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组织工程化骨膜的构建及其在体外的成骨活性检测

发布时间:2019-02-22 08:02
【摘要】:[目的]利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猪小肠粘膜下层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膜,体外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并检测成骨活性,为将来体内移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猪小肠粘膜下层基质作为支架材料,与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或体外成骨诱导培养后的BMSCs,采用沉淀法复合构建两种组织工程化骨膜(M2及M1),用MTT法检测种子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情况;扫描电镜(SEM)观察种子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粘附状态;通过ELISA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分泌水平。[结果]种子细胞在SIS上生长良好,M2及M1在含有成骨诱导剂的培养基中培养可分泌一定量骨钙素(11 d达峰值),并表达碱性磷酸酶活性(7 d达峰值)。而且,Ml所分泌骨钙素的量与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猪小肠粘膜下层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骨膜能够保持较稳定的生物活性,种子细胞能良好地在支架上附着、生长增殖,并稳定地分泌一定量的骨钙素和碱性磷酸酶,在体外表达较强的成骨活性。
[Abstract]:[objective] to construct tissue engineered periosteum with rabbi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and porcine intestinal submucosa, observe it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termine its osteogenic activity in vitro, and provide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future in vivo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two kinds of tissue-engineered periosteum (M2 and M1) were constructed with porcine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l matrix as scaffold, combined with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of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or BMSCs, induced by osteogenesis in vitro, and two kinds of tissue engineered periosteum (M2 and M1) were constructed by precipitation method. The growth of seed cells on scaffold material was detected by MTT method. The growth and adhesion of seed cells on scaffold materials were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and osteocalcin secretion were detected by ELISA. [results] the seed cells grew well on SIS. M2 and M1 could secrete a certain amount of osteocalcin (up to the peak at 11 days) and express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up to the peak at 7 days) in the medium containing osteogenic inducer. Moreover, the amount of osteocalcin secreted by Ml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 _ 2,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using rabbi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ombined with porcine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to construct tissue engineered periosteum can maintain stable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seed cells can adhere to scaffold and grow and proliferate well. And stable secretion of osteocalcin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in vitro expression of strong osteogenic activity.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甘肃省骨与关节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中医院放射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30973064) 国家留学回国人员优选资助课题(甘人社通【2010】343号)
【分类号】:R318.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琳;王栓科;董平;王军胜;刘佳;郝俊龙;吴萌;;以小肠黏膜下层基质为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仿生骨膜:在兔体内的成骨及其血管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51期

2 王军胜;王栓科;陈兴礼;胡小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膜[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1期

3 周炳元;杨俊华;惠杰;杨向军;郑琳;李科;沈振亚;;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介入栓塞法猪心肌梗死模型[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年07期

4 潘巨利;马金玲;王海涛;田欢;宫文锦;谢丽娜;邢汝东;;骨膜下成骨修复小型猪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初步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原松;石毅;;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2 谢利娜;潘巨利;黄欣;陈仁吉;郭文锦;田欢;王东胜;;骨膜原位成骨促进兔下颌骨缺损修复的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09年06期

3 王飘;潘巨利;;骨膜成骨的研究进展[J];北京口腔医学;2010年03期

4 门吉英;邓小燕;徐在品;王立敏;;骨组织工程化培养中成骨细胞电学环境的影响[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8年01期

5 侯颖,李文蓉,谭立新,牛志刚;脂质体介导法转染体细胞效率的优化[J];黄牛杂志;2005年02期

6 宋克东;杨志明;刘天庆;智伟;李香琴;邓力;崔占峰;孙相玉;马学虎;;组织工程骨在生物反应器内的构建与检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7 韩平;宋超;杨宇如;魏强;李虹;王坤杰;;尿道脱细胞基质修复兔尿道缺损的实验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8 杜瑞林;倪似愚;常江;周兴平;;含Zn生物玻璃、玻璃陶瓷与聚酯复合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及性能[J];复合材料学报;2008年06期

9 万涛,王振林,闫玉华;生物可吸收储存式药物控释载体制备研究[J];功能材料;2005年07期

10 田才让;何锦;;骨组织工程中的免疫学问题研究[J];甘肃医药;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任海涛;钟志勇;郑佳琳;饶子亮;邝少松;王刚;唐小江;;鼠尾胶原蛋白提取、分离、纯化方法的建立及鉴定[A];第十届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雷;bFGF基因修饰的MSCs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修复骨缺损实验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2 孟永春;胶原与生物活性玻璃作用机理及其复合骨修复材料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郭瑞;基因活性真皮替代物的构建及其用于皮肤再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李彪;普伐他汀对BMSCs复合FS移植治疗兔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干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5 董金磊;BMP-2基因转染的MSCs复合nHAC/PLA支架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刘禄斌;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新型组织工程材料的优化设计及试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7 刘晓华;谷胱甘肽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防御的调控机理[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李康杰;脱细胞骨基质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动物骨缺损实验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9 陈学忠;力学环境下组织工程骨的构建与动态培养[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10 芮钢;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复合异种骨脱细胞细胞外基质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明利;重组胶原蛋白调控钛表面仿生矿化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姜传杰;体外测定生物材料诱导成骨活性方法的建立和应用[D];泰山医学院;2005年

3 刘君毅;SF-PLGA共混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在神经修复中的应用[D];东华大学;2011年

4 刘海涛;PDLLA/n-HAP复合多孔管状支架的制备及生物学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刘昊;新型脱细胞骨基质—壳聚糖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6 蔡建辉;脊髓损伤修复组织工程支架研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贾晓静;复合兔角膜内皮细胞的猪小肠粘膜下层体外构建角膜后板层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杨亮;基因激活基质诱导脂肪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9 王燕;连翘不同部位和不同生长时期连翘叶抗氧化作用的比较与评价[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10 艾剑雄;扩张器周围构建的自体复合皮修复创面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竺涵光,马玉中,顾章愉,郑家伟,张志愿,邱蔚六;腓骨游离瓣重建下颌骨的骨段塑形与固定方法[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1999年01期

2 唐光辉;裴国献;王兴海;陈滨;曾宪利;程文俊;任义军;魏宽海;;墨汁灌注和血管铸型方法检测山羊胫骨血管应用性能的不同[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21期

3 毛驰,俞光岩,彭歆,郭传tx,黄敏娴,张益;46例口腔颌面部游离腓骨瓣移植的临床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2年01期

4 裴国献,魏宽海;显微外科与血管化组织工程组织的构建[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年04期

5 张晓玲;戴\戎;汤亭亭;张超;周芸;周光炎;;未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性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年02期

6 罗静聪,杨志明;小肠黏膜下层的制备及其特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3年05期

7 杨志明;组织工程骨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5年02期

8 赵琳;史志勇;周晟;贾有福;刘佳;王军胜;;组织工程骨膜异体体内成骨修复兔骨缺损的初步观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磊;孙楠;姜川;徐磊;邢更彦;;体外震波对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非骨坏死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19期

2 王军胜;王栓科;陈兴礼;胡小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膜[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1期

3 代媛媛;原工杰;余桂戎;温丽;陈昕;丁寅;;间接共培养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牙周膜成纤维样细胞分化[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年05期

4 康焱;廖威明;盛蹼义;;hBMP7瞬时转染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6年S1期

5 刘斌钰;李宁毅;樊功为;金晓明;陈立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鉴定及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研究[J];齐鲁医学杂志;2007年03期

6 张洪涛;蔡道章;刘康;李青;曾毅军;;富血小板血浆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06期

7 高莺;李继华;韩立赤;马永清;胡静;曲丹;徐誉纯;;张应力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及其差异基因表达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02期

8 李华青;刘师伟;刘伯轩;赵宝珍;刘卓拉;张悦红;牛勃;;瘦素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23期

9 张明磊;常非;高忠礼;柳扬;刘光耀;;BMP-2重组质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表达的检测[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年11期

10 杨玮;徐道华;周晨慧;刘钰瑜;戴滨;黄洪新;;小檗碱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昱;宋健;陈锡昌;胡成俊;刘维新;;体外“心肌环境”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研究[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2 冯凯;陈健琳;乌仁娜;徐晨;李欲航;陈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异体T细胞反应的实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3 徐卫;李建勇;朱光荣;费晓明;孟丽娟;周小玉;汪承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的临床研究[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宫立众;夏顺中;张翼军;张红宾;史曦凯;钟大平;裴莉;张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大小两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吴江;陈槐卿;李良;尹光福;K-L P.SUNG;;钛颗粒负荷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机理[A];中国复合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吴江;陈槐卿;K-LP.SUNG;;钛颗粒负荷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机理[A];全国首届青年复合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淑华;孙新华;单庆莲;林淑艳;;骨钙素在正畸牙齿移动中放免研究[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孙树津;后晓南;胡江;龙勉;陶祖莱;;模拟微重力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2003年中国空间生命科学与航天医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陈文明;陈子兴;岑建农;何军;焦雪丽;吴亚芳;张俊;邱桥成;戴兰;;人成骨细胞系hFOB1.19多向分化并表达多种生长因子[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刘昱;宋健;陈锡昌;胡成俊;刘维新;;5-氮胞苷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的研究[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减轻排异反应[N];健康报;2004年

2 郭伽;维生素K———保健新宠[N];大众卫生报;2007年

3 郭伽;维生素K——保健新宠[N];健康报;2006年

4 周宁人 储德束;不解的“木头人”之谜[N];健康报;2009年

5 张中桥;次声波可促进成骨样细胞增殖和分泌[N];中国医药报;2006年

6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临床研究所 王石麟;专家教你识缺钙[N];辽宁日报;2001年

7 杨建辉;雌三醇对成骨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8 林琳 寒冰;吸入性类固醇持续治疗可损害骨代谢[N];中国医药报;2006年

9 张芹;一年仅三人主动做相关体检[N];连云港日报;2005年

10 冯友根;辛伐他汀促成骨作用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海生;低氧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2 史达;木豆叶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实验与相关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顾绍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角膜上皮样细胞的体外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4 张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5 张海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牟大鹏;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筛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前后差异表达基因[D];吉林大学;2007年

7 景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肾脏系膜细胞样细胞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8 宋可新;黑色素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9 滕春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胰腺炎损伤修复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任晓勇;人生长分化因子-5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用于软骨缺损修复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露;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PLGA成骨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2 严安;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复合材料修复颈椎缺损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陈书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5年

4 刘宏志;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5 王艳芳;生物反应器内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陈洁;同种异体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心梗后心室重构[D];浙江大学;2006年

7 刘弘光;尝试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糖尿病[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8 董玉泉;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9 项正兵;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胆碱能神经元样细胞定向分化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周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FGF复合降解膜修复皮肤缺损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279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4279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f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