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羟基磷灰石微载体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评价

发布时间:2018-03-17 03:08

  本文选题:羟基磷灰石 切入点:微载体 出处:《材料导报》2014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酸碱中和滴定法制备羟基磷灰石(HA)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检测其相组成,结果表明其具有较高的纯度和结晶程度。以该粉末为原料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出粒径合适的羟基磷灰石微载体,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形貌和粒径分布,并通过原子吸收法检测微载体浸提液对钙离子浓度的影响,MTT法检测微载体浸提液对细胞毒性的影响,IPP软件分析计算浸提液对细胞铺展的影响,细胞计数法分析浸提液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载体首次浸提液中钙离子浓度、细胞的活性、细胞的铺展以及细胞的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二次浸提液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即二次浸泡后的微载体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Abstract]:Hydroxyapatite (HA) powder was prepared by acid-base neutralization titration method and its phase composition was determ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analyz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wder was of high purity and crystallinity. The hydroxyapatite microcarriers with appropriate diameter were prepared by spray drying method. The morphology and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hydroxyapatite microcarriers were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The effect of microcarrier extract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calcium ion was detected b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MTT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cytotoxicity of microcarrier extract. IPP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and calculate the effect of extractant on cell spread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calcium ion, cell activity, cell spreading and cell prolifer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econdary extraction solu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at is, the microcarriers after secondary immersion had better biocompatibility.
【作者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特殊环境生物理学研究所 空间生物实验模拟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1CB710903)
【分类号】:TB383.3;R318.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改青;王晓波;刘维民;;喷雾干燥技术在制备超微及纳米粉体中的应用及展望[J];材料导报;2006年06期

2 郭广生,王颖,王志华,郭洪猷;化学沉淀法制备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J];化学通报;2004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桂勇;雾化干燥法制备羟基磷灰石微球的结构表征及其生物学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湘山;王洁欣;张鹏远;陈建峰;Jimmy YUN;;喷雾干燥法制备泼尼松龙微粉[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2期

2 王海;王友法;;影响纳米羟基磷灰石溶胶在水介质中分散性能的因素[J];山东陶瓷;2005年06期

3 王宏伟;贾延辉;;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方法及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王爱娟;吕宇鹏;孙瑞雪;;羟基磷灰石在生物活性物质分离与提纯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6年06期

5 邱文顺;李运姣;习小明;陈盼盼;;软化学法合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4Ti_5O_(12)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9年11期

6 朱丽新;;纳米改性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对水中Cu~(2+)的吸附性能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12期

7 陈庆榆;朱融融;张蕤;田川;孙晓宇;汪世龙;;纳米羟基磷灰石对两种药物的载药性能研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8 郭学益;冯庆明;郭秋松;田庆华;;工艺条件对溶液雾化氧化法制备Co_3O_4粉末的影响[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05期

9 曹卓远;张雷;祖利国;周科朝;;喷雾干燥工艺对NiFe_2O_4-10NiO/xM型复合陶瓷粉料特性的影响[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年04期

10 汪华明;薛幼江;;羟基磷灰石对水溶液中锌离子的吸附动力学研究[J];广东化工;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岩;羟基磷灰石表面改性及相关复合物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郭秋松;溶液雾化法制备镍钴精细粉体材料理论与工艺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林英光;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改性材料的制备及其抗龋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7年

4 卢志华;羟基磷灰石修饰碳纳米管自组装技术及其复合材料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井晶;聚酰亚胺及聚酰胺酸微纳米颗粒的制备及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刘燕;有机碱功能化杂化材料的合成及在酯交换反应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0年

7 李丽匣;碳酸钙晶须的一步碳化法制备及应用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8 王魏;聚L-谷氨酸/壳聚糖材料在脂肪组织工程以及胆管癌三维培养模型中应用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9 邵俊东;聚乳酸纳米纤维支架的构建与改性及其纳米力学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10 王庆;联合基因转染大鼠脂肪来源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军;铽/铕掺杂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形貌与荧光性能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陈婷;基于超滤膜分离技术回收乳清蛋白工艺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1年

3 樊超;等离子喷涂耐液锌腐蚀内加热套管涂层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4 罗坤;复合阳极支撑抗硫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禚昌亚;尼龙6负离子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罗平辉;磁控溅射技术制备HA/YSZ/PI生物复合材料[D];江苏大学;2006年

7 李俊;功能性无机/有机复合微粒子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王博;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作为蛋白缓释药物载体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王志锋;羟基磷灰石生物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评价[D];河南科技大学;2007年

10 夏东升;粉末冶金钛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和摩擦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海亭,陈磊,金雪玲,朱海涛;羟基磷灰石(HAP)材料在生物材料中的研究与开发[J];山东陶瓷;2002年02期

2 储成林,朱景川,尹钟大,王世栋;羟基磷灰石(HA)生物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1999年02期

3 戴命和,孙宁;喷雾干燥过程的热干燥机理研究及其仿真[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4 施利毅,华彬,张剑平;微乳液的结构及其在制备超细颗粒中的应用[J];功能材料;1998年02期

5 郑岳华,,侯小妹,杨兆雄;多孔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的进展[J];硅酸盐通报;1995年03期

6 李明欧;肖秀峰;刘榕芳;;含锌羟基磷灰石的水热合成与结构表征[J];硅酸盐学报;2008年03期

7 曹顺达;喷雾干燥在中成药生产中的应用[J];海峡药学;1996年01期

8 李新化,郑治祥,汤文明,吕君,刘君武;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材料的现状及展望[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9 郭奇,段成红,由立臣;离心喷雾干燥器的运行及维修[J];化工机械;2004年01期

10 张文钲,张羽天;APACIAER抗菌剂及其相关产品[J];化工新型材料;200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春林;Ca-P生物陶瓷表面类骨磷灰石的形成、机理及其成骨性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辉,张国亮,张凤宝;免疫磁性微球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3年01期

2 胡小红;朱e

本文编号:1622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622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0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