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屈光手术近视性矫正术后有效光学区的测量分析及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7 17:24
本文选题:近视 切入点:光学区 出处:《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角膜屈光手术后因设备及伤口愈合等原因,有效光学区的测定始终是难点,本研究通过使用角膜地形图切向曲率测量及光学调制传递函数(MTF)计算两种方法,探讨角膜屈光手术后特别是对最新出现的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矫治近视术后效光学区的大小进行初步测量和分析,并与主流的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术后有效光学区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有效光学区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同时探讨表层手术代表经角膜上皮的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术后角膜上皮重塑的特点及与有效光学区变化等因素的关系。方法1.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行SMILE手术且术后随访至6个月的单纯近视患者43例(43只眼),使用角膜地形图(Pentacam)切向曲率差异图取值方法及MTF计算的方法,分别测量和计算SMILE术后6个月有效光学区的大小。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和组内相关系数评估测量数据的可重复性,Bland-Airman法进行一致性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术后有效光学区大小与屈光度、角膜厚度、切削深度、非球面参数Q值以及角膜曲率变化值等参数之间的关系。2.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拟行SMILE和FS-LASIK手术的单纯近视患者76例(76只眼),其中SMILE组45例(45只眼),FS-LASIK组31例(31眼),使用角膜地形图切向曲率差异图取值方法,分别测量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有效光学区的大小。两组有效光学区的变化及不同子午线有效光学区的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屈光度、角膜曲率变化、Q值变化以及切削深度等因素对有效光学区变化的影响。3.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择行TransPRK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43例(43只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应用傅立叶域眼前节OCT对患者角膜0-2mm、2-5mm及5-6mm范围内的上皮厚度进行测量,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术后不同时间角膜上皮厚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有效光学区大小、屈光度、切削深度以及Q值变化量ΔQ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使用角膜切向曲率差异图测量的有效光学区大小(EOZ)在各子午线平均值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在0.9以上,ICC均0.9,重复性较好。两种测量方法测量的有效光学区差值平均为(0.22±0.35)μm,两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95%的一致性界限为(0.91μm,-0.47μm)。Smile术后6个月,使用切向曲率差异图测得的平均EOZ为(5.33±0.22)mm,较预计光学区缩小了(1.17±0.22)mm,使用MTF法计算的有效光学区(FOZ)大小为(5.11±0.25)mm,较角膜地形图获取的值偏小约(0.22±0.35)m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P=0.000)。EOZ与ΔQ呈显著负相关(r=-0.451,P=0.005),FOZ与ΔQ未发现相关性(r=0.144,P=0.396)。2.两组术眼手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的有效光学区均较预计光学区发生变化,但术后不同时间点之间有效光学区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0.991,P=0.382)。SMILE手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EOZ分别为(5.39±0.27)、(5.33±0.30)及(5.34±0.23)mm。FS-LASIK组EOZ分别为(5.06±0.36)、(4.98±0.39)及(5.01±0.31)mm。两组之间比较,SMILE组术后各时间段平均EOZ值均较FS-LASIK组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14827.325,P=0.000)。术后3个月,SMILE组角膜地形图EOZ的变化与ΔQ以及角膜上皮厚度变化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FS-LASIK组EOZ变化与ΔQ呈显著正相关(r=0.411,P=0.022),与其他参数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3.TransPRK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角膜中央上皮厚度分别为(52.37±3.42)、(53.97±4.33)、(51.03±4.12)、(55.14±5.52)及(56.68±5.06)μm,术后3个月与6个月角膜上皮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三个区域角膜上皮厚度较术前分别增厚(3.69±4.23)、(5.19±3.88)以及(6.23±3.91)μm,且增厚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上皮增厚与屈光度及ΔQ均呈正相关。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平均EOZ分别较预计值缩小(1.26±0.22)、(1.26±0.26)及(1.34±0.28)mm,各时间段变化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m=14.659,t3m=14.497,t6m=20.969,P均0.01=。术后6个月EOZ变化与上皮厚度变化无相关性(t0-2mm=-0.163;t2-5mm=-0.119;t5-6mm=-0.025,P均0.05)。结论1.使用角膜地形图切向曲率差异图测量的有效光学区数据重复性好,与光学质量参数MTF法计算的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2.SMILE术后有效光学区显著缩小,在预计光学区为6.5mm时,术后6个月使用角膜地形图切向曲率测量法和MTF测量法测得的有效光学区平均值分别为5.33和5.11mm。结果的差异考虑与测量原理不同有关。3.在相同手术光学区设计的情况下,SMILE手术与FS-LASIK手术后光学区相比较获得了更大的有效光学区,且与术后角膜形态的改变有着显著的相关性。4.TransPRK手术后角膜上皮增厚的分布存在区域性差异,以中周边部增厚更显著。术后角膜上皮的重塑效应未对术后有效光学区的的变化产生影响。5.角膜屈光手术后有效光学区较为稳定,术后不同时间段测量数据显示EOZ均未发生显著变化。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79.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必灵;雷澄;罗晓亮;胡庆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眼压和光学区直径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06年04期
2 王正祥;王丽天;吴念祖;;微型计算机辅助放射状角膜切开术中央光学区确定[J];眼科新进展;1991年01期
3 李翠兰;任建强;殷俊涛;;角膜放射状切开术的并发症及处理[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1998年02期
4 郑克;李美燕;赵婧;姚佩君;周行涛;;飞秒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光学区对复性近视散光矫正的影响[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4年04期
5 陈晓隆,尹树国,,高殿文,陈立忠,石磊;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治疗近视[J];实用乡村医生杂志;1995年03期
6 伍桂军,杨方耀;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J];中华眼科杂志;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方学军;徐艳春;苏云;莫俊柏;冯宇宁;史天禹;;基于LASIK仿真模型的光学区对角膜应力应变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侯杰;角膜屈光手术近视性矫正术后有效光学区的测量分析及对比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6257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625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