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多孔钽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7植入兔竖脊肌内的生物相容性
本文关键词:国产多孔钽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7植入兔竖脊肌内的生物相容性 出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年1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钽 骨形态发生蛋白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多孔钽 支架 生物相容性 异位成骨
【摘要】: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7在体内可诱导骨及软骨形成,并可诱导肌肉中和血管周围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软骨和骨细胞,有促进软骨和骨形成的作用。目的:观察多孔钽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7植入兔竖脊肌后,钽-肌肉界面纤维包膜结构、肌肉与小血管向多孔钽内生性生长及异位成骨的能力。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左右两侧竖脊肌内分别植入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多孔钽片(实验组)和多孔钽片(对照组),植入后2,4,8周,取钽片及其周围0.5 cm肌肉组织,进行扫描电镜、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及硬组织切片观察。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两组材料周围均有纤维性包膜形成,随时间延长,纤维性包膜逐渐由疏松变致密,厚度也逐渐变薄,材料与肌肉交界面无明显炎症反应。两组间纤维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扫描电镜:植入2周时,两组多孔钽表面可见少量肌肉及胶原纤维逐渐长入孔隙内部,部分胶原纤维附着于孔壁;植入8周时,多孔钽孔隙内充满了肌腱纤维,纤维与孔壁结合紧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③硬组织切片:植入2周时,两组多孔钽孔隙均内有少量成纤维细胞及肌纤维长入,实验组材料孔隙内可见有新生小血管长入;植入8周时,两组多孔钽表面和孔隙内均长满呈条索状交错排列的肌纤维,小血管及细胞成分减少,钽-肌肉紧密融合。④Masson染色:植入8周时,实验组钽-肌肉界面边缘处肌肉内可见大量间充质细胞、骨胶原及软骨基质形成,以及少量新生的软骨化骨,对照组未见软骨化骨。⑤结果表明,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多孔钽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及诱导成骨作用。
[Abstract]:Background: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 in vivo can induce bone and cartilage formation, and can induce muscle and surrounding vascular mesenchymal cells to differentiate into cartilage cells and bone cells, promote cartilage and bone formation.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orous tantalum combined with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 rabbit erector spinae, TA muscle fiber interface envelope structure, muscle and small blood vessels to grow within the porous tantalum and ectopic osteogenesis ability is in New Zealand rabbits. Methods: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erector spinae muscles was implanted with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 porous tantalum (experimental group) and porous tantalum (control group), 2,4,8 weeks after implantation take, tantalum and around 0.5 cm muscle tissue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hematoxylin eosin staining, Masson staining and hard tissue. Results and conclusion: hematoxylin eosin staining: two groups were formed around the material fibrous capsule, with the extension of time, Fibrous capsule gradually from loose density, thickness gradually thinning, material and muscle interface without obvious inflammatory reaction.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fiber coating thickness differenc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fter 2 weeks of implantation, two groups of porous tantalum surface shows a small amount of muscle and collagen fiber gradually grow into the inner pore. Some collagen fibers attached to the hole wall; 8 weeks after implantation, the porous tantalum is filled with the tendon fibers,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fiber and the hole wall, no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hard tissue slices: at 2 weeks after operation, two groups of porous tantalum porosity are within a small amount of fibroblasts and muscle fiber ingrowth visible small vessels grow into the material porosity with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8 weeks after implantation, two groups of porous tantalum surface and the pores are covered with a streak of staggered muscle fibers, small blood vessels and cells reduced, TA muscle tightness fusion. The Masson staining: 8 weeks of implantation Wh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A muscle interface edge in muscle showed a large amount of mesenchymal cells, collagen and cartilage matrix formation, as well as a small amount of new cartilage bone, no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rtilage bone,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 porous tantalum has good biocompatibility and osteogenesis role.
【作者单位】: 唐山市第二医院关节一科;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系;唐山市第二医院创伤二科;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华北理工大学医学中心实验室;
【基金】: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课题资助项目(2012BAE06B03) 河北省科技支撑资助项目(16277776D)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计划项目(20160225) 华北理工大学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
【分类号】:R318.08;R687
【正文快照】: 0 引言Introduction 多孔金属钽是一种新型的骨科植入材料,呈多重的十二面体排列,具有纵横交错、相互连通的微孔结构,这使其具有孔隙率高、弹性模量低及表面摩擦系数高等物理特性。多孔钽金属无明显生物毒性,抗腐蚀能力强,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是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1]。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群;氟对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直接作用[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0年17期
2 ;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胶原颗粒复合型的制造方法[J];药物生物技术;2001年01期
3 高峰;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形成与修复中的作用[J];医学综述;2001年09期
4 刘明,宁长富,刘莹;骨形态发生蛋白临床应用进展[J];山东医药;2002年11期
5 陈建伟,许骏,曹玉广;氟对骨形态发生蛋白在成骨细胞中表达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3年11期
6 吴双庆;骨形态发生蛋白-6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3年06期
7 王敏,韩金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科的应用现状[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3年02期
8 武永刚,王自立;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研究现状[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苑晓勇,孙慧敏;骨形态发生蛋白与眼[J];国际眼科杂志;2005年03期
10 唐志宏;邹国耀;;骨形态发生蛋白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区的表达[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4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保立;葛鲁娜;王世立;韩金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工程菌的高密度培养[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9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陈国庆;王军志;饶春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质量标准的研究[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周辉;詹旭;夏志敏;赵万军;何永江;;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中的表达[A];2008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安新玲;王志宇;刘肖帅;葛鲁娜;朱有名;韩金祥;王世立;;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抗体的制备(摘要)[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9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5 栾丽菊;王珂;杨立元;杨磊;田珑;秦丽华;;骨形态发生蛋白在人类肿瘤组织中的表达[A];中国解剖学会第八届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与科研技术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C];2008年
6 徐毅;杨旭;姬彦辉;郭晓东;;骨形态发生蛋白2活性多肽药物的计算机辅助设计[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熊刚;胡侦明;;骨形态发生蛋白生物载体及其缓释系统的研究进展[A];玉溪市第三届骨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杨春瑜;杨明;杨春莉;赫美;曲敏;张帅;徐伟;陈凤莲;王萍;;骨形态发生蛋白-2分离纯化技术研究进展[A];2009食品科技(北京)论坛会议指南[C];2009年
9 夏胜利;戴\戎;汤亭亭;;神经切除对骨形态发生蛋白异位诱导成骨的影响[A];2005年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雪;宋长征;;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7因子在骨损伤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A];第二届海峡两岸矫形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张梅珍;骨不连研究又有进展[N];健康报;2001年
2 张中桥;卵磷脂可作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新载体[N];中国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军;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染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其骨诱导修复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2 董军;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及其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3 夏远军;DSs/rh-BMP-2/CS复合微球的制备及成骨活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4 马真胜;骨形态发生蛋白(BMP4,5,6,,7)基因在骨折及骨病中表达规律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5年
5 李晓燕;表达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骨髓基质细胞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6 郑园娜;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异源二聚体在诱导成骨发生及破骨发生的体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酆波;骨形态发生蛋白7衍生多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兵;可降解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贴膜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熊绍虎;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3 许鉴;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多孔钛铌合金试件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卢宏伟;骨形态发生蛋白2活性肽在体内体外诱导成骨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阳;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在大鼠股骨骨不连中不同区域的动态表达[D];江苏大学;2010年
6 孙洋;骨形态发生蛋白4非复制腺病毒基因治疗大鼠胫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7 刘蕾;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成熟肽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8 张明;晚期骨痂成骨治疗骨缺损过程中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影响和作用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9 张煜;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兔人工关节生物固定中的作用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5年
10 朱小萌;基因枪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治疗陈旧性骨缺损[D];新疆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864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386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