min,后稀释40倍,送于ICP测定Fe元素含量。 结果:MTT示在SPIO@PEG/HID孵育浓度达100ug/mL下,人胚肾细胞293T保持80%的活力,证明SPIO@PEG/HID细胞毒性低。普鲁士蓝及细胞荧光成像示SPIO@PEG/HID粒子主要集中于胞浆内,且细胞内荧光稳定,可用于细胞内荧光成像。293T及MCF-7细胞株内纳米颗粒含量的对比,提示不论通过磁学或者荧光手段均可在细胞层面区分癌细胞与正常细胞,提示该纳米探针具有潜在的肿瘤靶向性,为进一步体内试验奠定了基础。 结论:SPIO@PEG/HID纳米颗粒具有毒性低,细胞内荧光稳定,及癌细胞特异富集等优点,因此本实验制备的探针示一个良好有潜在肿瘤靶向性的双模态探针。 第三部分SPIO@PEG/HID探针小鼠模型成像实验 目的:1、建立人乳腺癌裸鼠皮下模型。2、研究及评价探针SPIO@PEG/HID体内成像效果。 材料及方法:1、培养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待细胞贴壁生长状态良好时,胰酶消化、离心,将细胞悬液分别注于6只裸鼠皮下,待肿瘤生长至1cm左右行MRI及荧光成像实验。 2、MR扫描参数:采用头线圈固定,横断位扫描。扫描参数为:T2WI自旋回波序列;重复时间(TR):3000ms;回波时间(TE):22,44...352ms;矩阵256X128。沿管内壁勾画感兴趣区(ROI),测定T2值。 3、荧光成像参数:曝光:自动曝光;曝光时间:自动;激发光:745nm;发射光:800nm。 结果:本探针经尾静脉注入白鼠体内,观察48h,白鼠均存活。历时约1个月,裸鼠乳腺癌成瘤率约为60%。MRI扫描可见,在注射SPIO@PEG/HID1h,肿瘤内可见T2、T2MAP信号降低,提示探针在局部聚集。荧光成像提示,在注射探针6h后,体内荧光大部分分布于肿瘤处,心、肝处有少部分荧光。经过12h代谢,心、肝处荧光减弱,肿瘤内荧光进一步增强。因此,SPIO@PEG/HID可用于体内双模态成像,并具有一定肿瘤被动靶向性。 结论:本研究合成的磁共振/荧光探针SPIO@PEG/HID在体内可应用。其中在体内表现出一定肿瘤聚集,在磁共振T2图像以及近红外成像上肿瘤与正常组织对比强烈,可用于体内肿瘤显像。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荧光成像 双模态探针 磁共振成像 近红外成像 体内成像 MRI 近红外成像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10
【目录】:
  • 中文摘要7-12
  • 英文摘要12-20
  • 第一部分 双模态探针SPIO@PEG/HID的构建20-33
  • 1.1 前言20-22
  • 1.2 实验部分22-24
  • 1.2.1 材料与方法22-23
  • 1.2.2 主要实验方法与步骤23-24
  • 1.3 实验结果24-30
  • 1.3.1 SPIO、SPIO@PEG、SPIO@PEG/HID物理特性24-27
  • 1.3.2 SPIO@PEG/HID磁性特征27-29
  • 1.3.3 SPIO@PEG/HID光学特征29-30
  • 1.4 讨论30-32
  • 1.5 结论32-33
  • 第二部份SPIO@PEG/HID探针的体外试验及结果讨论33-44
  • 2.1 前言33
  • 2.2 实验方法33-36
  • 2.2.1 材料与方法33-34
  • 2.2.2 实验方法与步骤34-36
  • 2.3 实验结果36-42
  • 2.3.1 体外细胞活性研究36-38
  • 2.3.2 细胞内荧光成像试验38-39
  • 2.3.3 癌细胞摄取的定性及定量结果39-42
  • 2.4 讨论42-43
  • 2.5 结论43-44
  • 第三部分 SPIO@PEG/HID体内实验及结果讨论44-50
  • 3.1 前言44
  • 3.2 实验部分44-46
  • 3.2.1 材料与方法44
  • 3.2.2 主要实验方法与步骤44-46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46-48
  • 3.3.1 载瘤小鼠模型建立46
  • 3.3.2 活体近红外成像46-47
  • 3.3.3 活体MRI成像47-48
  • 3.4 讨论48-49
  • 3.5 结论49-50
  • 参考文献50-55
  • 综述55-65
  • 引用文献61-65
  • 附录一65-66
  • 附录二66-67
  • 致谢67-6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敏;李春媚;;前列腺癌磁共振成像诊断要点与临床治疗方案选择[J];磁共振成像;2011年03期

2 张磊;葛洪良;钟敏;;金属镍纳米材料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8年S1期

3 杨贵进;李玲;;磁热法治疗肿瘤用纳米磁性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8年S1期

4 江桂华;曾少庆;田军章;林楚岚;章兰英;钟碧玲;梁联保;;卵巢肿瘤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5 王华;段青;威晋;游精航;孙斌;;3.0T MRI动态增强在鉴别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中的价值[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汪剑;陆建平;王一;王涛;高莉;李倩玉;;MRI对比噪声比对肝占位性病变微血管评估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7年06期

7 罗是是;孔祥泉;;宫颈癌的MR功能成像[J];放射学实践;2011年05期

8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agnetic and luminescent Fe_3O_4/CdTe nanocomposites using aspartic acid as linker[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11年02期

9 ;Dose-dependent Cytotoxicity and Oxidative Stress Induced by "Naked" Fe_3O_4 Nanoparticles in Human Hepatocyte[J];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2012年01期

10 王夕富,白人驹;肿瘤微血管密度及其与医学影像学的相关研究[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戴;谢向阳;陆媛媛;刘宏;符旭东;;K237修饰的紫杉醇长循环靶向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评价[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2 谢丽;郑明;常维维;姚娟;宋丽娜;庞行云;吉民;;Aurora激酶抑制剂载药磁性纳米投递系统的建立及细胞毒性研究[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3 尤培红;曹天野;杨仕平;王明伟;;功能化纳米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肿瘤靶向性核素/光学多模式分子影像[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0分会:低维碳材料[C];2014年

4 Li Liu;Xiaoxia Liu;Qian Xu;Ping Wu;Xialin Zuo;Jingjing Zhang;Houliang Deng;Zhuomin Wu;Aimin Ji;;Self-assembly nanoparticles based on c(RGDfk)peptide for the delivery of siRNA targeting VEGFR2 gene for tumor therapy[A];2014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辉;3.0T磁共振功能成像在骨骼和软组织肿瘤鉴别诊断中价值及与肿瘤病理的对照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张超;近红外荧光探针IR-780碘化物用于干细胞标记和在体成像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3 韦晓兰;肝癌细胞压电传感技术平台的构建与应用[D];重庆大学;2005年

4 董智慧;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兔后肢缺血中国产SPION标记磁共振体内示踪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丁军;磁性纳米材料的研制及其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牛洪涛;造影剂稳态磁化率MR灌注在胶质瘤血管生成及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临床前期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7 刘宏波;单分散磁性聚合物复合微球的制备及表面亲水性聚合物的修饰[D];复旦大学;2008年

8 张磊;基于脲醛树脂模板构建磁性微球[D];天津大学;2008年

9 刘玉林;鼻咽癌MSCT灌注与血管生成、缺氧状态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晁旭;载阿霉素GoldMag金磁复合微粒用于肝癌靶向治疗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秀慧;MRI弥散加权及动态增强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2 单婷;二氧化硅包覆锰锌铁氧体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山东大学;2011年

3 宁普文;磁性氧化硅复合微球表面氨基的定量检测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罗是是;3.0TMRDWI和MRS在宫颈癌诊疗中的价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甘志锋;磁、生物双功能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舒建华;细胞黏附压电传感检测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7 杨友;前列腺癌CT表现及与癌组织中雄激素受体的相关性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6年

8 杨健;壳聚糖衍生物基因递送系统的构建及其生物安全性初步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9 李华;肝细胞癌超声造影表现与VEGF表达及微波治疗后复发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10 王新宇;基于中医理论的热磁复合理疗仪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272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0272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4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