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常生活中,皮肤创伤难以避免,轻微的伤口如果不加处理很容易引起细菌感染。轻者会出现红肿,严重的伤口感染会出化脓,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在伤口感染中,细菌是罪魁祸首。受细菌感染的伤口会出现大量的渗出液,细胞外基质蛋白被分解及多种生长因子受到抑制,表皮再生被阻碍,从而影响康复的进程。一种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创伤敷料可以有效抵御细菌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对于减少患者痛苦,增进人民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研究结合天然茧层中丝蛋白的优良性能,利用蚕茧的天然结构,通过探讨蚕茧茧层的在CaCl_2-C_2H_5OH-H_2O三元溶液中进行部分溶解处理的工艺条件,使其具备多孔性、高延展性能,并利用丝胶蛋白的还原性,原位负载纳米银,赋予其良好抗菌性能。同时对这种抗菌敷料的理化性能、抗菌性能、细胞毒性以及伤口愈合能力进行系统的评估,得到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木瓜蛋白酶来对茧层进行部分脱胶,并对脱胶时间进行单因素控制,得到不同脱胶程度的茧层材料。对处理后茧层材料的脱胶率计算、扫描电镜观察以及力学性能测试我们发现,丝胶对于茧层的结构影响很大,丝胶含量越低,茧层的结构越松散,弹性和强力也随之降低,透气性能随之升高。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茧层处理30min后的茧层具有疏松的空隙,有利于细胞的增殖,但是质地较硬,不适合用作创伤敷料。(2)采用摩尔比为1:2:8的CaCl_2-C_2H_5OH-H_2O三元溶液来处理未脱胶的茧层,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不同处理条件对茧层结构、形态、透明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在CaCl_2-C_2H_5OH-H_2O三元溶液中,温度越高,茧层的溶解速度越快,在40、50℃下处理的茧层,茧层几乎不溶解,茧层的结构基本不发生变化;当温度上升到60℃时,茧层开始缓慢溶解,形态开始变得透明且柔软;当温度升到70℃时,茧层会快速溶解,并收缩成一团。在以60℃为处理温度时,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茧层变得越透明,延展性变得越好,当处理时间为120min时,茧层薄膜的透明度达到85%,最大断裂强度为2MPa,最大应变可达到150%。经扫描电镜观察,具有较为均匀的孔隙结构,孔径约为36μm,总体质地柔软,十分适合作为伤口敷料,因此用摩尔比为1:2:8的CaCl_2-C_2H_5OH-H_2O三元溶液进行蚕茧茧层前处理的最佳工艺为:蚕茧茧层处理温度为60±2℃,处理时间为120min,完成后经大量清水冲洗,即可得到透明状的蚕茧茧层薄膜(Silkworm cocoon wound film,简称SCWF)。(3)在蚕茧茧层多孔薄膜原位负载纳米银实验中,利用单因素和L9(34)正交实验研究硝酸银的浓度、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等三个因素对SCWF原位还原纳米银粒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纳米银粒径影响的程度分别是:处理温度硝酸银浓度处理时间。制备SCWF-Ag NPs的最佳工艺条件是:硝酸银浓度在150m M、处理温度在20℃、处理时间为3h。研究还发现:纳米银对SCWF结构和理化性能均有影响,随着纳米银含量的越高,SCWF材料的孔径变得越大,透气性和吸水性能明显提升,同时延展性能也得到提升,但断裂强力会下降,与Mepitel?对比发现,SCWF-Ag NP的吸收性能和透气性能都高于Mepitel?。(4)纳米银的抗菌性与其粒径和浓度有密切关系,通过对SC、SCWF、SCWFAg NP的抗菌性能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SCWF-Ag NPs敷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不同Ag NPs含量的SCWF-Ag NP150和SCWFAg NP200敷料的抗菌性能呈现差异性,Ag NPs含量高的SCWF-Ag NP200敷料其抗菌性不如SCWF-Ag NPs150的好,原因是SCWF-Ag NP200中还原得到的纳米银粒径较大,且粒径分布不均,所以抗菌性能反而下降。经MTT法和细胞荧光染色评测SCWF-Ag NP150和SCWF-Ag NP200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纳米银含量较高的SCWFAg NP200敷料的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不适用用作创伤敷料,而SCWF-Ag NP150无明显的细胞毒性,适宜用作创伤敷料。(5)在新西兰大白兔背构建真皮层缺损的活体创伤模型中,对无明显细胞毒性且抗菌性最佳的SCWF-Ag NP150促进伤口愈合性能进行研究,并以临床得到认可的Mepitel?作为对照。实验结果表明,SCWF-Ag NP150能有效的防止创面细菌感染,同时能抑制巨噬细胞的增殖,促进创面的愈合,对创面促进愈合效果明显要好于Mepitel?。结果说明含纳米银的SCWF-Ag NP150茧层薄膜敷料具有抗菌抑制炎症等多重效应,并且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对于全层皮缺损伤口具有明显促进愈合作用,可以作为促进真皮再生的皮肤替代物,具有十分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B383.1;R318.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尚美;王明霞;魏锦锦;;银离子藻酸盐抗菌敷料在钢板外露持续性感染伤口中的巧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年01期
2 张峰;徐思峻;陈思宇;陆强;;微纳米抗菌材料与器械研究现状[J];中国材料进展;2016年01期
3 李珍珠;王富平;罗琴;陈忠敏;;载银丝素/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合成及抑菌性研究[J];材料导报;2014年22期
4 夏明峰;张帅;田虎;;纳米银粒子抗菌原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4年10期
5 张子谊;高晓红;贾雪平;;蚕丝丝胶的提取及其在纳米银溶胶制备中的应用[J];印染助剂;2014年06期
6 李晶;薛斌;;新型医用敷料的分类及特点[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年12期
7 牛金柱;李保平;房树志;常成;李芝兰;李坤;;创伤止血止痛敷料在出血创面的应用效果观察[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年01期
8 金蓓;冯宗财;杜建中;梁用桃;陈英娜;;大豆蛋白/壳聚糖复合膜的控释特性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年02期
9 严蓉蓉;钱小洁;仝玲;;透明敷料维护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年21期
10 夏年鑫;蔡玉荣;姚菊明;;纳米银的绿色合成:丝胶蛋白作为还原剂和分散剂[J];化学学报;2011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宋慧君;明胶—壳聚糖基可生物降解膜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董阳;天然高分子复合膜及皮肤支架载药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鹏;不同盐/甲酸溶解丝素及其再生膜和凝胶的制备与表征[D];苏州大学;2016年
2 邵晓虹;壳聚糖的功能化修饰及其在药物释放系统上的应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3 高延瑞;皮肤微生态与皮肤屏障相关性探讨[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4 吕红;基于三元溶液的再生丝素纤维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5 夏年鑫;纳米银的环保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6 邓天政;皮肤缺损动物模型建立及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皮肤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
本文编号:
2375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375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