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PBT平板膜对血浆蛋白吸附及血小板、白细胞黏附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0 17:29
本文关键词:改性PBT平板膜对血浆蛋白吸附及血小板、白细胞黏附的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蛋白吸附 白蛋白 纤维蛋白原 白细胞 血小板
【摘要】:背景蛋白与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一直是生物相容性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当材料表面与含有可溶性蛋白的液体(血液,组织液等)接触时,首先是蛋白质迅速的吸附在材料表面,其次才是细胞。细胞与吸附在材料表面的蛋白分子层相互作用,而不是与材料直接接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蛋白质层在生物材料表面的吸附状态,可以调控细胞与吸附蛋白质层的特异性相互作用等一系列信号转导,来决定细胞的生物应答。因此,控制材料表面吸附蛋白的数量,类型,以及蛋白质的方向,构象和排布方式从而控制细胞应答成为重要研究方向。 目的制备具有不同官能团(-CH3、-COOH、-OH、两性基团)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平板膜,并初步研究其对血浆蛋白吸附情况,及其对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的黏附效果。 方法(1)利用紫外改性的方法,将不同单体接枝到PBT表面得到PBT-AA(-COOH)、 PBT-HEMA (-OH)、PBT-SMDB (两性基团)并进行表征。(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测定四种材料吸附的HSA、Fgn含量的差异,且不同接枝率是否对蛋白含量有影响。(3)利用SEM观察四种材料在分别吸附HSA和Fgn前后,黏附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变化。(4)利用AFM力曲线测量蛋白材料间相互作用。结果(1)四种材料的亲水性排名顺序为:PBT-HEMAPBT-SMDBPBT-AAPBT。 (2)PBT-AA的人血清白蛋白(HSA)吸附量远高于其余三者(p0.05);PBT和PBT-AA的纤维蛋白原(Fgn)吸附量高于PBT-HEMA和PBT-SMDB(P0.05)。(3)四种材料在吸附蛋白前后,白细胞和血小板的黏附量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吸附Fgn后,两种细胞量均明显增加,而吸附HSA后白细胞量明显减少。(4)Fgn只对PBT有特异性吸附;HSA对四种材料没有特异性吸附。 结论HSA对四种材料没有特异性吸附;Fgn则倾向于吸附疏水性表面。Fgn对两种细胞的黏附均有促进作用,而HSA对白细胞的黏附有一定抑制性。HSA对血细胞的影响可能主要由其吸附在材料表面的构象决定,而不是其吸附数量。
【关键词】: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蛋白吸附 白蛋白 纤维蛋白原 白细胞 血小板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18.08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绪论9-21
- 1.1 引言9
- 1.2 单一溶液中的蛋白质吸附行为9-12
- 1.3 复杂成分溶液中的蛋白吸附行为12-14
- 1.4 材料表面的抗蛋白吸附机理14-16
- 1.5 蛋白质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16-17
- 1.6 展望17-18
- 1.7 课题设计18-21
- 第二章 改性PBT平板膜的制备与表征21-34
- 2.1 引言21
- 2.2 材料与方法21-27
-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21-23
- 2.2.2 表面改性PBT类材料的制备23-26
- 2.2.2.1 确定最佳改性条件23-24
- 2.2.2.2 AA改性24-25
- 2.2.2.3 HEMA改性25
- 2.2.2.4 SMDB改性25-26
- 2.2.3 改性前后生物材料表征26-27
- 2.2.3.1 FTIR26
- 2.2.3.2 能谱&SEM26
- 2.2.3.3 静态接触角26
- 2.2.3.4 zeta电位26-27
- 2.2.3.5 细胞毒性27
- 2.3 结果与讨论27-33
- 2.3.1 FTIR27-28
- 2.3.2 元素分析28-29
- 2.3.3 SEM29-30
- 2.3.4 亲、疏水性30-31
- 2.3.5 zeta电位31-32
- 2.3.6 细胞毒性32-33
- 2.4 小结33-34
- 第三章 PBT类改性材料对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吸附性能的初步研究34-42
- 3.1 引言34-35
- 3.2 材料与方法35-37
-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35
- 3.2.2 血浆中的HSA、Fgn吸附35
- 3.2.3 纯蛋白溶液的吸附35-36
- 3.2.4 不同接枝率的改性材料HSA、Fgn的吸附36
- 3.2.5 HSA ELISA实验36
- 3.2.6 Fgn ELISA实验36-37
- 3.3 结果与讨论37-41
- 3.3.1 HSA37-39
- 3.3.2 Fgn39-41
- 3.4 小结41-42
- 第四章 PBT类改性材料对白细胞、血小板的黏附性能的初步研究42-52
- 4.1 引言42
- 4.2 材料与方法42-44
- 4.2.1 主要仪器与试剂42-43
- 4.2.2 高纯度白细胞悬液及血小板悬液的制备43
- 4.2.3 细胞黏附实验43-44
- 4.3 结果与讨论44-51
- 4.3.1 WBC44-47
- 4.3.2 PLT47-51
- 4.4 小结51-52
- 第五章 PBT类改性材料影响凝血功能的初步评价52-59
- 5.1 引言52-54
- 5.2 材料与方法54-55
- 5.2.1 主要仪器与试剂54
- 5.2.2 样品的制备54
- 5.2.3 凝血因子的检测54-55
- 5.3 结果与讨论55-58
- 5.3.1 四种材料对凝血功能的影响55-56
- 5.3.2 接枝率对凝血因子的影响56-58
- 5.4 小结58-59
- 第六章 蛋白与材料之间相互作用力59-66
- 6.1 引言59-60
- 6.2 材料与方法60-61
- 6.2.1 主要仪器与试剂60-61
- 6.2.2 探针的修饰61
- 6.2.3 力曲线61
- 6.3 结果与讨论61-65
- 6.4 小结65-66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后续工作建议66-68
- 7.1 主要结论66-67
- 7.2 后续工作建议67-68
- 参考文献68-76
- 附录76-77
- 致谢77-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海华,柯勤飞;血液过滤用非织造布的发展[J];非织造布;1999年02期
2 林思聪;高分子生物材料分子工程研究进展(上)[J];高分子通报;1997年01期
3 王春仁;生物材料表面血浆蛋白的吸附[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5年06期
4 周雪锋;江筱莉;顾宁;;医用聚氨酯表面功能化与血液相容性:水分子的作用[J];化工学报;2009年06期
5 宋巍;陈红;;蛋白质在纳米拓扑结构材料表面的吸附[J];科学通报;2007年23期
6 吕金星,汪健,张锡庆,张学光;Percoll非连续密度梯度沉降法分离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0年02期
7 王秋兰;卢育洪;李盛璞;王牡;蔡继业;;B细胞膜CD20抗原的分布与单分子力谱探测[J];生物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8 欧军飞;周金芳;简令奇;王宏刚;杨生荣;;聚合物表面改性方法概述[J];塑料工业;2007年11期
9 石卿;苏延磊;姜忠义;;材料表面抗蛋白质污染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梦欣;聚丙烯微孔膜的高密度糖基化及其应用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18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118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