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脂肪乳对中心静脉导管表面混合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18 13:28

  本文关键词:脂肪乳对中心静脉导管表面混合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脂肪乳注射液 混合生物膜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


【摘要】:[目的]:探索脂肪乳对中心静脉导管表面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混合生物膜(Mixed-Species Biofilm,MSB F)形成的影响。[方法]:1.构建中心静脉导管表面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混合生物膜体外膜型:通过XTT、结晶紫、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技术动态监测生物膜的形成过程;2.在1%、5%、10%、15%、20%脂肪乳浓度下对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混合生物膜进行培养,使用XTT测定病原菌生长动力;结晶紫半定量测定生物膜形成厚度;活死菌染色后采用CLSM观察生物膜内活、死菌分布情况;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观察生物膜内部两种病原菌的分布、结构;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表面病原菌的分布、结构。3.采用qRT-PCR方法检测10%脂肪乳浓度对混合生物膜中大肠杆菌基因(flhDC、iha)白色念珠菌基因(HTA1、hwp1)的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1、XTT、结晶紫检测发现阳性混合组生物膜生长动力及形成能力高于阴性混合组,均高于单菌种组。2、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随着培养时间增加,PVC材料表面生物结构越加复杂,混合培养组表面形成团块状、层叠状混合生物膜,可见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孢子、菌丝呈重叠、混杂生长,白色念珠菌周围(孢子、假菌丝、菌丝)粘附大量大肠杆菌,形成复杂网状结构。与阴性混合组相比,阳性混合组生物膜结构更为复杂,病原菌相互关系更加密切。3、脂肪乳组混合生物膜生长动力及生物膜形成能力均高于对照组,10%脂肪乳浓度下混合生物膜形成情况最佳。脂肪乳浓度在5%及以上组扫描电镜检查发现,PVC材料表面,Ca孢子、假菌丝、菌丝、E.coil及脂肪乳成分相互重叠形成结构致密的生物膜。荧光原位杂交后行CLSM观察发现,生物膜内部两种病原菌也是相互重叠,混杂生长。4、培养24h生物膜荧光定量PC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脂肪乳组flhDC、iha、HTA1、hwp1基因明显上调,分别为6.0567倍、22.1474倍、2.3914倍、1.7218倍。培养72h生物膜荧光定量PC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脂肪乳组flhDC、 iha、HTA1、hwp1基因均下调,分别为0.0633倍、0.0813倍、0.7911倍、0.0706倍。[结论]:1、大肠杆菌MC1000和白色念珠菌ATCC10231在菌液浓度为1×106CFU/mL共培养24h能在PVC材料表面形成E.Coil-Ca复杂混合生物膜。2、大肠杆菌粘附于白色念珠菌假菌丝、菌丝孢子表面,相互交叉、重叠形成结构复杂的E.Coil-Ca混合生物膜,其生物膜较单菌株生物膜结构复杂,厚度增加。3、脂肪乳可以促进E.coil-Ca混合生物膜形成,10%脂肪乳浓度效果最佳。脂肪乳成分同时也参与细菌生物膜的组成,使E.coil-Ca混合生物膜结构更加复杂,生物膜内部大肠杆菌粘附于白色念珠菌假菌丝、菌丝孢子表面,相互交叉、重叠混合生长。4、脂肪乳早期可能通过上调大肠杆菌flhDC、iha,白色念珠菌HTA1、hwp1表达而促进E.coil-Ca混合生物膜的形成。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脂肪乳注射液 混合生物膜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0.5;R318.08
【目录】: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6-7
  • 中文摘要7-9
  • 英文摘要9-12
  • 引言12-14
  • 第一部分:构建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苗体外生物膜模型14-35
  • 材料与方法14-32
  • 一、实验材料14-16
  • 二、实验方法16-19
  • 三、实验结果19-32
  • 讨论32-34
  • 结论34-35
  • 第二部分:不同浓度脂肪乳对E. coi l-Ca生物膜形成的影响35-67
  • —、实验材料35-37
  • 二、实验方法37-44
  • 三、统计学处理44-45
  • 四、实验结果45-64
  • 讨论64-67
  • 结论67
  •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性67
  • 本课题进一步的研究问题67-68
  • 参考文献68-72
  • 文献综述72-82
  • 参考文献77-82
  • 在读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82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82-83
  • 致谢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有国;一次成功的生物膜学术研讨会——第八次全国暨2003海内外生物膜学术研讨会[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3年03期

2 李学如,贾文祥,杨春;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其相关感染与防治[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3年01期

3 周廷冲;;生物膜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J];生理科学进展;1978年02期

4 谢晖;生物膜简介[J];医院药学杂志;1981年02期

5 张志鸿;;生物膜在日本的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82年04期

6 李鸣宇,刘正,朱彩莲;扫描同聚焦显微镜观察血链菌和粘性放线菌生物膜的形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1年05期

7 徐蓉蓉,岳松龄,胡涛;生物膜中细菌的代谢特点及影响因素[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4年01期

8 马瑞,朱敏,刘正;十二烷基硫酸钠对血链菌生物膜的作用[J];上海口腔医学;2005年05期

9 黄世杰;;生物膜和抗生素治疗:新释药系统对细菌耐药的抗衡[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6年01期

10 綦成;张春燕;亓庆国;;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定量分析和形态学观察[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波;;生物膜研究进展[A];第8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暨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集[C];2010年

2 Michael Gittins;;生物膜及其清除[A];中华护理学会第7届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大会资料[C];2011年

3 于树云;宋诗铎;;万古霉素联合盐酸氨溴索对表葡菌生物膜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呼吸道感染学术大会暨第一届多学科抗感染治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隋森芳;;从分子到细胞——生物膜研究发展的动力[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5 陈Oz;;生物膜与后基因组时代[A];后基因组时代的基因功能研究——青年科学家论坛第八十次活动论文集[C];2003年

6 吴骏逸;陆维昌;陈邦林;;新型悬浮材料上的生物膜降解氮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于树云;宋诗铎;;万古霉素联合盐酸氨溴索对表葡菌生物膜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唐梦丹;郑建锋;赵敬军;;曲霉生物膜研究进展[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9 李剑锋;张红东;邱枫;杨玉良;;离散变分原则在生物膜形变模拟中的应用[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B:高分子理论、计算与模拟[C];2013年

10 叶树集;马素兰;李红春;;生物膜上胆固醇传输动力学的非线性光谱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孙琪;顶级专家聚蓉 研讨防治“生物膜”[N];四川日报;2011年

2 记者 盛利;细菌生物膜研究将有效破解细菌抗药性[N];科技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常丽君;掌控细胞悄悄话 攻破细菌生物膜[N];科技日报;2012年

4 常丽君;新系统能将生物膜改造成生物材料工厂[N];科技日报;2014年

5 实习生 操秀英;科学家发明细菌膜检测新设备[N];科技日报;2007年

6 田建军;生物膜为污水处理提供新模式[N];经济参考报;2004年

7 辽君;生物膜让“老慢支”久治不愈[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李颖;生物膜+微孔曝气 净化水体初战告捷[N];中国花卉报;2006年

9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海水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净化系统中生物膜快速构建方法[N];中国渔业报;2013年

10 唐伟;生物膜研究领域的新收获[N];科技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静;表面附着、休眠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滞留菌形成的影响及滞留菌相关基因的初步筛选[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李培谦;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ifimViiiw)生物膜的形成及相关基因功能分析[D];广西大学;2015年

3 陈颖;肺癌生物材料植入白色念珠菌—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与宿主免疫功能的关系[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4 史惠卿;亚-MIC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对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5 王小燕;气管导管材料表面细菌与真菌混合生物膜形成及真菌密度感应分子对混合生物膜的作用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6 王培培;生防枯草芽胞杆菌NCD-2ko株丰产素合成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陆笑;LuxS/AI-2密度感应信号影响草绿色链球菌生物膜致病力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8 祝泽兵;供水管网中的耐氯菌群及其耐氯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徐志辉;解淀粉芽孢杆菌SQR9生物膜形成和根际定殖分子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10 何洪静;表皮葡萄球菌耐药特征及其PIA上游调控子与亚-MIC红霉素影响其生物膜形成的关系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颖娟;基于生物膜形成的乳酸菌连续接种工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2 杨安逸;沼气搅拌式固定床的工艺及其生物膜特性[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3 王娟;抗生素锁技术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实验室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4 浦明珠;椰果表面乳酸菌生物膜的特性及其冻干保护效果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5 吴芳芳;发电厂循环水浓缩倍率对不锈钢表面SRB生物膜腐蚀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6 王贤丰;生物膜处理系统在对虾养殖排放水处理中应用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杨志强;环境因子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生物膜净化效率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宋丽;石榴皮提取物鞣质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影响[D];遵义医学院;2016年

9 谢婷婷;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放线菌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塔里木大学;2016年

10 朱雯雯;纳米TiO_2光淬灭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调控Escherichia coli K12生物膜发育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551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0551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e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