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声微液滴气化的物理机制新发现
[Abstract]:Positive sound microemulsion droplets (most of which are perfluorocarbon, Perfluorocarbon), with low boiling point)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liquid-gaseous state by ultrasonic excitation in vitro, that is, gasification. This kind of sound-sensitive emulsion droplets can be used as carriers for the delivery of ultrasound-stimulated target drugs, for targeted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imaging, and for embolization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tumors and so on. Because of its wide application potential in the field of med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coustic emulsion droplets have become a hot spot in the field of medical ultrasound. However,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acoustic microfluid drip gasification is not clear. At present
【分类号】:R3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果真;;感声微液滴气化的物理机制新发现[J];应用声学;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际标;王佳;王燕华;姜应律;;干湿交替下微液滴的形成和扩展行为[A];2006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史立涛;蒋成刚;周平;吴承伟;;微液滴在粗糙表面的电致振动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宋昱;何枫;;粗糙表面上微液滴的数值模拟[A];第十届全国环境与工业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董立春;;T型微米级通道内微液滴形成过程的数值模拟[A];重庆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际标;王佳;王燕华;;微液滴现象与大气腐蚀[A];2004年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唐晓;王佳;李焰;;海洋大气腐蚀初始阶段微液滴体系的微区电化学分布特征[A];2010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0年
7 贺丽萍;夏振炎;;微液滴形成及破碎的实验和数值研究[A];第八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郑修鹏;赵红平;冯西桥;;功能梯度材料微梁表面上的微液滴定向运动[A];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亚伟;张博;张现仁;;表面微观结构对其上纳微液滴/气泡的决定性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2分会:分离分析及微、纳流控新方法[C];2014年
10 曹刃拓;刘赵淼;;Y型交叉微通道内微液滴融合分裂过程的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际标;大气腐蚀起始过程中的微液滴现象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2 梁利花;微液滴现象在大气腐蚀过程中的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许晓威;基于介电湿润效应的微液滴驱动机理与操作方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4 关国强;运动微液滴表面瞬态传质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桂香;T型微米级通道内微液滴形成过程的数值模拟[D];重庆大学;2009年
2 黄琛;基于荧光激活微液滴分选的超高通量酶活筛选系统[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3 梁利花;大气腐蚀起始阶段微液滴现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4 吴森洋;微液滴喷射成形的压电式喷头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王心怡;介电润湿法微液滴驱动芯片及其控制系统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6 史立涛;超疏水表面制备及微液滴电操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何渝;基于微液滴介质的微型静电式振动发电机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凌明祥;基于介电润湿效应的微液滴操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彭蕾;微液滴作用下微梁的变形分析[D];湖北工业大学;2014年
10 李冰;自组装单分子膜上实现微液滴的自发运动[D];青岛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40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440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