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精氨酸改性PVDF抗凝血膜的制备及血液相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L-精氨酸改性PVDF抗凝血膜的制备及血液相容性研究 出处:《功能材料》2015年2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碱处理方法,以丙烯酸(AA)为中介,将L-精氨酸(ARG)共价接枝在聚偏氟乙烯(PVDF)膜表面,制备了PVDF-ARG膜。对改性前后的PVDF膜进行了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分析了改性前后膜表面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变化,发现膜表面ARG的含量随ARG投料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利用血小板粘附、蛋白吸附、复钙时间、溶血率等实验研究了改性膜的血液相容性。结果显示,经L-精氨酸改性的PVDF膜可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粘附、蛋白吸附,可降低溶血程度,延长复钙时间,并随着膜表面ARG含量的增加,改性膜的血液相容性更好。
【作者单位】: 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1374078)
【分类号】:R318.08;O632.2
【正文快照】: 1引言聚偏氟乙烯(PVDF)具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性能,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分离膜材料,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各种工业领域,比如电子、食品、水处理等领域[1]。PVDF可以通过相转化法制备成平板膜,也可以制成高通量的中空纤维膜[2],但其表面过于疏水,容易导致血栓[3-4],影响了其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建华;朱利平;朱丽静;朱宝库;徐又一;;超临界CO_2中两亲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对PVDF膜亲水化改性[J];功能材料;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建华;朱宝库;朱利平;徐又一;;基于超高分子量聚(苯乙烯-马来酸酐)的微-纳杂化表面的构造[J];功能材料;2014年05期
2 朱丽静;朱利平;徐又一;朱宝库;陈亦力;刘德祥;;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共混改性聚偏氟乙烯多孔膜及其表面两性离子化的研究[J];功能材料;2014年06期
3 李红宾;王薇;张宇峰;;聚偏氟乙烯膜亲水化改性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4年07期
4 张晶;齐鲁;崔振宇;;PVDF/PET共混多孔膜制备过程中的非等温结晶行为研究[J];功能材料;2015年14期
5 钱海峰;雷卫宁;刘维桥;丁立红;王创业;;超临界CO_2清洗在精微制造领域中研究与应用[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3年12期
6 王建华;;一次性输液/注器具用PVDF空气过滤膜材料(一):疏水性能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5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楠;超临界二氧化碳合成水杨酸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3年
2 彭育;丙烯酸羟乙酯接枝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湖北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俊英,杨萍,冷永祥,孙鸿,黄楠;掺杂氧化钛薄膜的制备与血液相容性研究[J];功能材料;2000年02期
2 潘长江,王进,黄楠,孙鸿,杨苹,冷永祥,陈俊英,万国江;等离子体表面接枝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血液相容性研究[J];功能材料;2003年04期
3 魏文,程为庄;血液相容性及表面改性的研究[J];高分子通报;2004年05期
4 浦鸣;计剑;李晓林;沈家骢;;水溶性梳状聚乙二醇构建的血液相容性涂层[J];高分子学报;2006年05期
5 彭采宇;仝维捚;韩宝三;王兆海;高长有;沈家骢;;不同表面性质聚电解质多层膜的制备及蛋白质吸附和血液相容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年11期
6 习羽;贺春丽;杨桑;朱皓淼;黄小波;李利;周宁琳;章峻;沈健;;聚乙烯表面亲水化改性及其血液相容性改进[J];功能材料;2011年08期
7 谢槟;李贵才;代璐;杨苹;黄楠;;基于多巴胺自聚合及肝素固定改善钛的血液相容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2年01期
8 余森;于振涛;牛金龙;韩建业;刘春潮;;医用Ti3Zr2Sn3Mo25Nb钛合金表面自组装活性抗凝血复合涂层的构建及其血液相容性[J];金属热处理;2012年09期
9 薛歆;范立双;牛利;刘斌;常静;张晶;张基昌;赵雷;赵卓;李淑梅;;316L钢表面纳米银镀层的制备、性质及血液相容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2年10期
10 汤毅达;周宁琳;陆春燕;金素星;吴悦;沈健;;羧基化氧化石墨烯的可控合成及血液相容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门小菲;石强;赵杰;宛尔南;殷敬华;;高血液相容性聚丙烯材料的制备[A];中国输血协会第五届输血大会论文专集(摘要篇)[C];2010年
2 冷永祥;黄楠;杨萍;陈俊英;;氮化钽、钽及氮化钛薄膜血液相容性研究[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3 尹光福;王昌祥;郑昌琼;陶佰万;罗教民;;新型人工关节替换材料血液相容性评价[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4 孔桦;许海燕;蔺嫦燕;杨子彬;;纳米碳改性聚氨酯的血液相容性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5 常洁;邓政兴;周长忍;;高分子液晶/聚氨酯复合膜的制备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杨刘;王海涛;戴海平;于nI;;医用分离膜血液相容性研究进展[A];第三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7 景凤娟;黄楠;陈俊英;冷永祥;孙鸿;;氧化钛薄膜表面白蛋白与肝素的固定及其血液相容性的研究[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陈佳龙;李全利;陈俊英;喻凯;黄楠;;钛表面层层组装胶原与肝素改善血液相容性的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5)[C];2007年
9 金晶;姜伟;殷敬华;;基于聚乙二醇的聚丙烯无纺布表面改性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刘娟娟;吕晓龙;冷希岗;宋丽萍;张庆磊;;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透析膜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A];第五届全国医药行业膜分离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西交大;新型瓣膜 亟待开发[N];医药经济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伯刚;类金刚石薄膜血液相容性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符韶鹏;1.表面涂层提高左心辅助装置血液相容性的基础研究 2.提高女性冠脉旁路移植术疗效的注册登记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3 蒋书文;钛合金基类金刚石梯度薄膜材料制备及其生物摩擦学性能和血液相容性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刘强;基于优化血液相容性的生物医用金属材料表面设计与改性[D];江苏大学;2010年
5 王传华;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与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关系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6 韩青;人工心脏液力悬浮支承结构设计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彭采宇;聚电解质微胶囊的药物缓释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杨苹;与血液接触的两类无机薄膜的抗凝血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9 孟晓荣;壳聚糖基衍生物的合成、表征与体外应用评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10 侯长军;聚醚砜(PES)改性血液相容性材料的制备及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文剑;几种自制血液灌流吸附剂血液相容性对比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邓政兴;高分子液晶的合成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3 王晓丽;介入治疗材料表面的血液相容性修饰[D];浙江大学;2006年
4 郭海霞;生物医用钛镍形状记忆合金及钴合金电化学行为与血液相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5 马丹;医用无镍不锈钢的血液相容性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
6 郑傲然;超疏水性表面的制备及血液相容性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7 魏嵬;分层多功能层层自组装肝素表面涂层的制备和血液相容性检测[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8 郑书家;抗凝血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9 杨加宏;超疏水非光滑表面的设计与制作及其血液相容性和流体减阻的初步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10 周红芳;离子注入钛氧薄膜的血液相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209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320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