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流固耦合分析颈椎生理活动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6-21 11:43

  本文选题:颈椎 + 椎动脉 ; 参考:《医用生物力学》2014年06期


【摘要】:目的建立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流体有限元模型,进行流固耦合计算,以深入了解颈椎活动与VA血流流体力学之间生物力学关系。方法基于正常人颈椎(C0~T1)及双侧椎动脉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观察颈椎活动对VA血管壁应力的影响,并通过流固耦合计算血管壁与流体相互作用,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颈椎活动过程中,VA血管壁的最大应力通常集中在两侧C2横突孔处(入颅方向的第2个弯曲),后伸和侧弯较旋转活动时血管壁最大应变最为明显,应变比值分别为23.04%和35.5%。侧弯活动时,血管最大应力位于对侧横突孔;旋转活动时,血管应变位于同侧横突孔。颈椎活动度方面,最低流速值几乎均出现在生理活动范围的30%~40%。颈椎前屈、后伸活动时,双侧VA流速-时间变化曲线相似,且在0.5 s内,都完成了2次流速增减的循环。侧弯时,同侧VA的波峰和波谷早于对侧VA出现;而旋转时,同侧VA的波峰和波谷晚于对侧VA出现。结论双侧VA血管壁所受应力特点、血流速-时间变化曲线等结果能与其他实验结果相互验证,并能合理解释相关临床现象。建立的VA模型将为VA相关疾病研究提供较理想的平台。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fluid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vertebral artery va (vertebral artery Va) and calculate the fluid-solid coupling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biomechan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vical vertebral movement and VA blood flow hydrodynamics. Methods based on the normal cervical spine C0T _ 1)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bilateral vertebral artery, the effects of cervical vertebra movement on the stress of VA vascular wall were observed by simulating cervical flexion, extension, left and right lateral bending, left and right rota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lood vessel wall and fluid was calculated by fluid-solid coupling, and hemodynamic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 Results the maximum stress of vascular wall in cervical vertebrae was usually concentrated at the lateral foramen of C2 transverse process (the second flexure in the direction of entering the skull). The maximum strain of vascular wall in extension and lateral bending was the most obvious in the direction of cranium entry, and the strain ratio was 23.04% and 35.5%, respectively. During lateral bending, the maximum stress is located in the contralateral transverse foramen, and the vascular strain is located in the ipsilateral transverse foramen during rotation. In terms of cervical movement, the lowest flow velocity was almost 30% of the physiological activity range. The velocity-time curve of bilateral VA was similar to that of flexion and extension of cervical vertebrae, and within 0.5 s, the flow velocity increased or decreased twice. The wave peaks and troughs of ipsilateral VA appeared earlier than that of contralateral VA during lateral bending, but the peaks and troughs of ipsilateral VA appeared later than those of contralateral VA during rotatio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stress characteristics and blood flow velocities-time curves of bilateral VA vessels can be verified with other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can reasonably explain the related clinical phenomena. The established VA model will provide an ideal platform for the study of VA related diseases.
【作者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石氏伤科医学中心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
【基金】:“中医骨伤科学”国家重点学科(1005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001528) 上海领军人才项目(041) 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09d Z1973800) 上海高校“中医脊柱病损研究”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009-26)
【分类号】:R318.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瞿东滨,金大地,钟世镇;椎动脉寰枢段的解剖结构及其临床意义[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8期

2 瞿东滨,金大地,钟世镇;椎动脉V2段与周围结构关系的解剖学观察[J];颈腰痛杂志;2001年02期

3 石向明;王辉;刘创建;张强;郭文梅;;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狭窄椎动脉与正常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差异[J];颈腰痛杂志;2012年04期

4 王辉昊;陈博;詹红生;;有限元分析技术在颈椎推拿手法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3年05期

5 何凡;李晓阳;;血流与动脉壁的流固耦合研究[J];医用生物力学;2008年05期

6 杜红根;魏晖;黄梅珍;蒋忠;叶树良;宋鸿权;郁继伟;宁喜涛;;手法治疗高流速型颈性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骨伤;2010年03期

7 李锋,娄思权;颈性眩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8 姜建元,马昕,张爱敏,黄煌渊,周建伟,夏军,陈文钧,吕飞舟;颈部旋转与侧屈活动对椎动脉血供的影响[J];中华骨科杂志;2004年11期

9 何海龙,贾连顺,李家顺,孔庆毅,纪荣明,余科炜;椎动脉阻断对小脑后下叶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年01期

10 袁文;对椎动脉与颈椎病发病关系的认识[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高伟;董斌;崔海勇;李强;陈廷;;锁骨钩钢板在急性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许新忠;荆珏华;;寰枢关节周围关系的临床解剖学进展[J];安徽医药;2009年10期

3 赵永华;张建华;汪泓;刘振;;一指禅推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周志彬;罗建;姜青松;;推拿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概况[J];按摩与导引;2006年07期

5 叶晓品;陈龙安;付俊;项大业;赵阿林;;小针刀结合点刺放血治疗小腿部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6 徐崇亮;于远洋;孔祥录;刘建全;黄保良;;47例跟骨骨折手术分析[J];北京医学;2011年07期

7 郗志鹏;;师氏理筋法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2年03期

8 郑洪海;孟春玲;杨生;王鹏;;枕寰枢复合体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模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9 高文岳;杨勇;臧克成;宋克宁;;专业运动员腕关节损伤的原因和防治措施[J];冰雪运动;2010年06期

10 郑重,胡晓梅,田理,张泉,温国伟,曹雪明,王川平,宋开源;电针改善颈源性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和慢性内耳缺血的实验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勇;;手法治疗肩周炎与肩部解剖结构的关系[A];第十二次全国推拿学术年会暨推拿手法调治亚健康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2011年

2 钱秀清;张晓慧;李宇;刘志成;;基于CT血管成像重建的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季文军;何兴川;;改良Harris切口全髋关节置换65例分析[A];2007年贵州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郑重;田理;;电针改善颈源性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和慢性内耳缺血的实验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嗓音言语听力医学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宋敏;蒋宜伟;史达;;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A];第11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冯宇;卫杰;;颈椎关节囊肿张在椎动脉颈椎病诊断中的意义[A];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刘斌;董福慧;;《灵枢·经筋》篇脊柱相关理论初探[A];第三届中西医结合脊柱及相关疾病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栋;黄有荣;;颈性眩晕的病因发病机理概述[A];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6——经典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论文集[C];2006年

9 赵龙辉;;针刀治疗枕神经痛临床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2008年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戴国文;苏明霞;;腰痛或腰腿痛的疗效与腰椎椎曲相关性的临床观察[A];全国第六次中国整脊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预;不同方法处理的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2 邱信文;针刺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廖映烨;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正交设计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丁郁仁;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朱凤臣;Nrf2/ARE通路在低剂量LPS处理PC12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脊髓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6 张冠军;行人下肢的碰撞损伤特性及相关参数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7 边辉;生物融合式康复机构理论与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8 杨琳;胫腓骨联合固定术对腓骨缺损后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9 于春水;正常膝关节非常见韧带和肌腱类结构的解剖和MRI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10 庄欣;清眩颗粒治疗中老年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其对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云朋;颅颈交界畸形影像学测量及枢椎椎板螺钉的生物力学评价[D];郑州大学;2010年

2 韩建龙;兔颈部硬脊膜表面及椎板旁神经分布实验性研究[D];泰山医学院;2005年

3 武慧强;挑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谭风金;不同类型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陈鹏;三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对比[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常乐;DHS和PFN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比较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李非;头颈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察(颈性眩晕临床研究进展)[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陈翔;四川名老中医杨天鹏骨伤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的总结(运用杨派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何桂华;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1年

10 王文华;十味熏蒸散结合封闭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泽生,陈仲强,党耕町;椎动脉畸形(附5例报告)[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2 万磊;陈静;李义凯;;颈椎定点旋转手法“点”的三维空间解剖位置的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 陈爽;MRA的新进展及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6年01期

4 柏蕙英;陈文英;戴棣华;张美娟;程祺荣;;颈椎横突孔与椎动脉的测量及观察[J];解剖学报;1983年03期

5 瞿东滨,钟世镇,李忠华;枢椎横突孔观测及其临床意义[J];解剖学杂志;1999年02期

6 廖信祥;;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06年02期

7 史达;孙银娣;张平安;刘娜;;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11年01期

8 李勇;张泽胜;王伶俐;陈茂水;;不同牵引角度治疗颈椎病的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J];新中医;2008年09期

9 王睿博;沈晓雯;;人体下颈椎计算分析系统的开发和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1年02期

10 仲生海;鲁厚祯;张进路;刘娜;王海燕;李楠;杨家捚;倪文才;;椎动脉颅外段的形态学研究[J];北京第二医学院学报;198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波;谢鹏;李志伟;;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流固耦合模型的建模方法[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9期

2 王琳;刘辉萍;徐华;;人工髋关节润滑系统的流固耦合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2011年03期

3 刘纯;白象忠;李小宝;;狭窄血管处管壁的变形与应力分析[J];工程力学;2013年02期

4 王芙昱;许百男;孙正辉;刘磊;武琛;张小军;;基于CTA影像数据的个体化颅内动脉瘤的流固耦合力学模型[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年10期

5 顾媛;郦鸣阳;沈力行;喻洪流;丁皓;赵改平;;狭窄动脉流固耦合模型Ansys/CFX数值的有限元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52期

6 牟文英;虞钢;庄逢源;;重力对锥形血管中血流压力的影响——基于考虑体位改变的三维流固耦合数学模型[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9年10期

7 张治国;张锡文;;红细胞在微血管狭窄处的力学行为[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0年05期

8 张绪树;郭媛;陈维毅;;基于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流固耦合方法的标枪飞行仿真[J];医用生物力学;2008年02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尔杰;;流固耦合力学研究与应用进展[A];钱学森科学贡献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王从磊;任伟伟;孙建红;;平面圆形伞初始充气阶段的流固耦合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士召;何国威;张星;;柔性体涡诱导振荡的流固耦合模拟[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王国斌;;单细胞受剪切流变的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苏波;钱若军;;流固耦合方程的建立及耦合数据传递[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鲍麟;余永亮;;粘弹性蜻蜓型翼挥拍的流固耦合求解途径初探[A];非定常空气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7年

7 文聘;叶红玲;刘海宏;;输流管流固耦合模态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洋;柏云清;汪卫华;赵小敏;张学伟;FDS团队;;基于双向流固耦合的中国铅基研究反应堆地震响应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刘乐;吴健康;;细胞通过微孔隙时的大变形流固耦合和表面切应力变化特征[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王建省;董勤喜;;热流固耦合动态边界理论研究[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忠宁;对旋轴流风机流固耦合特性研究及其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的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孙芳锦;膜结构风振流固耦合效应和风致雪压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雷凡;水下柔性结构流固耦合动力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自明;油藏热流固耦合模型研究及应用初探[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5 法特;基于高阶有限差分法的管道瞬态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高平;大型渡槽的二维半流固耦合模型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7 鲁丽;非线性板状结构流固耦合复杂响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8 徐梦华;大型渡槽梁壳流固耦合动力模型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9 李媛;风力机叶片流固耦合数值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10 华如南;柔性薄板流固耦合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云峰;双向流固耦合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D];天津大学;2009年

2 解元玉;基于ANSYS Workbench的流固耦合计算研究及工程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3 刘磊;流固耦合与接触冲击算法的研究及实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徐晓贤;贮箱类流固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分析[D];湖南大学;2006年

5 曹亮;输流管道流固耦合振动特性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4年

6 娄涛;基于ANSYS的流固耦合问题数值模拟[D];兰州大学;2008年

7 赵伟;流固耦合对水下结构声辐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8 陈先亮;基于流固耦合的车用蓄水瓶动力学分析[D];重庆大学;2014年

9 王浩;叶片流固耦合振动分析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10 陈福;结构入水问题的流固耦合仿真分析[D];清华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484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0484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d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