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跟高度对青年女性下楼梯步态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鞋跟高度对青年女性下楼梯步态的影响 出处:《医用生物力学》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鞋跟高度对青年女性下楼梯步态的影响,分析女性穿高跟鞋下楼梯时的风险因素。方法利用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测试17名青年女性穿4种不同鞋跟高度皮鞋下楼梯的步态,计算受试者的步态时空参数和下肢关节角度。结果与穿平跟鞋相比,穿3、5、7 cm高跟鞋下楼梯时步态周期增大,支撑相和双支撑相所占步态周期比例减小,步宽显著减小。与穿平跟鞋相比,穿5、7 cm高跟鞋下楼梯时踝关节矢状面内关节活动幅度均较小,穿3、5、7 cm高跟鞋时踝关节水平面内关节活动幅度均较大。穿3、5 cm高跟鞋时膝关节矢状面内关节活动度显著小于穿平跟鞋,穿3、5、7 cm高跟鞋时膝关节水平面内关节活动幅度显著大于穿平跟鞋。穿5、7 cm高跟鞋时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显著大于穿平跟鞋,穿3、5、7 cm高跟鞋时髋关节最小屈曲角度显著大于穿平跟鞋。结论随着鞋跟高度的增加,下楼梯时摆动期占步态周期百分比和步态周期都增大,而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百分比、双支撑相(后期)占步态周期百分比和步宽都减小,增加了下楼梯时跌倒的危险;同时,踝、膝关节矢状面内的关节活动幅度逐渐减小,水平面内的关节活动幅度增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鞋跟高度对穿着者下楼梯步态的影响特征和规律,为分析下楼时可能出现的损伤危险提供依据。
【作者单位】: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物力学教研室;
【分类号】:R318.01
【正文快照】: 穿高跟鞋虽可衬托女性挺拔身段,但会改变正常步态模式[1],长期穿着会导致膝关节疼痛、足部疼痛和畸形[2]。由于高跟鞋的设计本身不符合足部结构和运动的力学原理,对女性的健康有显而易见的危害性,已引起广泛的医学关注。虽然女性穿高跟鞋上下楼的情况非常普遍[3],但鞋跟高度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剑,李建设;青少年女性穿不同鞋行走时步态的动力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吴剑,李建设;青年女性着高跟鞋平地行走时步态的生物力学研究[J];体育科研;2003年03期
3 闫松华;刘志成;;青年女性穿不同高跟鞋自然行走的步态研究[J];医用生物力学;2008年05期
4 唐刚;魏高峰;周海;刘石磊;季文婷;王冬梅;王成焘;;测量并分析上楼梯过程中下肢关节角变化[J];医用生物力学;2011年05期
5 张禹;刘志成;成永忠;赵继阳;穆晨;钱秀清;孙卫东;温建民;;旋后外旋型踝关节损伤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力学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设,王立平;足底压力测量技术在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古丽梅;梁莉莉;刘昌盛;冯少莹;梁健峰;叶彤;;探讨穿高跟鞋对成年女性小腿及足部的影响[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王冰玉;田景丰;张拓红;;大学生高跟鞋的使用情况和影响因素初步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年01期
4 卢丹丹;黄剑;石欣;;基于PWCG定位的FSVM评价高跟鞋舒适度[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3年02期
5 Jie Yao;Guan-Ming Kuang;Duo Wai-Chi Wong;Wen-Xin Niu;Ming Zhang;Yu-Bo Fan;;Influence of screw length and diameter on tibial strain energy density distribution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J];Acta Mechanica Sinica;2014年02期
6 童琦;吴作培;孙贵新;;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诊疗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5年02期
7 魏勇;刘宇;;运动鞋缓冲避震研究进展[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董礼平;闫巧珍;;步态生物力学进展浅析[J];内江科技;2011年08期
9 王佳音;;女式拉丁舞鞋结构与功能的生物力学功效研究[J];科技信息;2008年27期
10 陈奕男;闫红光;;对穿高跟鞋人群步态的生物力学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姚志明;基于步态触觉信息的身份识别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宋雅伟;不同硬度鞋底对人体步行能力的影响[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3 王志强;站立康复功能辅助机器人系统的控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刚;基于足底压力分布的面向个体的鞋楦参数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张哲;中老年脚型规律与相关数字化鞋楦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3 刘全龙;鞋楦对女鞋舒适性的影响[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4 刘华;高跟鞋对成年女性行走时躯干、下肢运动协调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5 唐方;高跟鞋足底压力舒适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6 李媛;高跟鞋鞋底改良对行走的力学影响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7 李胜;下胫腓联合前韧带断裂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及生物力学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8 郭松青;基于CT图像建立人体足部骨骼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9 李慧;鞋压力舒适性的研究[D];西安工程科技学院;2005年
10 吕晓梅;健身反向走的生物力学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宏,卜海富;人体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J];临床骨科杂志;2004年03期
2 钱竞光;宋雅伟;叶强;李勇强;唐潇;;步行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及其步态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张瑞红,金德闻,张济川,王人成,马琳;不同路况下正常步态特征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8期
4 汤荣光,戴\戎;平地行走时踝关节力的分析[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5 伍勰,陆爱云,庞军;健康老年人常速行走的步态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陶凯;王冬梅;王成焘;王旭;;韧带和跖腱膜在足部有限元分析中的力学作用[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8年02期
7 吴剑,李建设;青年女性着高跟鞋平地行走时步态的生物力学研究[J];体育科研;2003年03期
8 赵芳,周兴龙,张振清,刘学贞,曲峰;中老年人步态指标与衰老关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8年06期
9 吴剑;李建设;;青少年女性穿不同鞋行走时足底压力分布研究[J];体育科学;2006年06期
10 张明;张德文;余嘉;樊瑜波;;足部三维有限元建模方法及其生物力学应用[J];医用生物力学;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文;异常步态模仿演示在步态分析教学中的价值[J];中国康复;2001年01期
2 宋兰欣;步态分析在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29期
3 孙嘉利;唐丹;钟世镇;;三维步态分析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05期
4 钟红刚;徐社教;王萱;王德龙;王永志;张万强;董福慧;;正常人自然行走负重步态遥测分析[J];中国骨伤;2007年S1期
5 张宇;郝智秀;王人成;;基于步态质量指数和雷达图的患者步态评定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6 陈明;姚良阔;郭永成;牛学强;;步态分析在足踝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22期
7 孙嘉利;王桂清;;步态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0年05期
8 桂慧雯;刘军;;步态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治疗[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01期
9 Cerng K ,丁昌元;步态定量分析的临床方法[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84年03期
10 陈亮;;游离(足母)趾移植病人术前术后步态分析[J];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198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艳;高艳凤;王振玲;;偏瘫病人的步态分析[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三次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2 王连成;许世波;;步态分析测试在老年人跌到风险评估中的应用[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3 岳雨珊;俞君;朱毅;;三维步态分析的研究进展及其局限性[A];首届全国脑外伤治疗与康复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4 朱波;王志彬;;步态分析方法在临床治疗与康复中的应用[A];第11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曾仁迪;陈德请;李世文;;红外光技术于步态分析上的应用[A];2005年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科技学术会论文集[C];2005年
6 程枭;;常见中枢性运动控制障碍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A];2013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浙江省康复医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黄燕平;范昕;;谈步态分析[A];第12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侯来永;谢欲晓;孙启良;;偏瘫患者异常步态的矫正训练[A];第四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赵国如;任露泉;田丽梅;;人体步态信息测量方法及其工程应用前景探讨[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李岩;顾旭东;姚云海;吴华;李辉;王伟;;骨盆强化训练对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换届暨第十五次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年会、湖南省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力勇 吴玉玺;神经疾病步态分析技术获突破[N];健康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海龙;步态失稳行为机理及其综合评价性态指标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2 赵凌燕;人体步态模型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3 余联庆;仿马四足机器人机构分析与步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马勤勇;基于步态的身份识别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邹晓峰;士兵在负重行军时步态的生物力学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6 姚志明;基于步态触觉信息的身份识别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李轶;基于步态与人脸融合的远距离身份识别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徐俊红;基于步态的身份识别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9 刘蓉;人体运动信息获取及物理活动识别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梁勃威;正常骨盆步态及其相关肌肉活动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航;人体起动步态与停止步态生物力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张宇;运动障碍患者康复评定指标与步态病症诊断方法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3 沈金虎;基于全方向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步态检测与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2年
4 张育中;异构双腿行走机器人步态模式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5 李秀丰;躯体传感网在步态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6 陈勃;基于单目视频的步态力学分析与仿真[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吴爱明;人体步态测量分析及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8 肖世旭;大壁虎的三维步态实验及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9 余美霞;基于步态的性别分类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3年
10 安佰京;步态特征分析及神经网络识别步态模式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188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318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