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半导体激光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促进植皮术后伤口愈合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18-10-24 19:37
【摘要】:目的:观察半导体激光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促进植皮术后伤口愈合的效果。方法:1.本科室植皮术后伤口不愈合患者66例,其中分成治疗组33例,对照组各33例。2.治疗组:常规换药先给予红外红照射,距离患处20~30cm,15-20min/次,1次/d。续予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局部照射溃疡10~15min/次,1次/d,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常规消炎伤口换药。评估:治疗10天后采用肉眼观察创面分级发。结果:治疗组治愈33例显效33例。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疗33例,显效21例,无效12例,有效率为6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红外红治疗仪+半导体激光治疗仪辅助照射感染伤口和溃疡,能明显促进伤口或溃疡愈合。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semiconductor laser combined with infrared irradiation on wound healing after skin grafting. Methods: 1. 66 cases of wound nonunion after skin grafting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33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33 cas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infrared red irradiation was given at the beginning of routine dressing change, 20 ~ 30 cm ~ (-1) ~ 15 ~ 20 min / time, once a day. The ulcer was treated with semiconductor laser therapy instrument for 10~15min/ times, 10 times per day as a course of treatment. Control group: routine anti-inflammatory wound dressing change. Evaluation: after 10 days of treatment, the grading of wound was observed with naked eye. Results: 33 cases were cured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effective rate is 100. In the control group, 33 cases were treated, 21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 12 cases were ineffective, the effective rate was 64%.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s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infrared red therapeutic instrument semiconductor laser therapy instrument can obviously promote wound or ulcer healing by auxiliary irradiation of infected wound and ulcer.
【作者单位】: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分类号】:R454.2;R622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郭维;穿戴式人体生理参数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2年

2 黄义梅;针灸效应细胞响应的光学检测[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朱平;人体血氧饱和度激光测量系统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张爽;博采众长 继往开来[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李关辉;汽车激光防撞雷达光学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代菊兰;激光浴防治雏禽传染病装置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5 任为;LED红/蓝光照射对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影响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6 唐世芳;氦氖激光防治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及其所致疼痛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晓星;;伤口的愈合及处理[J];贵州医药;1987年02期

2 洪占元;;口腔手术罕见意外2例报告[J];口腔医学;1988年04期

3 刘国掾;;接种过金黄色葡萄球菌试验性伤口的炎症反应和血流[J];国际骨科学杂志;1989年01期

4 赵崇德;;肿瘤坏死因子与伤口愈合[J];国际骨科学杂志;1990年04期

5 曹培勇,徐江岛;宫外孕术后盆腔异物误诊1例[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2年05期

6 刘俊红,许民辉;创伤伤口愈合及护理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1993年05期

7 赵国满,徐义昌;微波治疗100例腹部手术切口疗效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8 吕洛,冷永成,陈玉林;外源性透明质酸应用于伤口愈合中的生化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8年S1期

9 李汉臣,范雪莉,许利阶,刘先珍;高渗盐水对手术伤口愈合的影响及其免疫机理的探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98年02期

10 雷晓清,陈秀娟;会阴侧切伤口愈合欠佳的护理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199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黄河;;毫米波医疗技术用于伤口与愈合的论证[A];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赵磊;沈彩霞;;迁延性伤口发生原因及预防[A];全国第12届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8年

3 邹记兴;;甲基睾丸酮与黄鳝H-Y抗原关系的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4 陈璧;贾赤宇;汤朝武;;纳米银纱布对各类伤口愈合作用的临床观察[A];全国烧伤创面处理、感染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陈亮;;神经肽P物质对糖尿病动物模型伤口愈合的影响[A];第八届西南五省一市烧伤整形学术会议暨贵州省医学会烧伤整形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苏永利;;感染伤口的换药及护理[A];全国第5届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姚鸿;;伤口湿性愈合理论在临床护理上的应用进展[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潘清梅;;湿性愈合敷料在骨科伤口治疗中的应用[A];全国第5届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范平;周忠艳;;Histoacryl组织胶水在急诊外科应用疗效观察[A];湖北省暨武汉市病理生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乔之怡;崔科;刘晨;张新华;白东清;;8种药物在鱼用创可贴中的应用研究[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给皮肤通电伤口愈合快[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2 高乐;台湾伤口愈合新药获准在美上市[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3 小海;电流可加快伤口愈合[N];中国医药报;2006年

4 健康时报记者 白轶南;骨折后多吃碱性食物[N];健康时报;2008年

5 郑新城;巧用蜂蜜加速伤口愈合[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6 祁增年;小伤处理六误区[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7 陈翔;传输网伤口愈合快[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8 曹淑芬;情绪紧张会延缓伤口愈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9 兰云;防止伤口留疤几项注意[N];上海中医药报;2007年

10 张中桥;丹参素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N];中国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沁;脉冲射频能量(PRFE)加快糖尿病小鼠伤口愈合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胡太平;Sonic Hedgehog促糖尿病小鼠伤口愈合及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3 冯国平;胎兔、母兔、成年兔伤口愈合的比较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4 刘霞;c-ski对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5 何祯平;外源性透明质酸对皮肤创面愈合作用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6 朱桂英;阿司匹林抑制TNF-α诱导的NF-κB活化在瘢痕疙瘩治疗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白玲;组织因子促进糖尿病鼠伤口愈合及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诱导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8 郭爱华;关于人皮肤真皮和角质上皮细胞以及在体创伤模型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9 梁丽荣;局部应用胰岛素促糖尿病大鼠伤口愈合及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黄建艳;琼脂糖接枝透明质酸共聚物作为多肽载体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俊峰;磁场对兔耳伤口愈合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3年

2 王佳琪;电离辐射小鼠皮肤伤口愈合延迟的分子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3 王红玉;胸腹腔引流管拔除后伤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及预见性干预方案探究[D];苏州大学;2014年

4 郑雪平;复方珠黄霜促进肛门术后伤口愈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1年

5 王建兵;5-氟尿嘧啶预防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沈妍;低强度半导体激光对鼓膜穿孔愈合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7 王晓健;创伤愈合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表皮干细胞迁移、趋化作用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8 侯量;蜕皮甾酮促进伤口愈合的初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9 郑高云;蜕皮甾酮乳膏的制备方法及量效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10 王晓;白芨胶载外源性rhEGF促进伤口愈合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92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292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1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