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季铵盐基杂化支架的制备及其作为rhBMP-2载体的研究
[Abstract]:the chitosan quaternary salt is prepared by the ring-opening method of the epoxy derivative, the gel is cross-linked with the intermolecular force of the sodium glycerophosphate, the porous scaffold is obtained after the freeze-drying, the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is applied to the bone repair field, and the chitosan-TCP is introduced as the physical cross-linking point, While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the stent is improved, the swelling behavior of the stent is better controlled, the release time of the rhBMP-2 is prolonged, and good effects are obtained in the animal experiment of the ectopic induction osteogenesis.
【作者单位】: 华东理工大学教育部医用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基金】: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2012CB933600)
【分类号】:R318.0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晨,卢灿辉;壳聚糖季铵化衍生物的吸湿性与保湿性[J];应用化学;1996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爱勤,李洪启,俞贤达;不同来源甲壳素和壳聚糖的吸湿性与保湿性[J];日用化学工业;1999年05期
2 邵志会,王爱勤;甲壳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吸湿保湿性研究进展[J];日用化学工业;2001年05期
3 吕树祥,李庆霞,陈创新;合成乙二醇葡萄糖苷的工艺条件对其保湿性能的影响[J];日用化学工业;2003年06期
4 张忠楷;李国英;;胶原、明胶和水解胶原蛋白的护肤功能比较[J];日用化学工业;2006年01期
5 常德富;王江涛;王帅;;对乙酰氨基苯甲酰壳聚糖的制备和应用性能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07年03期
6 肖玲,樊木,杜予民,黄荣华;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制备的可控性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7 刘俊龙;孙振玲;;壳聚糖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合成及其结构表征[J];塑料制造;2008年03期
8 王江涛;常德富;;对苯甲酰氨基苯甲酰壳聚糖制备与表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02期
9 张文清,柴平海,金鑫荣,应东飞;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J];高分子通报;1999年02期
10 陈建勇,刘冠峰;壳聚糖改性及用其整理纺织品抗菌性能的研究[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建勇;刘冠峰;;壳聚糖改性及用其整理纺织品抗菌性能的研究[A];第八届陈维稷优秀论文奖论文汇编[C];2005年
2 海洪;李子院;;水溶性壳聚糖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云;壳聚糖的修饰改性及其对重金属和染料的吸附行为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2 范金石;甲壳低聚糖类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
3 曹佐英;微波辐射下壳聚糖的化学改性及其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0年
4 黄瑞华;壳聚糖季铵盐/高分子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其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5 汤虎;基于低温溶解制备的甲壳素新材料[D];武汉大学;2012年
6 丁可;基因修饰成肌细胞结合可注射温敏凝胶支架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7 龙晓燕;天然大分子魔芋葡甘聚糖的凝聚态基础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3年
8 张乃丽;新型可塑形同种骨修复材料的制备及相关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9 王伟伟;环醚侧基修饰的PCL/PEG嵌段共聚物可注射温敏凝胶及肿瘤局部给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盛凯旋;石墨烯组装体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攀;壳聚糖改性沸石对刚果红、亮绿和酸性铬蓝K的吸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申云霞;壳聚糖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唐家林;壳聚糖及其改性衍生物降血脂功效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4 范冰;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抑菌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刘长霞;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和壳聚糖盐制备新工艺研究及其质量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6 褚春莹;季铵化壳低聚糖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7 张艳艳;壳聚糖季铵盐的合成及特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张宝忠;水溶性羧甲基壳聚糖的制备、性能及其应用[D];武汉大学;2005年
9 涂依;壳聚糖/壳聚糖衍生物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张忠楷;胶原、明胶和胶原水解物的物理化学性能及护肤功能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建强,胡蕴玉,白建萍,吕荣,孙梁,王军;检测rhBMP-2/明胶复合材料的诱导成骨活性:修复兔长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02期
2 郭尚春;王金武;范存义;倪伟峰;曾炳芳;李雪松;;复合rhBMP-2聚-DL-乳酸接骨板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年02期
3 叶建新;沈如杰;;新型含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修复材料的制备及生物学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45期
4 王芹;汪竹平;戈扬;张冬梅;田月洁;刘修鑫;;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与生物活性骨水泥复合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1998年04期
5 林敏魁;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及其在牙周组织工程中的运用[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4年02期
6 季晓风;丛宪玲;杨晓玉;段德生;;人骨形成蛋白纳米微粒的制备与生物活性鉴定[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年03期
7 侯锐,毛天球,吴道澄,陈富林,陈书军,赵丽君;rhBMP-2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球缓释系统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效应[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8 潘绵立;钱立;赵万忠;;可注射原位交联海藻酸钙骨修复材料小鼠体内异位成骨研究[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6年03期
9 马秦,毛天球,刘宝林,戴毅敏,陈富林,韩亮,李锋;生物珊瑚、胶原和rhBMP-2合成人工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8年01期
10 沈素祥;吴小涛;张绍东;王皓宇;李延报;杨惠林;唐天驷;;rhBMP-2/无定形磷酸钙纳米缓释微粒成骨活性的实验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求亮;朱慧勇;;rhBMP2缓析复合支架材料与成骨细胞的体外混合培养及体内成骨实验[A];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玮;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及复合人工骨的制备和成骨活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2 王明波;载rhBMP-2活性肽微球及支架材料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3 侯锐;生长因子及其不同缓释系统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4 孙新君;RhBMP-2/ACBM:一种有潜力的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5 马秦;rhBMP-2、胶原、珊瑚复合骨作为新型植骨材料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春花;rhBMP-2结合胶原膜在兔颅骨引导骨再生模型中的成骨效应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2 曾建华;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rhBMP-2治疗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3年
3 王春增;丝素蛋白/rhBMP-2微球复合双相磷酸钙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4 王玉路;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片(MSCs)包裹新型rhBMP-2-硫酸钙支架修复兔大段尺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李想;复合rhBMP-2磷酸钙骨水泥骨修复材料对缺损骨再生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6 张文涛;rhBMP-2修饰的β-磷酸三钙/胶原材料诱导成牙性能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朱庭标;Nano-HA/BCP/Cs复合rhBMP-2兔脊柱融合的初步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8 周剑;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磷酸化壳聚糖复合体/明胶/rhBMP-2仿生复合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9 杨在亮;骨组织工程中一种转基因生物缓释体系的构建[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10 赵清桐;壳聚糖/β-磷酸三钙/rhBMP-2可注射性复合体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063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506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