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纳米银的抗菌特性及对多重耐药菌株的抗菌作用

发布时间:2018-05-25 17:34

  本文选题:纳米银(silver + nanoparticles ; 参考:《微生物学报》2017年04期


【摘要】:【目的】利用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和真菌的模式菌株分析纳米银的抗菌特性,并评价纳米银对多重耐药菌株的抗菌作用。【方法】利用生物法合成的纳米银,以微量肉汤法测定3种标准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计算MBC/MIC比值。用系列浓度的纳米银处理3株标准菌株后经平板计数法绘制时间-杀菌曲线。采用菌落平板计数法测定了纳米银对3种标准菌株的"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最后在生物安全II级实验室测定纳米银对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株的抗菌作用。【结果】用生物法合成了粒径5 30 nm的纳米银,zeta电位为 19.5 m V。该纳米银制剂对3种标准菌株的时间-杀菌曲线均表现为时间依赖型抗菌作用。纳米银对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抗生素后效应"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明显"抗生素后效应"。纳米银对3种标准菌株的MIC值和MBC值均在1.00 4.00μg/m L之间;对3株人源性多重耐药菌MIC值在6.00 26.00μg/m L之间,MBC值在1.00 32.00μg/m L之间;对14株动物源性多重耐药菌MIC值在4.00 10.00μg/m L之间,MBC值在8.00 16.00μg/m L之间。纳米银对所有测试菌株的MBC/MIC值均小于2。【结论】纳米银是一种时间依赖型的抗菌剂,有不同程度的"抗生素后效应",对人源和动物源性多重耐药菌有杀菌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by Gram-negative bacteria, Gram-positive bacteria and fungal model strains, and to evaluate the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gainst multidrug resistant strains. [methods] Nano-silver was synthesized by biological method. Th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and 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of three standard strains were determined by microbroth method, and the MBC/MIC ratio was calculated. The time-bactericidal curve was drawn by plate counting method after three standard strains were treated with a serie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Colony plate counting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post-antibiotic effect"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on three standard strains, post-biotic effectPAE. Finally,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gainst clinically isolated multidrug resistant strains was determined in biosafety II laboratory. The nanocrystalline silver zeta potential of 5 ~ 30 nm was prepared by biological method with a potential of 19.5 MV. The time-bactericidal curves of the nano-silver preparation against three standard strains were all time-dependent. The "post-antibiotic effect"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on Escherichia coli and Candida albican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centration, but had no obvious "post-antibiotic effect" on Staphylococcus aureus. The MIC and MBC value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to three standard strains were between 1.00 渭 g / mL and 4.00 渭 g / mL, and the MIC values of three human multidrug resistant strains were 6.00 ~ 26.00 渭 g / mL and 1.00 ~ 32.00 渭 g / mL, respectively. The MIC values of 14 strains of animal derived multidrug resistant strains were between 4.00 渭 g / mL and 10.00 渭 g / mL, and the values were between 8.00 渭 g / mL and 16.00 渭 g / mL. The MBC/MIC value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to all tested strains was less than 2. [conclusion] Silver nanoparticles is a time dependent antimicrobial agent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post-antibiotic effect", and has bactericidal effect on human and animal 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专项资金(XDJK2016E105)~~
【分类号】:R318.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菲;徐维平;杨金敏;王艳萍;张莉;;纳米银的制备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2年02期

2 张姗姗;薛玉英;唐萌;张婷;刘晓闰;张鹏;张智勇;;纳米银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3 王冬梅;莫遗盛;江晓筠;;纳米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07年05期

4 代小英;许欣;陈昭斌;张朝武;;纳米银制备方法概述[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7年06期

5 吴晓玲;郑丽莉;温秀芳;周晓兰;;纳米银凝胶抗菌活性的研究[J];中国药品标准;2007年04期

6 向冬喜;陈娜娜;裘红梅;于增国;景立新;陈英杰;郑丛龙;;纳米银毒理学安全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0年11期

7 刘鹏鹏;关荣发;刘明启;黄光荣;戴贤君;;食品用纳米银的毒理学研究进展[J];毒理学杂志;2010年04期

8 常淼;彭秀丽;张庆峰;;纳米银抗菌水凝胶大鼠阴道给药后体内银元素的代谢与分布[J];东南国防医药;2011年02期

9 王芳;毛熙光;;纳米银材料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16期

10 马守栋;李明春;叶勇;曹恩惠;赵丽艳;;纳米银的制备与表征[J];中国药学杂志;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阴永光;刘景富;江桂斌;;腐殖酸存在下银离子的光还原——纳米银的天然来源?[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钟海英;;纳米银医用辅料的研究进展[A];铜牛杯第九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许利耕;欧阳五庆;李树珍;何欣;;纳米银的制备及其复乳的体外抑菌活性[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张凤菊;吴霞;;纳米银-多氯联苯共振光散射光谱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陈国杰;宫永纯;陈延明;沈国良;毛萍丽;袁晓光;;纳米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6 王玉柱;吴希俊;黄家倍;崔平;;纳米银的内耗和模量研究[A];全国第六届固体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莫黎昕;李路海;李亚玲;郝雅玲;乔淑楠;;纳米银胶的合成及其应用性能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7年

8 巢静波;于素娟;冯迎娣;谭志强;刘睿;阴永光;刘景富;;抗菌产品及环境水样中纳米银和银离子的形态分析[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9 黄科;周婧容;郑成斌;侯贤灯;;基于碲化镉量子点阳离子交换放大效应的银及纳米银间接形态分析法[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张改梅;陈强;许文才;杨福军;邱立强;袁玮;;纳米银改性保鲜膜的抗菌及保鲜性能研究[A];颜色科学与技术——2012第二届中国印刷与包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秀兰;美环保局加强对纳米银应用监管[N];中国化工报;2006年

2 王秀兰;美社会团体要求对纳米银进行管制[N];中国化工报;2008年

3 名讯;纳米银抗菌家具鉴定会在珠海召开[N];消费日报;2009年

4 本期嘉宾 英国诺丁汉大学无机化学博士 杨继新 北京秦为信诺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殷强;杀菌抗毒的“卫士”[N];中国纺织报;2008年

5 杨林;纳米银给创口消毒带来新的感受[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6 记者 束洪福;10吨纳米银微粉生产线建成[N];科技日报;2005年

7 记者 姜澎;东华大学完成纳米银服装研制[N];文汇报;2010年

8 李琴华;纳米银令细菌无处藏身[N];人民日报;2002年

9 ;纳米银抗菌新型涂料问世[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10 丛林;嘉丽士漆品种营销双出新[N];中国化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费阳;载有纳米银的新型复合补片的研制及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唐宝玲;UV型纳米银导电油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陈世龙;纳米银导电网络的构筑及其对导电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芦冬涛;荧光纳米银的制备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D];山西大学;2014年

5 赵昔慧;海藻酸盐原位制备纳米银/海藻纤维及其性能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6 王智慧;疏水疏油纳米银修饰不锈钢材料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段建平;纳米银及其尼龙6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D];浙江大学;2015年

8 缪宏超;仙人掌/纳米银对真丝(绸)的功能化改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杨富春;纳米银涂层的胆道塑料支架研制及其抗菌效果和延长支架通畅期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0 秦晖;银离子注入钛的抗菌、成骨作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新林;纳米银涂膜液制备及其在海参低温干制品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08年

2 余文娟;纳米银的细胞毒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耿健;创伤创面外用阿杰姆~(?)纳米银敷料后纳米银在体内的分布及毒理安全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4 王志杰;纳米银及纳米银凝胶的毒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唐婷;纳米银的释放及混凝剂去除的机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6 辛琦;纳米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熊伟;中药材中重金属提取及检测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8 熊文;利用细菌介导制备纳米银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9 张映;钩状木霉生物还原制备纳米银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10 杨宇;纸基纳米银喷墨导电油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34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934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f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