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45S5生物玻璃的晶化、生物活性及Eu离子掺杂发光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09 05:06
【摘要】:自从L.L.Hench发现45S5生物活性玻璃之后,生物活性玻璃就已经被认为是可以应用在修复、再生及替换骨骼系统的非常有前途的材料。生物活性玻璃具有着连接软、硬组织以及促进骨生长的能力。同传统的高温熔融法相比,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生物活性玻璃具有多孔结构,比表面积高,生物活性更好等优点。此外,通过改变制备工艺和组成,可以大范围的调整生物活性玻璃的结构与化学性质,方便人为控制其成分和降解速率,满足不同需要。Eu~(2+)离子主要以d-f跃迁为主。d-f跃迁呈宽带,强度较高,发射光谱随基质组成、结构的改变而发生明显变化,从而使得Eu~(2+)的发光可以落在可见光区域的任何位置。Eu~(3+)离子以f-f跃迁为主。f-f跃迁呈线谱。由于Eu~(3+)离子的能级对周围晶场变化很敏感,能够很好的表征周围的离子环境,因此被大量用于晶体材料的晶格结构研究上。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45S5生物活性玻璃,讨论了热处理温度对其晶化程度的影响,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表征,同时分别通过Eu~(2+)、Eu~(3+)离子的掺杂45S5生物活性玻璃,研究了45S5生物活性玻璃的发光性能和晶体结构。在第三章,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45S5生物活性玻璃,利用DSC,XRD,SEM,EDS等手段对合成的生物活性玻璃及其生物活性进行相关表征,并进一步分析性能和结构之间的关系。45S5生物活性玻璃在700℃时晶化程度最低,1100℃时晶化程度最高,其主晶相为Na_2Ca_2Si_3O_9。45S5生物活性玻璃的生物活性同晶化程度密切有关,晶化程度越低,则生物活性越高,相反晶化程度越高,活性越低。因此45S5生物活性玻璃在700℃时生物活性最高,1100℃生物活性最低。45S5生物活性玻璃在37℃条件下浸泡在0.25M K2HPO4水溶液中进行生物矿化,经过XRD,SEM和EDS分析后可知,所有样品表面均出现羟基磷灰石(HA)转变,其中700℃样品表面HA转化程度最高,生物活性最好。在第四章,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Eu~(2+)离子掺杂45S5生物活性玻璃的主晶相Na_2Ca_2Si_3O_9,利用XRD物相分析及Rietveld软件精修等手段发现,Eu~(2+)离子的掺杂并没有影响基体的结构。而发光随着Eu~(2+)掺杂浓度的变化出现了浓度猝灭现象,当掺杂浓度x=0.07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值,发绿光,其色度坐标为(0.2536,0.5001)。对掺杂浓度x=0.07的荧光粉进行高斯分解后,发光光谱由两个发射峰组成,发射峰波长分别为545nm和505nm,这表明Eu~(2+)离子在基质中有2个发光中心。第五章,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Eu~(3+)离子掺杂的45S5生物活性玻璃,并讨论了不同掺杂量对其发光性能的影响。通过XRD物相分析及Rietveld软件精修分析发现,Eu~(3+)离子的掺杂并没有影响到基体的结构。Eu~(3+)离子掺杂环境是非对称的,(5F0→7F2)/(5F0→7F1)的相对强度比值约为1.722。此外,随着Eu~(3+)掺杂浓度的变化出现了浓度猝灭,当掺杂浓度x=0.07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值,发红光,其色度坐标为(0.6296,0.3638)。几种不同Eu~(3+)掺杂量的粉体的发光衰减时间均大于1ms,非常有利于在荧光探针方面的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18.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舒雅;陈亚明;;生物活性玻璃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J];口腔生物医学;2013年01期

2 洪重荣;张垠;王定改;邹雯;;骨修复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3年08期

3 刘探;;生物活性玻璃熔块及生物搪瓷[J];中国搪瓷;1994年03期

4 魏奉才,张凤河,徐欣,王克涛;生物活性玻璃修复颌骨骨腔缺损的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1999年15期

5 王欣,杨丕山,戚向敏;倍骼生生物活性玻璃在牙槽骨缺损治疗中的初步应用[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00年04期

6 张学广;生物活性玻璃微粒治疗口腔溃疡疗效初步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7 李霞,陈令富;生物活性玻璃及生物活性陶瓷研究进展[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8 张玉梅,蔡玉荣,王勤涛,赵铱民,Monchau F,Lefevre A,Hildebrand H.F;不同晶相成分及结晶态的生物活性玻璃体外降解性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5年05期

9 唐倩;梁焕友;;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生物活性玻璃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04期

10 姚爱华;王德平;Qiang Fu;黄文e,

本文编号:25466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5466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4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