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EMS技术的高密度视网膜假体柔性微电极阵列的研制
本文关键词:基于MEMS技术的高密度视网膜假体柔性微电极阵列的研制
更多相关文章: 视觉假体 视网膜假体 微电极阵列 MEMS 高密度
【摘要】:视觉是人各种感觉中最重要的一种,正常获得视觉的前提是具备完整有效的视觉通路。研究表明,大部分盲人的视觉通路并非完全损毁,通过电刺激视觉通路尚具有功能的部分,视觉假体能帮助假体植入者得到一定程度的人工视觉。视觉假体依靠作为神经接口的微电极阵列实现假体和患者之间的联接,根据微电极阵列植入部位的不同,视觉假体可以分为视皮层假体、视神经假体和视网膜假体三种,这其中视网膜假体由于其刺激位点与视野的拓扑对应关系好、刺激器对组织损伤小,且最大限度保留视觉通路的功能等优点,成为不同类型视觉假体中最具应用前景的一种。 为了使假体植入者获得良好的人工视觉,视网膜假体必须具有足够高分辨率,对应的微电极阵列必须具有足够高密度的刺激位点。基于MEMS技术,我们设计并制作了两种不同规格的微电极阵列,都采用光敏型聚酰亚胺(PI)作为绝缘材料,金属铂(Pt)作为导电材料,在聚合物和导电金属层之间加入钛(Ti)层增加粘附性。其中采用传统工艺制作了30通道的微电极阵列,刺激点的直径为350μm,以56的矩阵式排布。电极线宽和最小线间距分别为30μm和40μm。在对传统工艺制作微电极阵列过程中Lift-Off方法出现的问题做了总结和分析后,我们提出采用离子束刻蚀(Ion Beam)的方法制作金属导电层。利用新工艺制作的微电极阵列通道数达到121个,微电极阵列采用单层布线,刺激点以1012的矩阵式排布,直径为280μm,在底端加入了一个700μm直径的回收电极,,导线宽度和线间距都是10μm。经过力学性能、电学性能、电化学分析和生物相容性等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新工艺制作的微电极阵列不仅具有和传统工艺同样优良的力学、电化学等性能,且刺激点密度得到了有效提升,这为视网膜假体分辨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视觉假体 视网膜假体 微电极阵列 MEMS 高密度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18.1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图录9-11
- 表录11-12
- 第一章 绪论12-28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应用于视网膜假体的微电极阵列13-23
- 1.2.1 几种不同的视网膜假体13-21
- 1.2.2 用于制作视网膜假体微电极阵列的材料21-23
- 1.3 MEMS 技术概述及在神经电极中的应用23-27
- 1.3.1 MEMS 技术发展历程24-25
- 1.3.2 MEMS 技术加工手段与在神经电极中的应用25-26
- 1.3.3 MEMS 技术前景与发展难题26-27
- 1.4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27-28
- 1.4.1 课题来源27
- 1.4.2 研究内容27-28
- 第二章 应用于脉络膜上腔的 30 通道柔性微电极阵列28-52
- 2.1 微电极阵列的设计28-34
- 2.1.1 材料28-30
- 2.1.2 电极尺寸和结构30-34
- 2.2 基于光敏型聚合物的加工工艺34-42
-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35
- 2.2.2 基于光敏型聚合物的微电极加工工艺流程35-38
- 2.2.3 关于 Lift-Off 方法的讨论38-42
- 2.3 微电极阵列的性能测试42-49
- 2.3.1 表面形貌测试43-44
- 2.3.2 结构与力学性能测试44-45
- 2.3.3 电学和电化学性能测试45-48
- 2.3.4 生物相容性测试48-49
- 2.4 本章小结49-52
- 第三章 基于聚酰亚胺的高密度柔性微电极阵列52-78
- 3.1 电极材料52
- 3.2 总体尺寸设计52-53
- 3.3 表面参数设计53-61
- 3.3.1 决定刺激点半径的生理学因素53-54
- 3.3.2 决定刺激点半径的工艺因素54-58
- 3.3.3 两种不同密度微电极阵列的比较58-61
- 3.4 加工工艺61-65
- 3.4.1 实验器材61-62
- 3.4.2 基于光敏型聚合物的微电极加工工艺流程62-65
- 3.5 微电极阵列的测试65-69
- 3.5.1 表面形貌测试65
- 3.5.2 结构与力学性能测试65
- 3.5.3 电学和电化学性能测试65-69
- 3.5.4 生物相容性测试69
- 3.6 离子束刻蚀方法的优势69-76
- 3.7 本章小结76-78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78-80
- 4.1 全文总结78-79
- 4.2 展望79-80
- 参考文献80-84
- 致谢84-8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85-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星;彭承琳;张莹;张思杰;胡宁;杨丽丽;郑尔信;;基于电刺激的外层型人工视网膜的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8年01期
2 张永红;;一个用于扩展神经记录的柔软多孔的微电极阵列[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1992年04期
3 杜字鹏;;神经刺激微电极阵列的光刻制造方法及其生理学特性[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1980年01期
4 胡宁;彭承琳;王星;张思杰;杨军;张莹;曹毅;;基于MEMS的人工视网膜微电极阵列设计仿真[J];仪器仪表学报;2007年11期
5 槐瑞托;张发;于志豪;;慢性神经电生理实验中微电极的研究现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8年06期
6 曹征;李天翱;隋晓红;李刚;任秋实;柴新禹;;多层视网膜上假体柔性薄膜微电极阵列的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0年06期
7 徐莹;刘清君;蔡华;秦利锋;李燕;王丽江;王平;;微电极阵列细胞传感器芯片技术的研究进展[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06年03期
8 娜几娜.吾古提;侯月梅;;微电极阵技术对多非利特干预豚鼠心室肌电生理特性的应用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9 热依兰·艾沙;侯月梅;;微电极阵列技术在大鼠心脏组织电生理特性研究的应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10 宫新伟;杨帆;刘建盛;陆钦池;龚海庆;梁培基;张溥明;;应用多电极记录技术研究海马切片癫痫样放电的起始点和传播方向[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晓明;林建辉;黄朋生;刘建设;任天令;高小榕;刘理天;;MEMS生物微电极阵列的制备与实验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2 芮岳峰;杨春生;王亚军;刘景全;;基于Parylene的球形凸起微电极阵列的研究[A];第六届华东三省一市真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新隽;刘晓平;戴若犁;刘昊扬;;多MEMS传感器的嵌入式姿态测量系统设计[A];2011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梁杰;李中华;;MEMS的微管道流动特征数值模拟研究[A];2003空气动力学前沿研究论文集[C];2003年
5 于华男;张勇;马小艳;;制导弹药用MEMS惯性导航系统发展与关键技术综述[A];微机电惯性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惯性技术发展动态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C];2011年
6 张玉祥;李华成;马柳艺;;基于MEMS器件的交互笔运动跟踪研究[A];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1年
7 胡星星;滕云田;;基于MEMS传感器的小型智能化强震仪[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8 李建飞;薛兵;张俊峰;朱小毅;王晓蕾;;应用于MEMS加速度计的小型恒温系统的实现[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9 张文明;孟光;;MEMS旋转机械微转子结构的材料选用研究[A];第9届全国转子动力学学术讨论会ROTDYN'2010论文集[C];2010年
10 陈述官;黄军辉;;MEMS传感器在汽车电子上的应用研究与展望[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测试会议聚焦MEMS[N];计算机世界;2003年
2 ;欧洲的MEMS工业[N];中国电子报;2002年
3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焦继伟;MEMS满足未来移动通信需要[N];中国电子报;2004年
4 易人;MEMS:小角色的大未来[N];计算机世界;2003年
5 刘恕;微机电系统:从能看到能用[N];科技日报;2005年
6 ;Intel悄然推出手机MEMS模块[N];计算机世界;2004年
7 本报记者 徐勐 通讯员 苏媛;国家高新区MEMS研究院落户淄博[N];淄博日报;2010年
8 ;传感器热衷于MEMS市场将加速整合[N];电子报;2008年
9 记者 卫新华;我市全面启动MEMS研发和产业化工作[N];重庆日报;2001年
10 张巍巍;可与脑组织相容的大脑记录装置问世[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丽丹;微电极阵列细胞芯片的设计及其对心肌细胞生理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文春明;基于MEMS技术的超级电容器三维微电极阵列制备及表征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董良;MEMS集成室温红外探测器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杨海波;多孔硅基MEMS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微结构与工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尹海兵;基于微电极阵列和光学成像的负信号神经代谢机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张正元;射频微机械开关与放大器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7 王佩红;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电磁式振动能量采集器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8 肖功利;MEMS金属/电介质光子晶体的强透射特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李庄;用于高场不对称波形离子迁移谱仪的MEMS振簧式静电计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王春田;MEMS数字检波器采集系统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刚;基于MEMS技术的高密度视网膜假体柔性微电极阵列的研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2 沈亨;MEMS视网膜芯片的设计与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3 罗雪娇;基于MEMS技术的视觉假体多通道刺激微电极阵列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宿智娟;MEMS宽带毫米波天线阵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付宇辉;基于MEMS航位推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曾昊骋;MEMS开关与频率可重构天线的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华晨辉;MEMS超声分离器的二维简正模式的研究及实验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赵明锐;基于MEMS硅基底L波段微带天线的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孟丽娜;基于MEMS的微驱动器研制及其特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10 苑海静;船用MEMS航姿测量系统算法研究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834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083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