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用于软骨下骨修复

发布时间:2017-10-26 05:00

  本文关键词: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用于软骨下骨修复


  更多相关文章: 聚己内酯 聚乙二醇 杂化材料 生物活性 可生物降解


【摘要】:骨关节炎是一种伴有关节痛,关节僵化的退行性骨关节疾病。该疾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增长,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受其影响[1]。因为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复杂,病变涉及软骨,软骨下骨等多个部位,所以骨关节炎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善关节功能,缓解病症。目前,针对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手段主要有使用NSAIDs等止疼药缓解病痛,关节内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或透明质酸钠,关节镜治疗等。上诉治疗手段都难以对骨关节炎进行根治,止疼药和关节内药物注射只能缓解患者的病痛,关节镜治疗仅能缓解症状。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基于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的组织工程为骨关节治疗带来希望。组织工程是一种通过将种子细胞与支架相结合并植入缺损部位,从而达到组织修复和再生的目的。支架材料的设计是组织工程中重要的一环,骨关节炎涉及软骨和软骨下骨等多组织病变,需要分别对这些组织进行修复,本研究仅围绕软骨下骨修复体进行研究。在众多的生物材料中,生物活性玻璃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骨传导性,是一种潜在的骨修复材料,但该材料具有硬而脆的特点,不仅力学性能与软骨下骨不匹配而且难以加工成形状复杂的软骨下骨修复材料。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能够通过溶胶-凝胶过程将可降解聚合物与生物活性玻璃在分子水平结合,得到力学性能优良且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材料。目前,用于杂化材料制备的可降解聚合物主要是可降解聚酯,这类材料结晶性良好弹性模量高,力学性能不足以与低模量的软骨下骨相匹配。将聚乙二醇(PEG)引入聚己内酯(PCL)主链中,能够有效抑制聚己内酯结晶,提高可降解聚酯的柔顺性,有利于制备力学性能与软骨下骨相近的材料。因此,本研究采用聚乙二醇为引发剂引发己内酯开环聚合,通过调整聚乙二醇的分子量和投料比,合成了4种分子量不同的聚醚酯(PEE),研究了分子量对杂化材料性能的影响。这些聚醚酯与异氰酸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IPTS)反应后,在酸性条件下与原硅酸乙酯,磷酸三乙酯,硝酸钙反应,得到有机-无机杂化材料。通过小角散射表征发现,低分子量的聚醚酯能够更好的与生物玻璃颗粒结合,这种结合有利于杂化材料力学强度的提高,但阻碍了矿化的进行。虽然杂化材料已经成功合成,但性能最好的杂化材料压缩模量仅为49.83 MPa,不足以支撑软骨下骨修复,需要进一步提高杂化材料的力学强度。本研究制备4种分子量为3000,聚酯含量不同的聚醚酯用于杂化材料合成。矿化实验和力学测试表明,提高聚醚酯中聚酯的含量有利于提高杂化材料的力学强度(最高可达134.91±5.35 MPa)和矿化速率。为了研究聚醚段对杂化材料的作用,本研究合成了聚丁二酸-辛二醇酯作为杂化材料的有机组分。通过XRD表征发现,采用聚丁二酸-辛二醇酯合成的杂化材料中有很强的结晶峰,并且杂化材料表现为脆性。结果表明聚醚酯中聚醚段能够有效的抑制杂化材料的结晶,提高聚醚酯的柔顺性进而提高杂化材料的韧性。本研究中,分子量约为3000,醚酯比例为1:4,有机组分含量为70%的杂化材料综合性能最优良,具有良好的矿化性能和力学强度(134.91±5.35 MPa),是一种具有潜力的软骨下骨修复材料。
【关键词】:聚己内酯 聚乙二醇 杂化材料 生物活性 可生物降解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684.3;R318.0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1
  • 1.1 骨软骨病变12-13
  • 1.2 支架材料13-18
  • 1.2.1 生物活性陶瓷13-14
  • 1.2.2 高分子材料14-15
  • 1.2.3 复合材料15-18
  • 1.3 本研究的设计思路18-21
  • 1.3.1 选题意义18-19
  • 1.3.2 研究方案19-21
  • 第二章 多聚二元醇的合成与端基修饰21-37
  • 2.1 主要试剂21-22
  • 2.2 多聚二元醇的合成22
  • 2.2.1 聚醚酯二元醇(PEE)的合成22
  • 2.2.2 聚酯二元醇(PE)的合成22
  • 2.3 多聚二元醇的端基修饰22-23
  • 2.3.1 硅封端聚醚酯(Si-PEE)的制备22-23
  • 2.3.2 硅封端聚丁二酸-辛二醇酯(Si-PE)的合成23
  • 2.4 合成聚合物的表征23-24
  • 2.4.1 红外光谱分析23
  • 2.4.2 分子量测定23
  • 2.4.3 结晶性测定23
  • 2.4.4 H1 NMR分析23-24
  • 2.5 结果与讨论24-36
  • 2.5.1 聚醚酯二元醇的结构24-29
  • 2.5.2 聚酯二元醇的结构29-32
  • 2.5.3 端基经过修饰的聚醚酯(Si-PEE)二元醇的结构32-34
  • 2.5.4 端基经过修饰的聚醚(Si-PE)二元醇的结构34-36
  • 2.6 小结36-37
  • 第三章 聚醚酯-SiO_2-P_2O_5-CaO杂化材料37-65
  • 3.1 主要试剂38-39
  • 3.2 聚醚酯-SiO_2-P_2O_5-CaO杂化材料合成39-40
  • 3.3 测试与表征:40-42
  • 3.3.1 红外光谱分析:40
  • 3.3.2 结晶性测定:40
  • 3.3.3 吸水率测试:40
  • 3.3.4 杂化材料中有机成分含量测定:40-41
  • 3.3.5 杂化材料矿化性能测试:41
  • 3.3.6 杂化材料材料力学性能测试:41
  • 3.3.7 杂化材料微观结构测试:41-42
  • 3.4 结果与讨论:42-64
  • 3.4.1 PEE分子量对杂化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42-51
  • 3.4.2 PEE中聚醚聚酯比例对杂化材料结构与性能性能的影响51-57
  • 3.4.3 PEE/SiO_2-P_2O_5-CaO共混杂化材料57-59
  • 3.4.4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合成机理探讨59-64
  • 3.5 小结:64-65
  • 第四章 聚酯-SiO_2-P_2O_5-CaO杂化材料65-75
  • 4.1 主要试剂65
  • 4.2 聚酯-杂化材料的合成65-66
  • 4.3 材料结构分析与表征66-67
  • 4.3.1 红外光谱分析:66
  • 4.3.2 结晶性测定:66
  • 4.3.3 吸水率测试:66
  • 4.3.4 杂化材料中有机成分含量测定:66
  • 4.3.5 杂化材料矿化性能测试:66-67
  • 4.3.6 杂化材料材料力学性能测试:67
  • 4.3.7 杂化材料微观结构测试:67
  • 4.4 结果与讨论67-73
  • 4.4.1 聚丁二酸-辛二醇酯-SiO_2-P_2O_5-CaO中无机纳米颗粒的尺寸:68-70
  • 4.4.2 聚丁二酸-辛二醇酯-SiO_2-P_2O_5-CaO的吸水率70
  • 4.4.3 聚丁二酸-辛二醇酯-SiO_2-P_2O_5-CaO的力学特性:70-71
  • 4.4.4 聚丁二酸-辛二醇酯-SiO_2-P_2O_5-CaO的矿化性能:71-73
  • 4.5 小结73-75
  • 第五章 无机组分对杂化材料性能的影响75-87
  • 5.1 主要试剂:75
  • 5.2 PEE-SiO_2-P_2O_5-CaO的合成75-76
  • 5.3 性能表征:76-77
  • 5.3.1 结晶性测定:76-77
  • 5.3.2 粒径测试:77
  • 5.3.3 吸水率测试77
  • 5.3.4 杂化材料矿化性能测试:77
  • 5.3.5 杂化材料材料力学性能测试:77
  • 5.4 结果与讨论77-86
  • 5.4.1 无机组分含量对PEE-SiO_2-P_2O_5-CaO杂化材料的影响77-86
  • 5.5 小结86-87
  • 结论87-88
  • 参考文献88-9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99-100
  • 致谢100-101
  • 附件1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雪凌;孟昊业;王永成;彭江;郭全义;许文静;李丙岩;王程;汪爱媛;卢世璧;;膝关节原发性骨关节炎软骨-软骨下骨复合单元改变的实验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年09期

2 崔建岭;任进军;孙英彩;赵纳;石俊岭;;膝关节软骨下骨局灶性病变与应力改变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年04期

3 宋伟;杨柳;王富友;;膝关节原发性骨关节炎软骨和软骨下骨病理改变的定量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年12期

4 陈向阳;郭开今;董启榕;李强;;兔骨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弹性模量改变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年03期

5 杨丽平;刘建玲;宋庆慧;朱嘉;张万强;孔焕宇;赵铁军;;显微红外光谱法研究豚鼠膝关节软骨下骨的增龄性改变[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年09期

6 于洪存;丁承宗;王新怡;;胫骨平台退行性变软骨下骨研究进展[J];放射学实践;2012年10期

7 陆宁,曾维权,潘瑾,卢世璧;骨关节炎软骨及软骨下骨吡啶并林含量的变化[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年02期

8 郑洁;王瑞辉;寇久社;;软骨下骨重塑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J];实用骨科杂志;2014年08期

9 牛维;;软骨下骨在骨性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研究[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6年03期

10 李强;张柳;;骨性关节炎中软骨下骨与软骨退变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悦;张玮;张杨;孙晓雷;李秀兰;;骨性关节炎软骨下骨成骨细胞的分离培养与生物学活性的观察[A];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占飞;Hitoshi Inaba;;膝关节胫骨平台软骨厚度和软骨下骨强度的地形学分布及其相关性分析[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3 李民;郭逸尔;刘献祥;陈文列;林久茂;黄云梅;黄梅雅;吴追乐;;透骨消痛胶囊干预膝骨性关节炎软骨下骨重塑的分子机制探讨[A];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占飞;Hitoshi Inaba;;膝关节胫骨平台软骨厚度和软骨下骨强度的地形学分布及其相关性分析[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5 高渝军;李强;李荣亨;;软骨下骨的改变在骨关节炎中的意义[A];全国第十一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6 于德刚;朱振安;汤亭亭;;大鼠半月板撕裂骨关节炎模型中软骨下骨的转变[A];第十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7 郭悦;张玮;张扬;孙晓雷;李秀兰;;骨性关节炎软骨下骨成骨细胞的分离培养与生物学活性的观察[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刘明;项舟;范红松;裴福兴;黄富国;岑石强;钟刚;;体内外构建软骨-骨再生理想微环境修复兔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的实验研究[A];第20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11年

9 赖震;费骏;魏威;沈健;余涌杰;;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髋臼骨结核软骨下骨塌陷的风险[A];2013中国工程院科技论坛暨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占飞;;膝关节胫骨平台软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和软骨下骨的生物力学特性研究[A];第六次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向阳;软骨下骨改变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及二磷酸盐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2 陈海南;骨性关节炎软骨下骨三维结构和力学性能改变及早期干预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3 张荣凯;早期骨关节炎软骨下骨基因表达谱的实验研究[D];中山大学;2012年

4 郭达;膝骨关节炎软骨下骨微灌注及通络祛痹法干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谢宗刚;降钙素对大鼠膝OA模型软骨退变和软骨下骨破骨吸收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2年

6 杨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Wnt5a/Ror2信号调控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模型大鼠软骨下骨的改建[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7 戴雪松;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不同固定方式下的髋臼侧应力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8 欧志学;钽棒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近期疗效评价与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刘朝晖;SARS患者股骨头坏死进展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新宇;关节软骨急性损伤后软骨下骨的早期组织形态、分子生物学及力学变化[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2 杨勇;骨化三醇对实验性大鼠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的影响[D];宁夏医科大学;2009年

3 陆继鹏;复合材料置入软骨下骨诱发兔膝骨关节炎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6年

4 李强;阿伦磷酸钠对大鼠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的保护作用[D];华北煤炭医学院;2009年

5 李彬;降钙素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对兔关节炎关节软骨退变及软骨下骨的骨代谢的影响[D];华北煤炭医学院;2009年

6 于洪存;胫骨平台退行性变软骨下骨影像学表现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宋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骨软骨结构病理学观察和形态计量学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8 袁雪凌;骨关节炎中关节软骨—软骨下骨复合单元的改变和交互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4年

9 陆圣君;降钙素对大鼠骨关节炎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刘立杰;在TMJOA中软骨下骨的病理变化及相关细胞因子对软骨下骨改建作用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97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097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4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