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LLA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构建及体外生物学性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7 17:29
本文关键词:PDLLA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构建及体外生物学性能的研究
【摘要】: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大段骨缺损所导致的各种并发症,不但增加病人的痛苦和治疗费用,还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此类疾病常规的治疗方法是骨移植。目前,常规的骨移植方法有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以及人工骨移植,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限制,难以满足临床需要。对骨缺损治疗的研究已成为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尚缺乏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组织工程学为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方法。组织工程学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构建体外受损组织的生物替代物。一般来说,骨组织工程的3个核心要素是:种子细胞、生物支架材料以及细胞因子,它是继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之后,生命科学发展史上的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医学将走出器官移植的范畴,步入人工组织和器官的新时代。 近年来,骨组织工程在种子细胞、支架材料、细胞因子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并成功培养出骨样组织,为大块骨缺损的修复开辟了新的途径,但离临床应用仍有一段距离。如何快速、高效、稳定地获得种子细胞和构建性能良好的支架材料,是目前骨组织工程领域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目的:分离获取BMSCs并将生长良好的BMSCs做为种子细胞,观察PDLLA支架材料对它的体外细胞相容性,评估PDLLA支架材料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进行后续研究的可行性。 方法: 1.采用全骨髓贴壁并红细胞裂解的方法分离BMSCs,通过形态学观察,表面抗原的测定以及成骨分化情况鉴定BMSCs,将其体外扩增至第3代作为本次研究的种子细胞。 2.使用溶液浇铸/颗粒沥析技术制备PDLLA三维多孔支架作为本次研究的支架材料,用材料在不同时间点的降解液培养种子细胞,从降解液pH值的变化、对种子细胞的毒性作用、对种子细胞的活力和成骨分化的影响、从细胞形态学观察种子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情况等方面,综合评估其对种子细胞的相容性。 结果: 1.体外分离的原代BMSCs在形态上呈长梭形,鱼群样聚集生长,第3代BMSCs更具特征性的漩涡状聚集生长,,并且表达CD29、CD90阳性,表达CD45阴性;经过3w的成骨诱导培养,成功地诱导为成骨类细胞。 2. PDLLA支架材料各时间点降解液对种子无明显毒性作用,对种子细胞的活力未发现明显的负面影响,对细胞的成骨分化过程未发现明显负面影响,BMSCs在PDLLA支架材料内部孔隙表面呈现较好的贴壁生长态势,各组细胞在形态学上无明显差异。 结论: 1.本次实验成功体外分离并扩增BMSCs,经鉴定,具有良好的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性能,具备干细胞家族普遍的特性,基本可以确定为BMSCs。 2. PDLLA支架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和细胞相容性,可作为组织工程支架类材料的一种选择进行后续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18.0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W
本文编号:11534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153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