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羟基磷灰石椎间融合器制备工艺的初步研究
本文关键词: 多孔羟基磷灰石陶瓷 生物相容性 椎间融合器 生物材料 出处:《遵义医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本课题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羟基磷灰石为材料,制备一种具有较高成骨性能的新型椎间融合器简易模型,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初步探索,通过改变工艺参数来寻找其孔隙结构和抗压强度的最佳平衡点,使该融合器具有与人体松质骨近似的三维贯通孔隙结构及较理想的力学强度,并具备较高的成骨性能。方法:选取羟基磷灰石粉体、聚乙二醇6000(PEG6000),甲基纤维素(MC),30%双氧水为原料,采用气体发泡法制孔成型,通过调节成型时加入不同的双氧水量(1mL、3mL、5mL、7mL、10mL)分别命名为S1、S3、S5、S7、S10;将发泡后的浆料倒入自制透气性良好的圆筒形模具中,烘干定型后得到陶瓷素坯;然后再将素坯置于马弗炉中进行烧结(烧结温度制度为:室温~300℃:60min;300℃:保温120min;300~1150℃:160min;1150℃:保温120min;1150℃~室温)得到多孔羟基磷灰石陶瓷;陶瓷块体进行切割加工后得到多孔羟基磷灰石椎间融合器样品。随后测试样品的孔隙率、孔隙结构及抗压强度等理化性质。结果:所测样品S1、S3、S5、S7、S10的孔隙率分别为24.6±5.7%、22.4±0.7%、57.7±4.0%、54.2±3.3%、78.4±2.3%,其对应的抗压强度分别为13.8±3.4MPa、10.2±0.8MPa、7.3±1.0MPa、5.1±1.2MPa、0.6±0.1MPa。其中孔隙率及抗压强度呈负相关性。扫描电镜提示,所测样品具有大孔套小孔,孔间贯通的微观结构。结论:1.以羟基磷灰石粉体为原料,通过气体发泡法制孔。通过控制成型时加入的双氧水量可调节样品的孔隙率,进一步改变其抗压强度;随着成型时加入双氧水量的减少,样品孔隙率呈下降趋势,其对应的抗压强度呈增高趋势。2.羟基磷灰石粉体25g,当成型时加入双氧水量为5mL,聚乙二醇量为7mL,甲基纤维素量为10mL,烧结温度为1150℃时,制得的多孔羟基磷灰石陶瓷的孔隙率为57.7%,抗压强度为7.3MPa,与成人胸腰椎椎体抗压强度相近,为孔隙率和抗压强度的最佳平衡点,该陶瓷有望进一步用于制备椎间融合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遵义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681.5;R318.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增星,原林;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0年02期
2 龙向坤;TFC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和护理特点[J];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年11期
3 昌耘冰;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3年05期
4 海涌,陈志明,邹德威,马华松,周雪峰,齐继峰;应用椎间融合器治疗下腰疾患的临床研究[J];脊柱外科杂志;2003年03期
5 徐格,许建中;满足脊柱、椎间隙及神经根生物学需求的腰椎间融合器[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22期
6 张绍东,吴小涛,唐天驷;腰椎间融合器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年07期
7 杨进顺;吕浩然;赵玉;黄文铎;;不同类型椎间融合器的材料学特征及其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09期
8 梁勇;蒋电明;;新型生物活性椎间融合器的实验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7期
9 李佛保;郑召民;;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有必要放置椎间融合器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年17期
10 王建华;尹庆水;夏虹;吴增晖;王善琛;刘启宇;赖震;;微创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及其置入的解剖学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滕海军;周跃;范丽静;王建;初同伟;王卫东;郝勇;吕宏琳;李民;徐峰;;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降解过程的动物实验研究[A];2009“泰山杯”全国骨科青年科技创新论坛暨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选集[C];2009年
2 邓树才;郝永红;孙贵明;吕工一;;应用不同形状椎间融合器行腰椎椎间融合的应用比较[A];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张远;任忠明;张玉良;吴宏飞;裴斐;金辉;;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A];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张远;任忠明;;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修鹏;宋跃明;刘立岷;龚全;李涛;曾建成;孔清泉;刘浩;裴福兴;屠重棋;段宏;;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稳定性重建中的应用[A];第20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11年
6 宋跃明;周春光;屠重棋;段宏;裴福兴;严永刚;李鸿;;可降解多元氨基酸共聚物/磷酸钙复合材料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制备及力学性能测试[A];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吕宏琳;周跃;郝勇;;颈椎间融合器的研究与进展[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蒋电明;梁勇;;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椎间融合器对山羊颈椎融合的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9 张凤山;汪星;孙宇;王少波;李迈;潘胜发;于淼;;颈椎前路减压应用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颈椎病[A];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文益民;蓝旭;张军华;王世勇;李慎松;张巧娥;;扩张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定的临床观察[A];第三届中西医结合脊柱及相关疾病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于京玄;骨头缺损可以“私人订制”[N];西安日报;2014年
2 段军军 曾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诞生[N];健康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帆;新型纳米金刚石-PLGA可吸收复合材料3D打印制备颈椎间融合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2 李立强;后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试验及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3 张海兵;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可降解椎间融合器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4 丁金勇;新型组合式多用腰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和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5 郝勇;可降解椎间融合器的动物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6 梁勇;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7 吴德升;颈椎间融合器椎体间有限融合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8 滕海军;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9 马金梁;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10 昌耘冰;腰椎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应用基础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佳琦;新型多孔钛椎间融合器的研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杨东军;肾形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腰椎间融合器在TLIF术中的生物力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3 钟华璋;不同年龄阶段患者使用自体骨植骨与椎间融合器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初期疗效比较[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4 许艺荠;新型Zero-p与cage钛板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效果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5 从铭;3D打印羟基磷灰石椎间融合器及生物力学分析[D];青岛大学;2016年
6 彭祥;腰椎XLIF/OLIF入路解剖型n-HA/PA66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三维有限元分析[D];南华大学;2016年
7 吴超;单、双边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D];南华大学;2016年
8 李东冉;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器沉陷的危险因素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7年
9 刘磊;多孔羟基磷灰石椎间融合器制备工艺的初步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7年
10 王华丽;改良颈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542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554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