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GA双层支架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缺损
本文关键词: 兔 BMSCs PLGA 双层支架 生物相容性 PLGA BMSCs 双层支架 孔径 骨软骨缺损 PLGA 双层支架 孔隙率 BMSCs 骨软骨缺损 出处:《复旦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第一部分PLGA双层多孔支架的设计、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 目的:制备不同孔径孔隙率PLGA双层支架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 方法:采用室温模压/粒子浸出法制备上下层不同孔径孔隙率双层支架。将聚乙交酯-丙交酯(PLGA)溶于二氯甲烷后与不同粒子大小的氯化钠晶体致孔剂(氯化钠粒子大小范围有50-450μm)或不同质量比的氯化钠致孔剂混合,然后填入预制的模具中模压成型24h,脱模以后,得到柱状的混合物。不同粒子大小致孔剂或不同含量致孔剂的柱状混合物通过二氯甲烷粘合起来,然后裁剪成特定的尺寸。将致孔剂用去离子水浸出以后,即得到所需的双层支架。同时将分离培养获得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接种于PLGA双层支架,体外培养1周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结果:成功获得直径4mm、高度5mm的PLGA双层多孔支架,其中不同孔径的5种,不同孔隙率的3种。所有支架上层高度1mm、下层高度4mm。电镜观察示支架孔的形态良好,孔与孔之间相通,上下层整合一体且相互连通。BMSCs接种于支架体外培养后,细胞在所有支架的孔壁上黏附良好,可见细胞外基质沉积。 结论:室温模压/粒子浸出法可制备不同孔径孔隙率的PLGA双层支架,且PLGA双层支架生物相容性良好。 第二部分PLGA双层支架不同孔径对兔膝关节骨软骨缺损修复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一体化PLGA双层支架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缺损的可行性,了解不同孔径双层支架对骨软骨缺损修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采用室温模压/粒子浸出法以PLGA为原料制备5组不同孔径的一体化双层多孔支架,致孔剂粒子大小范围为50-450μm。来自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用荧光染料DiI标记后,以1×106/20μl接种于双层PLGA支架的软骨层,体外共培养1周,制成双层PLGA支架-细胞复合物,并在电镜下观察。接种细胞或相应未接种细胞的双层支架植入兔膝关节骨软骨缺损模型(直径4mm,深度5mm)。于术后6周和12周取材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评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术后6周标本一分为二切开,部分标本做冰冻切片,DAPI复染,荧光显微镜下示踪BMSCs。另外,12周标本一分为二切开,取-半行real time-PCR检测基Ⅰ胶原(Collagen type Ⅱ, ColⅡ)、蛋白聚糖(Aggrecan,AGC)及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Ⅰ, ColⅠ)三种基因相对表达水平。 结果:成功获得5种不同孔径PLGA双层支架(孔径大小范围为50-450μm)。电镜观察示BMSCs在支架内生长良好。术后6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见Dil标记的细胞存活于缺损区。12周大体观察显示支架B(软骨层孔径100-200μm、骨层孔径300-450μm)负载细胞修复的组织表面光整,新生组织和周边界限不清,质地接近正常组织;其他支架植入物都有不同程度的修复,但差于接种细胞的支架B。组织学评分显示负载细胞的支架B组评分最低,和其他支架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负载细胞的支架B标本软骨区ColⅡ及软骨下骨区ColⅠ表达均强阳性。另外,12周后负载细胞的支架B组CoiⅠ基因表达水平最高,和其他植入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负载细胞的支架B组AGC的表达水平最高,但各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olⅠ表达水平支架B和支架D(软骨层孔径300-450μm、骨层孔径100-200μm)间有明显差异(P0.05),其他组之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一体化PLGA双层支架负载BMSCs支持软骨及软骨下骨的同时再生其中软骨层孔径100-200gm、骨层孔径300-450μm的PLGA双层支架修复效果最好。双层多孔支架的不同孔径对骨软骨缺损修复效果有影响。 第三部分PLGA双层支架不同孔隙率对兔膝关节骨软骨缺损修复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孔隙率PLGA双层支架负载BMSCs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缺陨的可行性,分析不同孔隙率双层支架对骨软骨缺损修复的影响。 方法:筛选粒子大小为200-300μm的氯化钠晶体致孔剂,和PLGA按不同质量比混合,采用室温模压/粒子浸出法制备3组不同孔隙率的一体化双层多孔PLGA支架。然后对不同孔隙率3种支架行机械力学性能检测。用DiI标记BMSCs,以1×106/20μl接种于双层PLGA支架的软骨层,体外共培养1周,制成双层PLGA支架-细胞复合物,并在电镜下观察。将接种细胞或相应未接种细咆的双层支架植入兔膝关节骨软骨缺损模型(直径4mm,深度5mm)。于术后6周和12周取材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评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术后6周标本一分为二切开,部分标本做冰冻切片,DAPI复染,荧光显微镜下示踪BMSCs。另外,12周标本同样一分为二切开,取一半行real time-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水平。 结果:成功获得3种不同孔隙率PLGA双层支架,孔隙率范围为77%-92%,孔径大小范围均为200-300μm。力学性能结果显示支架A(软骨层孔隙率92%、骨层孔隙率77%)应力应变曲线有两个斜率,而支架B(软骨层、骨层孔隙率均为85%)和C(软骨层孔隙率77%、骨层孔隙率92%)只有一个斜率。支架A软骨层的压缩模量E1:3.8±1.1MPa,骨层压缩模量E2:29.1±5.0MPa。支架B压缩模量为16.1±3.2MPa,支架C骨层压缩模量为0.7±0.2MPa,软骨层未检测出。电镜检测显示BMSCs在支架内生长良好。术后6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见Dil标记的细胞存活于缺损区。12周大体观察显示支架A负载细胞修复的组织表面光整,新生组织和周边界限模糊,质地接近正常组织;其他支架植入物都有不同程度的修复,但差于接种细胞的支架A。组织学评分(最高总分值减去所评分值)显示接种细胞的支架A组评分最高,和支架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接种细胞的支架A组软骨区Col Ⅱ及软骨下骨区Col Ⅰ表达均强阳性。另外,12周后新生组织基因表达水平显示接种细胞的支架A组Col Ⅱ基因表达水平最高,和支架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接种细胞的支架A组Col l和蛋白聚糖表达水平较其他组更高,但各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不同孔隙率PLGA双层支架负载BMSCs支持软骨及软骨下骨的同时再生,其中软骨层孔隙率为92%、骨层孔隙率77%的PLGA双层支架修复效果最好。双层多孔支架的不同孔隙率对骨软骨缺损修复效果有影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18.1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键炜;申长清;赵芳芳;舒莉萍;何志旭;;同源异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干预大鼠佐剂性关节炎[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2 屈瑞博;;组织工程学及细胞归巢理论在颌面部骨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3年17期
3 张玉龙;毋巨龙;高晓康;戴霞;杨忠;刘彦龙;李世荣;;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参与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年21期
4 许键炜;申长清;赵芳芳;舒莉萍;何志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防治的实验研究[J];重庆医学;2013年29期
5 陈金伟;俞银贤;马金忠;;关节腔内注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3年04期
6 石胜军;陈广平;贾思远;;Lgr6基因质粒转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皮肤创面的修复作用[J];广东医学;2013年16期
7 笪虎;刘建;穆云静;;隔离层在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支架中的作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年12期
8 李成华;李蓓;金岩;;间充质干细胞——调节免疫的新宠[J];医学争鸣;2014年01期
9 许键炜;何志旭;舒莉萍;王凤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过敏性试验[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10 陈林;张坤;董伟;杨珂;艾辉;陈禄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和含胎牛血清培养体系比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4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晓川;人参皂甙Rg1对成人软骨细胞及膝骨性关节炎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3年
2 万宗明;力学环境下天然骨组织体外三维培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3年
3 陈书连;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aGVHD的作用研究 2、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自体移植的临床研究及相关预后因素[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4 王有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前安全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5 何显运;医用功能性可降解聚氨酯复合体系构建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徐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光损伤视网膜的保护作用与机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7 李川;吲哚胺2,,3-双加氧酶抑制小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作用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8 韩雪松;自体种子干细胞体内成骨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9 宗晨;基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组织工程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滕宇;亲骨性BMP-2活性多肽及其仿生骨修复材料生物活性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戈;IL-24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向肺癌靶向迁移的体外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2 左彬;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培养方法改良[D];郑州大学;2013年
3 马云鹏;应用大块平铺法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传代、冻存及复苏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4 朱星;自体PRP对成骨细胞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5 李海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行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6 赖草生;骨泥混以骨膜碎片植入治疗兔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7 张胜志;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作用与抗炎机制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3年
8 郭常敏;人真皮间充质干细胞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α-SMA和DCN表达的影响[D];遵义医学院;2013年
9 翟文斌;不同剂量MSCs移植促进大鼠任意皮瓣成活的实验研究[D];延安大学;2013年
10 秦小惠;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乳腺炎模型大鼠乳腺作用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548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554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