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经兔耳动脉与经股动脉插管行肝动脉造影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27 12:27
【摘要】:目的评价经兔耳中央动脉插管行肝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并与经股动脉入路比较。方法将28只健康大白兔随机分成经股动脉入路组14只和耳中央动脉入路组14只(左耳7只,右耳7只)。用泰尔茂穿刺套管针行动脉穿刺,外套管留作后续插管的鞘,以1.8 F微导管行肝动脉插管。了解两种方法插管的成功率,比较两组总的操作时间和每一步操作时间,观察术后动物的生存质量。结果两组动物均成功完成肝动脉造影。经股动脉组所需剃毛时间为(54.0±13.0)s,经耳动脉组不需此步骤。经股动脉组和经耳动脉组获得动脉入路时间分别为(585.0±249.0)s和(83.0±41.0)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动脉造影时间分别为(230.5±86.0)s和(257.0±82.0)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0 2);修复入路时间分别为(211.0±83.0)s和(90.0±0.0)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总操作时间分别为(1 125.5±199.0)s和(419.5±134.0)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经股动脉组动物穿刺侧下肢活动受限,经耳动脉组动物无明显异常。结论经兔耳动脉入路行肝动脉造影可行。与经股动脉入路相比,经耳动脉插管的操作时间短、创伤小、且不会留下肢体残疾。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hepatic arteriography via central ear artery intubation in rabbits and to compare it with femoral artery approach. Methods 28 healthy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ansfemoral approach group (n = 14) and central ear artery approach group (n = 14). Arteriocentesis was performed with a trocar, and hepatic artery catheterization was performed with 1.8 F microcatheter as the sheath for subsequent catheterization. To understand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two methods, compare the total operation time and each step operation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obser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animals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the hepatic arteriography w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in both groups. The shaving time was (54.0 卤13.0) s in the transfemoral artery group, but not in the transauricular artery group. The arterial approach time of femoral artery group and transauricular artery group were (585.0 卤249.0) s and (83.0 卤41.0) s, respectively (P0.001), hepatic arteriography time was (230.5 卤86.0) s and (257.0 卤82.0) s, the time of repair approach was (230.5 卤86.0) s and (257.0 卤82.0) s, respectively (P0.2602), and the time of hepatic artery angiography was (230.5 卤86.0) s and (257.0 卤82.0) s, respectively. (211.0 卤83.0) s and (90.0 卤0.0) s, the total operating time was (1 125.5 卤199.0) s and (419.5 卤134.0) s, respectively. After operation, the lower extremity movement was restricted in the femoral artery group, but there was no obvious abnormality in the transauricular artery group. Conclusion Hepatic arteriography via rabbit ear artery approach is feasible. Compared with the transfemoral approach, the operation time of transauricular artery intubation is shorter, the trauma is less, and the limb disability is not left.
【作者单位】: 江苏省肿瘤医院放射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1677)
【分类号】:R814.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煌;李冉冉;陈文有;刘强;张行健;周松;刘静;;VX2肝癌兔肝动脉联合门静脉插管模型的建立及其手术方法的比较[J];肝胆外科杂志;2012年03期

2 江雄鹰;罗荣光;黄金华;苗碧建;王琰;;兔VX2肝癌模型建立与经兔股动脉微导管超选择性肝左动脉插管技术的探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刘鸿;周恩亮;姜恒;谢拥军;刘兴国;;引导式实验动物血管插管装置在家兔肝动脉插管术中的应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2年08期

2 刘鸿;冯巧灵;张玮;谢拥军;李超;姜恒;周恩亮;;兔VX2肝癌模型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像分析及改良肝动脉插管术[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4期

3 高盛;吴戈;曾庆玉;;磁敏感加权成像临床应用和在血管瘤评估中的研究进展[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3年04期

4 魏强;方亮;杨继金;霍宁宁;吕虎;熊源长;江旭;李慧;;兔肝脏、肌肉、皮下VX_2肿瘤模型的建立和对比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年11期

5 钱亭;陈茂振;高峰;尹化斌;;两种方法建立兔VX_2肝癌模型的比较及影像学评估[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年01期

6 王乐;陈磊;李雪芬;何虹;王松海;史恒军;陈建宗;;三氧化二砷对肝癌细胞系SMMC-7721凋亡及Smac 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年33期

7 余超;冯耀良;马明;臧汉杰;祖庆泉;顾宁;;二巯基丁二酸修饰的Fe_3O_4纳米磁液联合碘油动脉栓塞热疗治疗兔VX2肝癌[J];江苏医药;2012年09期

8 陈宝祥;曹海利;郭若涵;金书强;白彬;;前列腺素E1对肝动脉栓塞后肝纤维化进展的防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年02期

9 李玉泽;任克;李光;徐克;;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解除恶性胆道梗阻疗效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牛焕章;~(131)I-anti-CD147-McAb经兔肝动脉灌注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薇;双源CT评价索拉非尼影响兔VX2肝癌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2 刘曦;平阳霉素+超液态碘油在兔VX2肝癌模型中经肝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栓塞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3 余超;二巯基丁二酸修饰的Fe_3O_4纳米磁液联合碘油动脉栓塞热疗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4 何学红;携带诺帝的PVA颗粒治疗兔VX2肝移植肿瘤的实验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3年

5 魏强;臭氧治疗兔种植性VX-2瘤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良山;马清涌;刘亚民;;大剂量碘化油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2 马宁;张金玲;赵明;范宏伟;;兔VX2肝癌模型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的研究现状[J];黑龙江医学;2010年02期

3 周承凯;梁惠民;李欣;柳曦;;实验兔VX2肝肿瘤模型制作及动脉插管技术探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6年02期

4 李智;倪才方;董凤林;肖荣;刘航;刘一之;金泳海;沈健;;兔VX2肝癌模型的建立及其生长转移特性的观察[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年09期

5 孔健,冯敢生,许林锋,梁惠明,郑传胜,吴汉平,柳曦,李欣;兔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实验方法学的对比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年03期

6 关键;胡道予;孙振纲;杨国华;罗鸿昌;;兔VX2肝癌TAE实验方法改良及影像学评价[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年03期

7 崔林,张志胜,余扬群,石慧军;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4年04期

8 斯光晏;周石;王学建;张巍;郭剑星;蒋天鹏;;两种兔肝VX2模型建立方法的比较及对介入治疗的意义[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年06期

9 曹玮,王执民,张洪新,梁志会,齐连君,李文献,倪代会;兔VX_2肝癌模型的移植方式及生长特性的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年02期

10 许卫国;谭国胜;彭秀斌;王于;陈伟;杨建勇;;兔肝动脉插管技术的方法学及DSA表现[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年2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勇!510515广州,李彦豪!510515广州,曾庆乐!510515广州,卢伟!510515广州,赵剑波!510515广州;透视下套管法钳取深部软组织内金属异物[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年04期

2 贾力夫,罗凌飞;腹腔镜损伤胆囊和胆管系统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放射学[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8年01期

3 畅坚,王志强,杨丽娜;间接门静脉造影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年09期

4 孙亚飞;胰腺炎介入治疗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1年03期

5 孙青,宫树芝,侯庆峰;介入诊疗观察室的护理[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年07期

6 梁晓丽;经皮肝穿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癌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1年10期

7 王福利,郭新平,陆志红;CT引导下多弹头射频治疗肺癌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2年08期

8 王江涛;刘作勤;;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Onyx的临床应用现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年05期

9 肖书萍;肝动脉化疗栓塞及经皮微波凝固联合治疗肝癌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2年06期

10 李清军,魏勤,赵红朴,宋少娟,王振亭;DSA检查中对比剂的流速及其选择[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学昕;孙立军;贺洪德;李敬邦;余厚军;尤志军;;旋转DSA在肝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A];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会第九届放射诊疗专业学会论文集[C];2005年

2 夏萍;高妫青;;二氧化碳肝动脉造影应用于肝癌患者10例的护理[A];2005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孙青;宫树芝;侯庆峰;;介入诊疗观察室的护理[A];庆祝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建所30周年学术论文专刊[C];2005年

4 胡兴华;刘作勤;刘迎;;介入操作室的管理[A];庆祝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建所30周年学术论文专刊[C];2005年

5 滕红;徐兴明;陈世沛;陈友琼;赵张平;;3D技术在腹部血管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陆志红;李奋保;王福利;;经左肱动脉穿刺行肝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分析及护理[A];第二届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5年

7 王文平;黄备建;丁红;李超伦;何年安;徐智章;;彩超及超声造影在移植肝血管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A];2005年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赵兴科;蔡伟;赵连城;毕亚艳;田野;黄永麟;;放射性TiNi合金支架的研制与动物实验研究[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刘学明;;肝脏低机械指数声学造影的应用概况[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5年

10 林茂村;牛柯琪;;高压氧对热中暑之疗效:热中暑病历报告及热中风动物实验之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滨;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一个未被认知的症候群[N];健康报;2007年

2 苏丽敬;干细胞治疗是否已能用于临床[N];北京科技报;2007年

3 洪;新法可有效缓解失眠[N];健康报;2007年

4 孟庆义;心脏复苏 “鸡尾酒”疗法将兴起[N];中国医药报;2008年

5 廖联明;骨髓移植风雨50年[N];健康报;2007年

6 记者 苑海震 通讯员 魏妍平;我省确诊一例致死性失眠症患者[N];河南日报;2006年

7 纪明毅;高压氧医学为何呈现“病态”[N];健康报;2007年

8 秋芳;唾液止痛效果远远超过吗啡[N];医药经济报;2006年

9 常丽君;美科学家找到无排斥骨髓移植方法[N];科技日报;2007年

10 张献怀;烧伤后多器官衰竭发病机制被揭示[N];健康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利;超声心动图对左室慢性心肌缺血心肌功能及微循环灌注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2 王莉;超顺磁性氧化铁增强MRI诊断肝占位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3 于丽娟;3D DCE MRPA 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4 何庚戌;一、利用磁共振技术对移植到心脏内的铁磁性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在体示踪的实验研究 二、冠状动脉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的存留、分布、迁移和心肌梗死后SDF-1的表达及细胞迁移机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5 雷,

本文编号:2147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147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6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