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多孔生物活性椎体成型材料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4 14:05
本文选题:椎体成型术 切入点:骨水泥 出处:《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 我国每年新发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约181万例。临床治疗最常用的方法是椎体成型术,即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填充椎体,强化椎体的力学性能。但该材料存在明显缺陷:不可吸收,,无成骨活性,弹性模量过高。寻找一种体内可吸收、具有成骨活性、较低弹性模量的椎体成型材料非常重要。生物玻璃是近年才出现的一类性能优良的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壳聚糖为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体内可降解特性。将生物玻璃颗粒和壳聚糖颗粒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可使骨水泥具有生物活性和体内可吸收特性,有望制成一种符合以上要求的新型椎体成型材料。 研究目的: 研发出一种适用于经皮椎体成型术的体内可吸收、具有成骨活性、较低弹性模量的新型可注射型椎体成型材料。 材料方法: 1.新型椎体成型材料的固相由生物玻璃颗粒、壳聚糖颗粒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粉末组成。将45S5生物玻璃采用球磨装置研磨成粒径约为10μm的颗粒,选用平均分子量为300KD、乙酰化度大于90%的低分子量的壳聚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选用美国史赛克公司的Simplex P骨水泥。按照椎体成型材料的固相成份,分为三个组:BC40组由40wt%的生物玻璃颗粒、50wt%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粉末和10wt%壳聚糖颗粒组成;BC50组由50wt%的生物玻璃颗粒、40wt%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粉末和10wt%壳聚糖颗粒组成;PMMA组作为对照,由100wt%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粉末组成。固化液购自美国史赛克公司,成份为97.5wt%甲基丙烯酸甲酯、2.5wt%二甲基对甲苯胺和7.5mg/mL的对苯二酚。骨水泥固相/液相比例为1.5:1。各组骨水泥固化后,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上观察材料的表面形态,确定材料各组份的分布情况。 2.将骨水泥样本浸泡于PBS磷酸缓冲溶液中降解4周,检测各组骨水泥降解前与降解后1周、2周和4周的压缩强度和弹性模量。模拟体液中浸泡BC40组骨水泥样本21天后,进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X射线衍分析,评价材料的体外生物活性。 3.以PMMA组为对照,采用MC3T3-E1小鼠成骨细胞评价新型椎体成型材料的细胞毒性,分析材料对成骨细胞的贴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4.将骨水泥材料植入兔股骨髁部骨缺损模型中12周,采用显微CT和组织学的方法,分析新型椎体成型材料的体内成骨和降解情况。 结果: 1.骨水泥材料固化后的扫描电镜结果提示:BC40和BC50组中壳聚糖颗粒和生物玻璃颗粒均匀的分布于PMMA基质当中,而PMMA组呈现光滑的表面结构。 2. BC40组、BC50组和PMMA组的固化时间分别为12.7±0.3min、14.2±0.3min和8.6±0.3min,BC40组和BC50组的固化时间长于PMMA组。BC40组和BC50组的压缩强度经过4周的降解分别降低到72.71±3.53Mpa和63.60±4.92Mpa,而PMMA组的压缩强度没有出现明显下降;BC40组和BC50组的弹性模量降低到1.54±0.04Gpa和1.49±0.05Gpa,低于PMMA组的弹性模量。经过PBS中4周的降解,BC40表面形成直径约100μm的不规则大孔。扫描电镜结果示BC40在模拟体液浸泡7天后表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面有磷灰石结晶形成。能谱分析结果示浸泡7天后材料表面硅元素基本消失,钙元素和磷元素的含量明显增加。浸泡21天后X线衍射分析结果发现衍射角32°位置有高峰形成。 3. PMMA组与BC40组细胞毒性没有明显差异。成骨细胞贴附3小时后,PMMA组细胞贴附数量较少,且细胞没有完全伸展开,而BC40组细胞贴附数量较多,展开的细胞骨架清晰可见,且BC40组的细胞贴附率高于PMMA组。细胞增殖4天后BC40组细胞数量高于PMMA组。成骨细胞分化7天和14天后BC40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PMMA组。 4、显微CT结果示,BC40样本周围有明显的新骨长入,PMMA样本周围无明显的变化,BC40的新生骨体积高于PMMA。BC40样本在边缘有部分的材料降解,并形成表面多孔结构,而PMMA没有明显的降解,BC40的剩余材料体积比小于PMMA。组织学结果示,BC40植入体内与骨组织之间形成化学键合并且有新生骨组织长入材料,而PMMA和骨组织之间形成一层纤维组织。 结论: 新型多孔生物活性椎体成型材料BC40在体内部分吸收,具有良好的成骨活性、足够的力学强度和较低的弹性模量,有望在未来成为新型的椎体成型材料。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687.3;R318.08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兰;人骨与纳米骨修复材料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586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658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