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核分析技术研究纳米二氧化钛材料引起的肺组织形态学损伤效应
本文选题:TiO_2纳米颗粒 + 肺组织 ; 参考:《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纳米二氧化钛材料在环境中的暴露,,会导致它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损伤,而呼吸道是外界颗粒物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因此,开展纳米二氧化钛肺脏损伤效应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本课题选用雄性SD大鼠做为暴露模型,利用光学显微镜技术,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技术及GSH和MDA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纳米TiO_2材料对肺组织的损伤。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慢性毒理实验中,肺组织形态学损伤及GSH、MDA含量与纳米TiO_2颗粒的染毒浓度呈现相关性:随着染毒浓度的升高,GSH的含量下降(P㩳0.05),MDA的含量升高(P㩳0.05),肺组织的形态学损伤加重,但没有在肺组织中发现有纳米材料颗粒沉积。 2.急性毒理实验中,肺组织形态学损伤,肺脏器系数及GSH、MDA含量与纳米TiO_2颗粒的染毒浓度呈现相关性:随着染毒浓度的升高,肺脏器系数增大(P㩳0.05),GSH的含量下降(P㩳0.05),MDA的含量升高(P㩳0.05),肺组织的形态学损伤加重,在肺组织中发现有纳米材料颗粒沉积,其含量随着染毒浓度的升高而增加。
[Abstract]:The exposure of nano-TiO _ 2 materials in the environment will lead to its entry into human body in different ways, thus causing potential damage to human health, and the respiratory tract is the main way for particles to enter the body, so,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lung injury effect of nano titanium dioxide.In this study, male SD rats were used as exposure models. Optical microscop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ynchrotron radiation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and GSH and MDA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 were used.To study the lung injury caused by nanometer TiO_2 material.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1.In the chronic toxicology experiment, the lung tissue morphological injury and the content of GSH-MDA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TiO_2 nanoparticl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TiO_2, the content of TiO_2 increased and the content of GSH-MDA increased, and the morphological damage of lung tissue increased.However, no deposition of nanoparticles was found in lung tissue.2.In acute toxicology experiment, lung tissue morphology injury, lung organ coefficient and GSH-MDA content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TiO_2 nanoparticles.The content of GSH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lung organ coefficient. The content of MDA was increased. The morphological damage of lung tissue was aggravated. The deposition of nanoparticles was found in the lung tissue, and the content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exposure concentration.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318.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本秀;徐海娟;杨敏;温薇;陈建雄;;纳米二氧化钛对大鼠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11年13期
2 ;氧化锌纳米颗粒杀菌分子机理取得新进展[J];中国食品学报;2011年04期
3 王丽丽;陈卫红;余艳艳;周芸;蒋璐蔓;史廷明;;纳米颗粒的滤过与呼吸防护研究进展[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年04期
4 隋岩峰;李子燕;解田;杨丽萍;李伯刚;;纳米羟基磷灰石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J];贵州化工;2011年04期
5 ;纳米二氧化钛对重组大肠杆菌毒性评价[J];环境化学;2011年07期
6 王燕;王宇;葛少钦;杨宏莉;张伟伟;曹辉彩;陈志国;;纳米二氧化钛对雄性小鼠生殖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年03期
7 尹玉承;胡飞;周东风;吴王喜;;不同多孔PLGA/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的制备及机械物理性能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1年06期
8 邹元明;;基于适体和连续复制的生物传感器对凝血酶的检测[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9 闾晓萍;黄绚;杨坤;;碳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效应研究及展望[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年05期
10 昌倩;肖恩华;;以氯离子通道蝎毒素为靶分子的分子影像研究进展[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丽萍;赵帆;丁彬;;柔韧纳米颗粒修饰的静电纺SiO_2纤维膜自清洁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李梅;朱利中;;水中ZnO纳米颗粒的溶解行为及对大肠杆菌毒性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3 徐海峰;郝保同;刘连军;唐临利;刘宝林;;纳米低温保护剂玻璃化过程中热学性质的DSC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甘阳;;针尖增强拉曼光谱(TERS)的针尖上纳米颗粒修饰技术研究进展[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丁宏秋;胡彦杰;李春忠;;多重射流燃烧反应器制备Al_2O_3纳米颗粒及其结构调控[A];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密丛丛;田振煌;徐淑坤;;LaF_3:Ce,Tb发光纳米颗粒的微波辅助加热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葛昌纯;胡芳仁;;溶胶凝胶-自燃合成BaTiO_3纳米颗粒的研究[A];2003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严长志;谢俊;张宇;顾宁;;高温热解法制备不同形貌的磁性锰锌铁氧体纳米颗粒[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夏英静;殷乐;翟小杰;徐健;;一步合成表面羧基官能化的α-Fe_2O_3纳米颗粒及其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蒋燕萍;谢键;余红明;邬春阳;曹高劭;赵新兵;;锂离子正极材料Li_4Mn_5O_(12)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钱伯章;纳米颗粒可从海藻中“吸”油[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纳米颗粒是不是夺命凶手?[N];文汇报;2009年
3 周凯莉;纳米颗粒是无名杀手?[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9年
4 记者 白毅;肿瘤纳米药物研究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北京化工大学 徐瑞芬 许秀艳;纳米二氧化钛功能神奇用途广[N];中国化工报;2002年
6 记者魏公铭;氧化锌纳米颗粒杀菌分子机理取得新进展[N];中国食品报;2011年
7 唐诗全;攀钢钢研院创建国内最先进的纳米二氧化钛生产基地[N];世界金属导报;2002年
8 陈勇;能探测肿瘤的纳米颗粒[N];经济参考报;2005年
9 杨泰;纳米二氧化钛制备技术研制成功[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10 记者栾海;俄研制出纳米颗粒炸药[N];人民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春娟;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分析和光催化降解中的应用[D];上海大学;2010年
2 程冰;光子晶体用纳米颗粒的制备改性自组装及其光学性能[D];陕西科技大学;2008年
3 杨平;常压等离子体聚合共轭聚合物荧光纳米颗粒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4 任翠领;新型光学—磁性纳米生物材料的液相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陶可;Fe_3O_4纳米颗粒的制备、修饰与细胞转染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李芳;尺寸形貌可控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7 程昌明;面向磁共振成像应用的Fe_3O_4纳米颗粒/团簇的可控制备[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8 左光宏;纳米颗粒与环境水结构对蛋白质构象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李岳彬;硫化物半导体发光纳米晶和稀土荧光纳米颗粒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吴爱兵;碳包覆磁性纳米颗粒的合成、结构及磁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林;锐钛矿型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生物学效应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2 吕序强;由工业废液制备纳米二氧化钛[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辉;纳米颗粒在振动流化床中的聚团流态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王国军;金纳米颗粒大小和覆盖率对GOD结构和生物活性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玲玲;二氧化钒纳米颗粒薄膜的金属—半导体相变[D];南京大学;2011年
6 章锋;磁场协助作用下非磁性纳米颗粒的流态化[D];中南大学;2010年
7 海罗;基于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抗肿瘤药物载体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陈丽丽;新型光学纳米颗粒在光学生物成像和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0年
9 吴金玲;火焰CVD法制备氮掺杂纳米二氧化钛及其光催化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卫佳;可生物降解高分子微球载药系统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65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765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