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走和倒走的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比较
本文关键词:正走和倒走的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正走 倒走 膝关节 生物力学 动力学 运动学
【摘要】:目的比较正走和倒走两种不同行走模式时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采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Vicon T40和测力台AMTI OR6-7采集并比较13名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正走和倒走时的时间、空间、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结果与正走相比,倒走时的步速、步频和步幅均显著减小,跨步周期和支撑相所占百分比显著增加;在矢状面上,倒走时膝关节活动度、最大屈伸力矩较正走小;在冠状面上,倒走时膝关节内翻外展活动范围也较正走小,内翻力矩峰值在支撑早期较正走小,但在支撑晚期较正走大;地面反作用力在支撑早期较正走大,但在支撑晚期较正走小。结论倒走和正走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差异明显。与正走相比倒走在支撑相早期能减轻膝关节内侧间室的负荷,而倒走在支撑相晚期对膝关节负荷的影响则尚须进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 上海市骨科内植物重点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Centre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0901) 上海市科委科技支撑项目(13441902900)
【分类号】:R318.01
【正文快照】: 倒走是一种运用日益广泛的健身锻炼和康复训练方法。研究表明,倒走作为一种反序运动,并不是正走简单的逆过程[1]。在进行倒走运动时,常常需要募集一些特殊的运动单元参与,使平时难以得到锻炼的肌肉和肌群得到锻炼,达到改善平衡功能和增强肌肉力量的效果[2-3]。同时,与正走相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人成,朱德有,莫明军,杨年峰,金德闻;行走和跑步两种步态模式的实验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2 吕晓梅;赵焕彬;张海涛;;健身反向走的生物力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先军;李春丽;夏懿;刘建强;王俊青;孙怡宁;;电动跑步机上步态特征获取系统的设计[J];传感技术学报;2012年06期
2 赵胜杰;牛文民;;以腰椎曲度的差异谈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医嘱的欠科学化问题[J];医学争鸣;2014年01期
3 廖永祥;;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现状与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年09期
4 柴夏萍;焦群英;;人体受冲击后向后翻倒的动力学仿真[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5 吴华蕾;李晓雯;李建微;;运动捕捉技术的跑步运动损伤分析[J];龙岩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6 张苏婉;程肖芳;余松;董倩;何延辉;;倒走运动联合八段锦锻炼对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年09期
7 王勇;郭力群;;内功推拿联合倒走锻炼治疗非特异性腰痛45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年11期
8 江崇民;邱淑敏;王欢;牟希涛;张彦峰;尚文元;;平板运动跑台和场地环境测试走、跑运动能量消耗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11年07期
9 郭红莲;雷己国;刘欣茹;;逆向训练对大学生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年09期
10 张庭然;罗炯;王翔;赖彬;宋吉祥;吴召群;;正着走与退着走生物力学机制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石欣;基于压力感知步态的运动人体行为识别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谷宁;不同坡度和速度节奏下健身反向走和跑对足底压力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吕晓梅;健身反向走的生物力学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胡伟佳;被动式步态康复训练器的设计与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4 张彦龙;跑台的坡度与速度对人体足底压力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夏振涛;助行训练机器人系统设计及步态控制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6 魏玉刚;不对称支撑及负重对弯曲放松特性影响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曹婷婷;健身锅庄舞对成都地区中老年女性平衡能力干预的实验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原,肖丹丹;肥胖人步态生物力学研究的现状及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8期
2 胡天培;肌电特征发现与肌电康复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3 杨晓晔,熊开宇;积分肌电对青年男子股四头肌的疲劳评价[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张贻琪,郭静如,陈龙官,张薇;肌电、测力、录像同步测试正足背推击踢球技术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5 吴剑,李建设;青年女性着高跟鞋平地行走时步态的生物力学研究[J];体育科研;2003年03期
6 赵芳,周兴龙,张振清,刘学贞,曲峰;中老年人步态指标与衰老关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8年06期
7 许以诚,高炳宏,刘文海,米卫国;振动与非振动力量练习时肌电图变化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王人成,冯丽爽,黄昌华,杨年峰,金德闻;一种新型人体运动图像实时分析系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年03期
9 宋兰欣,魏国荣,李红玲,黄明威,黄力平,曲镭;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年01期
10 李涛,王竹,,吴小明;肌电功率谱中心频率与肌肉疲劳的相关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5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美痕;老年人常速行走与快速行走特征的生物力学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亮;王冬梅;陶凯;王成焘;;鞋跟的生物力学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44期
2 郑亚林;张志峰;;运动状态下骨骼肌肉的生物力学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28期
3 苏佳灿,张春才;髋臼的生物力学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9期
4 白雪岭;王洪生;张希安;季文婷;魏高峰;王成焘;;男子下蹲式抓举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2008年02期
5 奕雅萍;;人体步态的生物力学特征与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J];民营科技;2009年04期
6 郝立波,毛克亚,王继芳,卢世璧;碳酸化磷灰石与骨界面结合强度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0期
7 黄菊英;李海云;菅凤增;许莉莉;;颈椎上段C_(1~3)损伤机制的生物力学特征仿真计算方法研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年11期
8 张忠,王臻,郭征,李涤尘,连芹;骨骺与移植骨不同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0期
9 黄志刚;;中年男性膝关节肌群的生物力学特征[J];陕西医学杂志;2010年02期
10 王航;种植体愈合过程中骨整合生物力学特征的试验研究[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蔡丰任;;负重屈膝蹲跳与下蹲反弹跳的生物力学特征研析[A];第十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马瑞雅;曲峰;;关于裸足跑及其应用的研究综述[A];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C];2013年
3 徐磊;何建龙;赵焕彬;;人体上肢运动链鞭打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C];2013年
4 杨帆;张莺;赵朝义;;人体三种类型捏力的生物力学特征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2012)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5 张杰;;不同性别下疲劳前后的下肢生物力学特征分析[A];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伟;腰椎关节不同手法的临床疗效分析和手法生物力学特征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4年
2 孙明运;惯性杠铃训练对腰腹肌生物力学特征影响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那日苏;搏克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2 张阳;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在落地过程中生物力学特征分析[D];苏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65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165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