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不同激活剂及使用条件对实验型硅烷偶联剂作用效能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5 21:41

  本文关键词:不同激活剂及使用条件对实验型硅烷偶联剂作用效能影响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硅烷偶联剂 粘结强度 激活剂


【摘要】:随着口腔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全瓷冠、瓷嵌体、瓷贴面等全瓷修复技术不断应用于口腔临床工作中。由于传统粘结剂对粘结表面的润湿性差,加之口腔局部环境复杂多变,粘结体之间的粘结强度不足及粘结耐久性差等问题日益突出。伴随而来的全瓷修复体脱落、修复体边缘的继发龋等问题困扰着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有研究表明,提高粘结强度的关键是对粘结体表面进行预处理,包括喷砂、打磨、酸蚀等表面粗糙化手段和偶联剂对粘结表面的化学改性等。其中表面机械处理与偶联剂化学改性联用是公认的提高瓷与树脂间的粘结强度的表面处理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口腔临床。偶联剂能够在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形成“分子桥”,从而有效的改变粘结表面的化学性质,增强粘结表面的润湿性,提高不同材料之间的粘结强度。目前商品化的硅烷偶联剂主要成分是γ-MPS,由于其分子结构简单,与修复体表面难以形成稳定的化学结合,偶联效能有限,而且长期稳定性差,因此对于新型硅烷偶联剂的研制成为近年来口腔粘结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课题组利用化学和材料学的研究进展,结合口腔粘结的特殊要求,设计合成了新型长链硅烷偶联剂,与γ-MPS相比,主碳链长度从3个碳延长到11个碳。前期研究表明,实验型硅烷偶联剂可以明显提高瓷-树脂之间的粘结强度,并与粘结表面形成了稳定的化学结合。本研究拟将单组份硅烷偶联剂中的硅烷与激活剂分开,组成双组份实验型硅烷偶联剂。通过两组份分开存放,减少硅烷偶联剂中有效成分发生自聚,延长硅烷偶联剂的存储时间,通过即用即配的方式提高硅烷偶联剂的化学活性,从而提高其偶联效果。通过几组平行实验对此种双组份硅烷偶联剂的使用条件进行初步筛选,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本研究分为三个实验:实验一通过选取乙酸、月桂酸、酸性粘结单体三种激活剂分别激活实验型长链硅烷,通过测试瓷与树脂间的粘结强度评价三种激活剂对实验型硅烷偶联剂的作用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双组份硅烷偶联剂的偶联效果强于单组份硅烷偶联剂,且乙酸激活剂组瓷与树脂之间的粘结强度最高,因而乙酸宜作为实验型硅烷偶联剂的激活剂使用。实验二通过接触角测量和扫描电镜观察评价含不同激活剂的双组份硅烷偶联剂处理过的瓷粘结面。研究发现双组份硅烷偶联剂明显降低了粘结表面的接触角,乙酸激活剂组的粘结表面硅烷偶联剂厚度均一,无自聚体形成,进一步证实乙酸宜作为实验型硅烷偶联剂的激活剂使用。实验三比较了溶剂类型、使用温度、水解激活时间等因素对双组份硅烷偶联剂偶联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组份硅烷偶联剂宜使用去离子水和乙醇的混合溶剂作为溶剂配制,推荐使用温度宜控制在60℃,预水解30min后使用。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乙酸宜作为激活剂与实验硅烷组成双组份硅烷偶联剂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易产生自聚体等影响偶联效果的成分,在瓷表面的分散性良好。该双组份硅烷偶联剂宜采用去离子水和乙醇混合物作为溶剂使用,使用温度为60℃时偶联效能最高,双组份混合后水解时间应控制在30min内。
【关键词】:硅烷偶联剂 粘结强度 激活剂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83.1
【目录】:
  • 缩略语表5-6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前言11-13
  • 文献回顾13-26
  • 1 硅烷偶联剂概述13-21
  • 2 硅烷偶联剂在.腔粘结领域的研究进展21-26
  • 实验一 不同激活剂对实验型硅烷偶联剂粘结强度的影响26-34
  • 1 材料26
  • 2 方法26-28
  • 3 结果28-30
  • 4 讨论30-33
  • 5 小结33-34
  • 实验二 不同激活剂与实验型硅烷偶联剂混合后对瓷表面性状的影响34-40
  • 1 材料34
  • 2 方法34-36
  • 3 结果36-38
  • 4 讨论38-39
  • 5 小结39-40
  • 实验三 不同使用条件对实验型硅烷偶联剂作用效能的影响40-46
  • 1 材料40
  • 2 方法40-41
  • 3 结果41-43
  • 4 讨论43-45
  • 5 小结45-46
  • 全文总结46-48
  • 参考文献48-55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55-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迎捷;陈吉华;王辉;赵鑫;;不同硅烷偶联剂对瓷和树脂之间黏接强度的影响[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05期

2 牛光良;王同;徐恒昌;沈德言;翁诗甫;;硅烷偶联剂γ-MPS在钡玻璃表面的分子取向[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6年03期

3 牛光良,王同,徐恒昌,沈德言;硅烷偶联剂γ-MPS在钡玻璃表面吸附机制的研究[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4 边益明;张修银;朱邦尚;于卫强;阮丹平;闵敏;;硅烷偶联剂的用量对PMMA/纳米ZrO_2复合材料挠曲性能的影响[J];上海口腔医学;2007年03期

5 谭晓蕾;张少锋;郭航;郭煜;;硅烷偶联剂及自酸蚀粘结剂对VitaMark Ⅱ与牙本质粘结强度的影响[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9年02期

6 李保泉;张颖丽;张凯;孙宏晨;杨柏;;硅烷偶联剂对SP1 SiO_2、α-Si_3N_4及其熔附体表面修饰作用的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09年03期

7 牛光良;王同;徐恒昌;沈德言;翁诗甫;;硅烷偶联剂γ-MPS在钡玻璃表面单分子层覆盖的定量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12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颂刚;杜翠鸣;谢美銮;;硅烷偶联剂处理球形二氧化硅[A];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黄长根;;不同硅烷偶联剂对电子布性能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玻纤分会会议暨全国玻璃纤维专业情报信息网第三十四次年会会议资料[C];2013年

3 朱春玲;陈祖耀;张立祥;党学明;刘允萍;黄文浩;;硅烷偶联剂对制备纳米SiO_2粒子形态的影响[A];全国第七届扫描隧道显微学学术会议(STM'7)论文集(一)[C];2002年

4 黄长根;;一种用于E玻纤布化学处理的新型硅烷偶联剂[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玻璃纤维材料论文集[C];2003年

5 丁建宁;石超燕;李夜平;;官能团对硅烷偶联剂自组装膜制备过程及热稳定性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首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丁建宁;石超燕;李夜平;;官能团对硅烷偶联剂自组装膜制备过程及热稳定性的影响[A];2006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三)[C];2006年

7 丁建宁;石超燕;李夜平;;官能团对硅烷偶联剂自组装膜制备过程及热稳定性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黄长根;;一种用于E玻纤布化学处理的新型硅烷联剂[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杨三汉;鲍睿;晏石林;;硅烷偶联剂对FRP-FRIM界面黏结强度的影响[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下册)[C];2010年

10 陶婉蓉;施美英;王秀艳;米娜;;硅烷偶联剂对玻璃纤维浸润性能的影响[A];第六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扬;中国最大硅烷偶联剂生产基地建成[N];中国化工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华;新型硅烷偶联剂的合成与应用[D];南昌大学;2008年

2 李娜;纳米白炭黑的制备和改性[D];辽宁科技大学;2015年

3 任青杰;不同激活剂及使用条件对实验型硅烷偶联剂作用效能影响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4 郭长法;含硫硅烷偶联剂的合成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5 张余宝;耐高温硅烷偶联剂的合成及硅烷偶联剂预处理铜箔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6 余政;新型耐高温硅烷偶联剂的合成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7 朱文喜;硅烷偶联剂及一种新型非依赖性镇痛药物的合成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陈全辉;新型长链硅烷偶联剂的催化合成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金林锋;新型长链烷基硅烷偶联剂合成工艺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10 褚琳琳;硅烷偶联剂作用下制备晶内介孔SILICALITE-1沸石[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956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0956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7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