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类风湿因子免疫吸附血液灌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

发布时间:2018-06-15 21:31

  本文选题:类风湿因子 + 免疫吸附剂 ; 参考:《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摘要】:制备一种新型的类风湿因子(RF)免疫吸附剂并研究其性能。通过在氯甲基聚苯乙烯-二乙烯树脂(氯球)的表面接枝苯丙氨酸(PHE),制备出可供临床应用的类风湿因子血液灌流吸附剂(PS-PHE);体外动态灌流实验测定吸附剂的吸附率;体外动态洗脱实验测定RF的脱落量及脱落率;通过体外灌流模拟实验,检测灌流对血液成分的影响来评价吸附剂的选择性;体外凝血酶原时间(PTs)及凝血酶时间(TTs)检测实验验证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免疫吸附剂对类风湿因子IgA RF、IgG RF、IgM RF的吸附率分别可以达到45.21%±1.80%、56.02%±1.36%、52.40%±2.01%(n=5),洗脱后脱落率分别为22.10%±1.65%、19.23%±1.06%、21.31%±1.35%(n=5)。全血灌流实验中材料对红细胞、血小板、总蛋白的吸附均在10%以下。同时体外凝血酶原时间(PTs)及凝血酶时间(TTs)测定结果显示PS-PHE能延缓凝血速度。结论 PS-PHE对RF具有较高的吸附率及特异性并且表现出优良的血液相容性,在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Abstract]:A new type of rheumatoid factor (RF) immune adsorbent was prepared and its performance was studied. By grafting phenylalanine (PHE) on the surface of chloromethyl polystyrene two vinyl resin (chlorosphere), a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rheumatoid factor hemoperfusion adsorbent (PS-PHE) was prepared. In vitro dynamic perfusion test was used to determine adsorption rate of adsorbents; in vitro action. The exfoliation rate and exfoliation rate of RF were measured by the state elution test. In vitro perfusion simulation experiment, the effect of perfusion on blood components was detected to evaluate the selectivity of adsorbents; the blood compatibility of the prothrombin time (PTs) and thrombin time (TTs) test in vitro was used to verify the blood compatibility of the material. The immunosorbent was used for the rheumatoid factor IgA RF, IgG RF, IgM RF The adsorption rate could be 45.21% + 1.80%, 56.02% + 1.36%, 52.40% + 2.01% (n=5). The abscission rate was 22.10% + 1.65%, 19.23% + 1.06%, 21.31% + 1.35% (n=5) respectively after elution. The adsorption of red blood cells, platelets and total protein were below 10% in the whole blood perfusion test.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thrombin time (PTs) and thrombin time (TTs) in vitro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PS-PHE can delay the speed of coagulation. Conclusion PS-PHE has high adsorption rate and specificity for RF and shows good blood compatibility. It has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风湿病中心;
【基金】:重庆市科委科技计划攻关项目(cstc2011ac5193) 重庆市科委基地建设费(cstc2011pt-gc0030)
【分类号】:R318.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晓晓;魏荣卿;刘晓宁;方硕;陈晓;;氯乙酰化聚苯乙烯树脂的胺基化反应[J];化工进展;2008年05期

2 奚廷斐;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评价方法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87年01期

3 靳欣欣;王翔;毛金春;唐福州;熊延连;;肝素连接苯丙氨酸血液净化材料去除内毒素的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金良;周才根;;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及其共聚物的降解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11年10期

2 丘晓琳,李国明;药库型微型胶囊囊材研究进展[J];安徽化工;2004年01期

3 张洁琼;曹健;李艳芳;田广兰;;聚乳酸的合成·生物降解及应用研究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4 严涵;杨延慧;崔园园;徐静;陈红;康晓梅;陈晓浪;张志斌;;聚乙二醇在生物材料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5 徐多文;戴采云;李广明;刘艳娜;;原位反应烧结制备生物陶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吕若静,李玉晶,姚培;初萌年轻恒牙釉质组织结构的特点[J];北京口腔医学;2003年03期

7 奚廷斐,田文华,王春仁,雷学慧;几种医用硅橡胶材料血液相容性评价研究——Ⅱ 体外动态血栓形成试验[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1990年01期

8 肖静;;人工材料与人工脏器的生物相容性[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1993年03期

9 王瑾,程为庄;玻璃离子水门汀的研究进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5年02期

10 任杰,陈云华;聚磷腈的研究和生物医学应用[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冯博华;周长忍;屠美;;取向聚氨酯/液晶复合膜血液相容性材料的表面形态表征[A];第4届全国医药行业膜分离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涵;张华;;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及发展趋势[A];第六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薛成骞;曹宁;陈华英;李木森;;C/C+HA涂层复合材料对山羊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学和生物相容性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李芳;王全杰;侯立杰;王延青;;明胶微胶囊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A];2010年全国皮革化学品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李伯琼;陆兴;侯健;滕颖丽;;烧结多孔钛的显微组织和孔隙特征[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5)[C];2007年

6 李伯琼;李志强;陆兴;;孔隙结构对多孔钛耐蚀性能的影响[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5分册)[C];2010年

7 华坚;彭旭东;郑庆康;王怀超;赵敏;左少纯;;桑皮纤维的结构和性能研究[A];第十届陈维稷优秀论文奖论文汇编[C];2007年

8 肖桂勇;吕宇鹏;朱瑞富;许文花;王爱娟;;热处理和SBF浸泡对羟基磷灰石涂层力学性能的影响[A];第九次全国热处理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任妮;马占吉;肖更竭;武生虎;程峰;;NiTi合金生物医用材料表面镀类金刚石薄膜的性能研究[A];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戚晓红;聚天冬氨酸高分子纳米载体药物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赵君;组织工程人角膜内皮的体外重建及其在兔角膜内皮移植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吴迪;微波辐射法聚乳酸及其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孟永春;胶原与生物活性玻璃作用机理及其复合骨修复材料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雷波;新型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的研制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强;基于优化血液相容性的生物医用金属材料表面设计与改性[D];江苏大学;2010年

7 肖桂勇;雾化干燥法制备羟基磷灰石微球的结构表征及其生物学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陈欣;蛋白质在不同界面的识别、吸附及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吴波;电化学合成羟基磷灰石涂层及其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邹俊;聚乳酸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彩霞;n-HA/CS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表征及其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贺睿;AZ81基稀土镁合金组织与腐蚀性能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沈锦玉;丝素蛋白/β-硅酸钙复合多孔支架的结构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潘明利;重组胶原蛋白调控钛表面仿生矿化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牛方;磷酸酯粘结剂诱导生成羟基磷灰石晶体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曾亮;纳米羟基磷灰石表面改性及其增强PCL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杨萌;n-HA/PA66及Mg-Zn-Zr/HA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8 占磊;玻璃转变羟基磷灰石多孔体在水处理的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杨国建;醇水体系中钙盐的仿生合成[D];烟台大学;2010年

10 李鹏;电泳沉积多孔羟基磷灰石涂层及其性能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晖,魏佼,俞耀庭;亲和吸附剂对细菌内毒素吸附性能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6期

2 俞玫,王慧彦,刘涛,袁直;血液灌流用内毒素吸附材料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8期

3 李纪红;俞玫;王慧彦;袁直;马翼;;计算机模拟内毒素吸附剂吸附机理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06期

4 许辉,胡喜章;Friedel-Crafts酰基化法制备聚苯乙烯型阴离子交换树脂[J];功能高分子学报;1998年04期

5 陈建龙;祁建城;曹仪植;郭勇;段惠丽;;固定化酶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6年02期

6 林红卫;阴离子交换树脂担载氟离子催化合成假性甲基紫罗兰酮[J];合成化学;2004年04期

7 朱建星,魏荣卿,刘晓宁,卞国建,欧阳平凯;一种新型胺基树脂的制备[J];过程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8 魏荣卿,沈斌,刘晓宁,汪海萍,王宇星,欧阳平凯;壳聚糖载体柔性固定化木瓜蛋白酶[J];过程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9 何炳林,赵晓斌;新型β-环糊精固载化高分子合成研究(Ⅰ)[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2年12期

10 马建标,何炳林;以交联聚N-(乙烯基苄基)乙二胺为载体的手性螯合树脂的合成[J];科学通报;1989年1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X;聚偏氟乙烯接枝氨基酸亲和膜及其内毒素脱除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韦俊华;内毒素特异性吸附膜的开发及实验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东;孟巧芬;;类风湿因子定量及分型检测的临床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08期

2 热汗古丽·米吉提;;类风湿因子检测在风湿疾病诊断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23期

3 成国娟,汪利平,武建国;类风湿因子三种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与评价[J];临床检验杂志;1986年04期

4 何劲松;;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病人的类风湿因子[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1991年05期

5 胡献国;;风湿、类风湿及类风湿因子辨异[J];养生月刊;2008年12期

6 郭大文,于笑难,孟冬娅,左伟,胡晓芳;两种方法测定类风湿因子的比较[J];辽宁医学杂志;2001年06期

7 宋淑菊,李浩虹;两种检测类风湿因子方法的比较[J];临床医学;2001年11期

8 胡志刚;殷皓;袁劲松;方介群;;类风湿因子分型及定量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03期

9 张美英;俞惠敏;苏日娜;赵东;秦哲;韩亮;;类风湿因子产生诱因初探[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普永冰;张丽;;194例类风湿因子阳性患者抗链球菌O检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光珍;;类风湿因子的医学意义(摘要)[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四诊研究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郑长珍;刘品莉;;类风湿因子的医学意义[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张晨祥;崔君阳;;类风湿因子阳性病人骨密度的实验室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骨质疏松诊断技术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4年

4 夏卿;冯国璋;戴号;;类风关病人关节滑膜液淋巴细胞特性与类风湿因子关系分析[A];第一届全国骨矿研究年会会议文集[C];2002年

5 蒙燕飞;陈志坚;;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类风湿因子对早期诊断的意义[A];全国临床免疫检验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临床免疫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毕湘杰;陈f ;任彬;李俊松;吕昊哲;邹艳红;孙妍;祝丽华;潘f ;王茜;;青藤饮配合甲氨喋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因子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A];第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孔瑞娜;赵东宝;;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及生活质量的关系[A];第17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8 朱晓红;彭俊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及类风湿因子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意义[A];全国临床免疫检验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临床免疫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朱晓红;彭俊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及类风湿因子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10 白丽杰;肖镇;秦毅强;;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病情评估的意义[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吕乃群;类风湿因子阳性并非就是类风湿[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2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 马骁;类风湿因子阳性不代表肯定患病[N];保健时报;2007年

3 胡献国;类风湿因子阳性不一定是类风湿性关节[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4 杭州市第117医院 何永生;如何看待类风湿因子[N];家庭医生报;2003年

5 中南大学附二院 田静;“类风湿因子、抗O”检测结果正常就没有风湿病吗?[N];大众卫生报;2000年

6 医生 唐啸;类风湿因子阴性不能排除类风湿[N];医药经济报;2004年

7 周慧敏;类风湿因子阳性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吗[N];家庭医生报;2008年

8 江西 谭立明;何谓类风湿因子[N];家庭医生报;2003年

9 李金明;类风湿因子阳性说明什么[N];健康报;2005年

10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孙乐栋(副教授) 钟彩梅 钱芳(硕士);类风湿因子与类风湿性关节炎[N];家庭医生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毛金春;类风湿因子免疫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2 马月霞;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及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8年

3 高峰;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D];青岛大学;2013年

4 蔡芳芳;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彭永霞;174例RA患者抗CCP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237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0237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3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