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物复合支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本文选题:脊柱结核 + 抗结核药 ; 参考:《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4年03期
【摘要】:目的:制备抗结核药物复合支架,并观察其载药性能、药物释放性能和组织相容性。方法:应用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磷酸三钙(β-TCP)、异烟肼(INH),通过结合相分离/粒子沥滤法制备成复合药物支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的形貌;测定支架的孔隙率;在体外测定支架的生物力学强度、载药率、包封率以及药物释放特性;将复合支架(PLGA/β-TCP/INH)埋入大鼠肌肉中,4周后取材固定、染色行组织切片观察其组织相容性。结果:PLGA/β-TCP/INH复合支架表面及内部呈均匀多孔状,孔隙分布较均匀,在大孔的周围布满了相互贯通的微孔,外形多为近似圆形,大孔直径约150~300μm,平均222±23μm,小孔直径约10μm;孔隙率为(86±3)%;抗压强度为1.93±0.65MPa,药物包封率为(66.73±2.65)%;在体外药物释放过程较平稳,其释放曲线较平滑;组织学检查显示埋入大鼠肌肉中4周支架周围组织正常,细胞无变性坏死。结论:PLGA/β-TCP/INH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孔隙率、力学强度、释药特性和组织相容性,有望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利用其修复骨缺损的同时发挥局部抗结核治疗作用。
[Abstract]:Aim: to prepare an anti-tuberculosis drug composite stent and to observe its drug loading, drug release and histocompatibility. Methods: the composite drug stents were prepared by the combination phase separation / particle leaching method with lactic acid-glycolic acid copolymers (PLGAA), tricalcium phosphate (尾 -TCPN) and isoniazid (INHH). The morphology of the scaffold was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porosity of the scaffold was measured; the biomechanical strength, drug loading rat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and drug relea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affold were measured in vitro; and the composite scaffold PLGA / 尾 -TCP-INH was implanted into the muscle of rats for 4 weeks and fixed. Histocompatibility was observed by staining tissue sections. Results the surface and interior of the composite scaffold were homogeneous and porous, and the pores were evenly distributed. The pores were filled with interpenetrating micropores around the macropores, and most of them were approximately circular in shape. The pore diameter was about 150 ~ 300 渭 m (mean 222 卤23 渭 m), the pore diameter was 10 渭 m, the porosity was 86 卤3,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was 1.93 卤0.65 MPA, the drug encapsulation rate was 66.73 卤2.65 渭 m, the release process of the drug in vitro was relatively stable, and the release curve was smooth.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the tissue around the scaffold was normal and no degeneration and necrosis. Conclusion the composite scaffold of 尾 -PLGA / 尾 -TCP-INH has good porosity, mechanical strength, drug release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compatibility. It is expected to play a role in local antituberculotic therapy while repairing bone defects after focal clearance of spinal tuberculosis.
【作者单位】: 山西医科大学;解放军第309医院全军骨科中心;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81071454)
【分类号】:R318.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郑磊,王前,裴国献;骨组织工程中理想细胞外基质材料的选择[J];中国创伤骨科杂志;2000年04期
2 王丹,胡蕴玉,郑昌琼,谢克难,赵广跃,吕荣,杨光;可降解多孔β-TCP/rhBMP-2人工骨的骨诱导活性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1998年11期
3 谭红香;叶建东;;PLGA包埋硫酸庆大霉素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行为[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7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晓健;吕秀玲;李学刚;;改良复乳法(W/O/W)制备聚乳酸载药微球[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2 王丹,胡蕴玉,郑昌琼,谢克难,吕荣,赵广跃;新工艺制备的β—TCP陶瓷小鼠肌肉内种植后的变化[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杨健;倪斌;;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J];颈腰痛杂志;2009年04期
4 蔡艳;;纳米给药系统的药动学及毒理学研究进展[J];抗感染药学;2010年03期
5 王小红;骨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1年04期
6 季金苟,冉均国,苟立,王芳瑚,孙璐薇;炎性历程模拟体液对多孔HA/β-TCP生物陶瓷类骨磷灰石形成的影响[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年04期
7 张辉;薛忠林;靳安民;李森;叶建东;;包裹多柔比星微球骨水泥的体外降解机械性能特性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0年10期
8 惠尉;陈国广;唐俊;张东旭;齐鹏;韦萍;;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盐酸丁螺环酮微球制备工艺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年09期
9 贺利军;贾帅军;段炜;王文涛;马勇智;熊卓;刘建;;软骨基质来源定向结构支架复合软骨细胞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年33期
10 张辉;薛忠林;靳安民;李森;叶建东;;包裹多柔比星微球骨水泥的制备及其表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红专;张晓刚;;BMP/截体复合法修复骨缺损的研究进展[A];第11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其龙;磷酸钙生物活性陶瓷粉末的冲击波合成及活化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张洪涛;PRP诱导人BMSc体内成骨及免疫配型不相合人BMSc混合培养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3 范长春;壳聚糖膜包裹的聚磷酸钙生物陶瓷的制备及复合成骨细胞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4 厉孟;新型多孔自固化人工骨治疗骨质疏松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5 薛忠林;包裹多柔比星PLGA微球骨水泥的研制及其成骨和抗肿瘤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6 苗宗成;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双相选择吸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0年
7 蒲小兵;前、后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矫形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8 笪虎;致密层在骨软骨复合支架修复兔关节骨软骨缺损中作用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9 宋纯;聚羟基乙酸支架的表面改性及在胰岛培养和移植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唐成;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基质(ECM)支架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向阳;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抗结核药物缓释载体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温庆果;甲基莲心碱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郭婷婷;PEG-PLGA载硫酸长春新碱纳米粒的质量评价及其体外抗肿瘤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马小民;脊柱结核病椎组织病理学与影像学对比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0年
5 刘杰;载阿霉素PLGA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对肝癌细胞的毒性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6 丁小力;载异烟肼利福平聚乳酸纳米粒的构建及体外释药特性的评价[D];宁夏医科大学;2011年
7 徐忠世;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自体红骨髓及纤维蛋白复合物修复骨不连的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8 石海涛;β-磷酸三钙/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分析及应用[D];暨南大学;2002年
9 王珂;β-磷酸三钙/聚乳酸、珊瑚羟基磷灰石构建组织工程骨组织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10 李亚东;水热法制备Ca-P基生物活性陶瓷[D];四川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熊雯,蒋心惠,张丹;盐酸阿霉素及其脂质体在大鼠体内的相关药动学参数比较[J];华西药学杂志;2004年02期
2 刘亚丽,郭莉莉,RogerRoeske,罗贵民,李惟;亚血红素的合成和纯化方法的改进[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3 王睿;徐长庆;;阿霉素心脏毒性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4 陈立娟;郭家彬;彭双清;;阿霉素致大鼠心脏氧化损伤及其机制的研究[J];毒理学杂志;2006年03期
5 段尧;易宜昌;聂中越;;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片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度的试验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6年S1期
6 陈晓光;王丽萍;李惟;;亚血红素六肽滴眼液对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的预防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9年2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菊;亚血红素多肽对脑出血后及脑缺血的保护作用[D];吉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孝柏,王大辉;脊柱结核的MRI表现(附19例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4年07期
2 房晓彬,李润英,沈成华,王振强;B超对脊柱结核诊断的价值[J];贵州医药;2001年07期
3 马化峰,,田泽高,鲁晓波,沈明兴,周燕,刘国辅;B超诊断脊柱结核的椎旁或腰大肌脓肿114例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1995年02期
4 郝明珠,王月训,朱怀仕;脊柱结核的CT诊断[J];济宁医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5 卢公标;权正学;蒋电明;;人工椎体的发展及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年04期
6 凌翔,陶学金,陈卫民,刘胜洪,吴慧华,谢长生;胶原/纳米磷酸三钙复合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7 凌友;黄岳山;梁常艳;;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10期
8 陈东,李云辉,韩福刚,刘国辅;脊柱结构的CT诊断(附42例报告)[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9 凌翔,陶学金,陈卫民,刘胜洪,王罡,吴慧华;胶原/纳米磷酸三钙复合人工骨修复骨缺损区TGF-β的表达[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10期
10 闫玉华,樊东辉,刘畅,江昕;β-TCP多孔陶瓷药物载体的制备与微观结构[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德敏;杨莽;张彩霞;;羟磷灰石骨水泥载药后体内骨融合能力观察[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5)[C];2007年
2 郭术涛;邓联东;董岸杰;;口服结肠蛋白质药物载体——阴离子水凝胶纳米粒的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8年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贾梦虹;唐莉;滕新荣;任天斌;任杰;;具有磁响应性的聚乳酸基温敏性药物载体胶束的制备[A];2007年上海市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宋跃明;张凌汉;刘立岷;龚全;刘浩;曾建成;李涛;孔清泉;裴福兴;屠重棋;段宏;修鹏;李定越;杨筠;龙波;;结核分枝杆菌对n-HA/PA66复合生物材料粘附能力的体外实验研究[A];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熊向源;李资玲;李玉萍;龚研春;;生物素化Pluronic/聚乳酸嵌段共聚物的体外靶向性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6 王金武;郭尚春;孙贵新;谭瑞珍;赵炳辉;范存义;曾炳芳;李雪松;刘啸;;负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超高分子量聚-DL-乳酸接骨板修复骨折的实验研究[A];2006年上海市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李建华;方园;李世普;韩颖超;;磷酸钙骨水泥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专辑(上)[C];2006年
8 孙皎;丁婷婷;;mRNA水平上纳米磷酸三钙(TCP)颗粒对P53影响的研究[A];2006年上海市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韩要丛;崔学民;昝青峰;王晨;董利民;;α-磷酸三钙水化法制备羟基磷灰石晶须研究[A];第15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罗小秀;柏树令;;β-磷酸三钙在骨组织工程中的生物学性能[A];2008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兰山邋阮湘华;纳米生物:创新在起跑线[N];科技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汤江峰 通讯员 陈胜湘;稳、准、狠的“纳米导弹”[N];大众卫生报;2005年
3 程书权;大放异彩应可期[N];医药经济报;2002年
4 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 纪小龙;纳米技术在开拓新药中应用前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5 张可喜;日本正在开发一项再生骨新技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6 任艳;纳米医学使幻想变为现实[N];北京科技报;2001年
7 刘璐璐;纳米药物靶向性治疗两年后将会广泛应用[N];经济参考报;2005年
8 吕工;可生物降解载体材料应用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1年
9 王伟;响应性高分子凝胶在药物控释上的应用[N];中国医药报;2001年
10 张中桥;新型仿生活性人工骨融合率高[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学慧;明胶/磷酸三钙复合纳米纤维膜的成骨诱导机制及骨修复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钟达;强化磷酸三钙/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复合支架材料的制备及在体内成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邹超;类骨结构胶原纤维基多孔磷酸三钙/胶原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和评价[D];浙江大学;2007年
4 何伟;纳米双相陶瓷人工骨的制备和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5 王银松;胆甾醇基—壳聚糖衍生物自聚集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用作药物载体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6 王芹;可原位凝胶化的温敏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类纳米凝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黄术;RFP-PLGA骨缓释复合体的初步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8 官丙刚;类骨结构胶原纤维基多孔磷酸三钙/胶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学评价[D];浙江大学;2008年
9 张伟;复合型生物活性人工骨的研制和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10 周灵德;钙磷降解材料生物矿化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海峰;γ-聚谷氨酸—顺铂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谭玉龙;基于疏水化修饰羧甲基壳聚糖自组装纳米粒的制备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马经纬;多功能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安晋宇;定向缓释抗结核药物的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研制[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5 吴泽宏;镁/磷酸三钙生物降解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闫雪萍;壳聚糖/磷酸三钙复合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王丽;新型共聚聚乳酸/纳米β/磷酸三钙可吸收双层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其降解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8 庄静宇;选择性激光烧结制备磷酸三钙人工骨支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9 刘洋;牙周组织工程中壳聚糖—丝素蛋白—磷酸三钙复合物的应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10 张芳;壳聚糖-明胶-磷酸三钙多孔复合体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806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780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