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牙源性多孔双相生物陶瓷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18 11:58
【摘要】:收集临床上离体牙,经高温煅烧去除有机成分,将其与(NH4)2HPO4溶液混合后再次煅烧,制得以羟基磷灰石(HA)和β-磷酸三钙(β-TCP)为主要成分的双相陶瓷,磨碎过200目筛,用有机泡沫浸渍法制备多孔生物陶瓷,对材料进行物相分析、扫描电镜、孔隙率、元素分析和抗压强度检测。牙源性多孔陶瓷材料呈白色,主要物相为HA和β-TCP,为大孔/微孔多孔网状结构,孔隙率为74.85%,Ca/P为1.62,抗压强度应为(3.483±0.321)MPa。
【图文】:

X线衍射,图样,样品,多孔陶瓷


。V1=(W0+W1-W2)/ρ水公式1孔隙率=(V0-V1)/V0公式21.4.4元素分析采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分析其元素组成,计算钙磷比。1.4.5抗压强度测试随机选择10块形状规则的多孔陶瓷样品,游标卡尺准确测量其长、宽、高,采用Instron电子动静态疲劳试验机测验材料的抗压强度。2结果2.1样品的物相分析可以得知,离体牙800℃煅烧后主要物相为HA,在1150℃煅烧后成分发生了变化,主要是HA和β-TCP,随着温度的升高,在1250℃条件下,样品中的β-TCP衍射峰明显增多。见图1。图1不同温度煅烧的样品X线衍射图样A:800℃;B:1150℃;C:1250℃;*代表HA;#代表β-TCP2.2肉眼及SEM观察肉眼观察到本实验制备的多孔陶瓷样品呈白色块状,表面可见大小不一的多孔结构,见图2A。SEM观察此材料孔间相互连通,构成网状结构,孔径大小在100~800μm,见图2B。放大不同倍数SEM观察到内部还存在微孔结构,孔径大小在1~10μm范围内,颗粒之间呈颈部连接特点,见图2C~F。图2不同倍数下观察多孔陶瓷样品A:肉眼观察;B:SEM×100;C、D:SEM×5000;E、F:SEM×100002.3孔隙率分析根据上述公式可计算得到本实验制备的多孔陶瓷材料孔隙率为74.85%。2.4元素分析经检测得知1250℃煅烧而成的多孔陶瓷样品中Ca元素含量占38.11%,P元素含量占18.27%,可以得出Ca与P原子比为1.62,同时还检测到K、Mg、Zn等元素,但未发现C元素。2.5抗压强度测试检测出多孔样品抗压强度为(3.483±0.321)MPa,实验结果还表明,材料的抗压强度跟孔隙率有很大关联,随着孔隙率增高,多孔支架材料的机械强度会降低。3讨论牙齿与骨组织的理化性质有着很大的相似,均包含无机和有机成分,其中无机相中HA占主要地位,

多孔陶瓷,肉眼观察,倍数,样品


随机选择10块形状规则的多孔陶瓷样品,游标卡尺准确测量其长、宽、高,采用Instron电子动静态疲劳试验机测验材料的抗压强度。2结果2.1样品的物相分析可以得知,离体牙800℃煅烧后主要物相为HA,在1150℃煅烧后成分发生了变化,主要是HA和β-TCP,随着温度的升高,在1250℃条件下,样品中的β-TCP衍射峰明显增多。见图1。图1不同温度煅烧的样品X线衍射图样A:800℃;B:1150℃;C:1250℃;*代表HA;#代表β-TCP2.2肉眼及SEM观察肉眼观察到本实验制备的多孔陶瓷样品呈白色块状,表面可见大小不一的多孔结构,,见图2A。SEM观察此材料孔间相互连通,构成网状结构,孔径大小在100~800μm,见图2B。放大不同倍数SEM观察到内部还存在微孔结构,孔径大小在1~10μm范围内,颗粒之间呈颈部连接特点,见图2C~F。图2不同倍数下观察多孔陶瓷样品A:肉眼观察;B:SEM×100;C、D:SEM×5000;E、F:SEM×100002.3孔隙率分析根据上述公式可计算得到本实验制备的多孔陶瓷材料孔隙率为74.85%。2.4元素分析经检测得知1250℃煅烧而成的多孔陶瓷样品中Ca元素含量占38.11%,P元素含量占18.27%,可以得出Ca与P原子比为1.62,同时还检测到K、Mg、Zn等元素,但未发现C元素。2.5抗压强度测试检测出多孔样品抗压强度为(3.483±0.321)MPa,实验结果还表明,材料的抗压强度跟孔隙率有很大关联,随着孔隙率增高,多孔支架材料的机械强度会降低。3讨论牙齿与骨组织的理化性质有着很大的相似,均包含无机和有机成分,其中无机相中HA占主要地位,此外还包括Na、Mg、F等元素,而有机成分大部分为胶原蛋白纤维,可以考虑牙齿作为一种潜在的自体或同种异体骨修复材料。临床上,因外伤、阻生、牙周病等因素拔除的大量离体牙往往作为医疗垃圾而
【作者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解放军临床学院口腔科;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090372)
【分类号】:R318.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治清;关于无机生物材料的发展战略[J];材料导报;1993年03期

2 曾媛;生物陶瓷材料研究进展[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1年03期

3 朱元;毕大卫;全仁夫;;生物陶瓷对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的影响[J];中国骨伤;2007年11期

4 袁启明;;生物陶瓷多功能人工骨[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1987年02期

5 冯涛,黄红云,刘宗惠,崔月汉,周正谋,关运鹏,康竺玲;PHA陶瓷替代犬颈椎体的基础研究[J];海军总医院学报;1997年02期

6 郭大刚,付涛,徐可为;短棒状纳米羟基磷灰石的湿法合成及表征[J];硅酸盐学报;2002年02期

7 钟锐,邱凯,万昌秀;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生物陶瓷的研究进展[J];医疗卫生装备;2005年04期

8 曹秀荣;;β-TCP的制备及研究进展[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7年05期

9 林静瑜;陈宇城;王和鸣;倪峰;周春权;;纳米相生物陶瓷敷贴药抗炎止痛作用及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修复作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年12期

10 周挚,解保生,吴恩格;生物陶瓷材料物理和力学性能试验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建议[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国超;袁志辉;刘青;韩凤兰;;天然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制备[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2011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美丽;翟万银;常江;;新型硅酸盐生物陶瓷硅锌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2009年上海市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高家诚;张亚平;文静;;激光合成和熔覆生物陶瓷涂层的生物特性[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4 方芳;闫玉华;;多孔β-TCP生物陶瓷成骨过程的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5 白峰;刘建;孟国林;刘昌胜;袁媛;张金康;;孔径对复合rhBMP-2的多孔CPC材料的成骨活性的影响研究[A];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刘斌;董寅生;章庆国;林萍华;浦跃朴;郭超;刘朝红;郭宗科;;骨组织工程钙磷生物陶瓷多孔支架的制备[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林开利;许宋锋;胡蕴玉;王臻;王林;常江;白峰;倪似愚;;多孔硅酸钙生物陶瓷体内非骨性环境的植入研究[A];2007年上海市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张建民;林昌健;冯祖德;田昭武;;电流密度对钙磷生物陶瓷沉积层组成和结构的影响[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9 牛金龙;;MTT法评价Ca_2KNa(PO_4)_2陶瓷的体外细胞相容性[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5)[C];2007年

10 张法明;常江;林开利;卢建熙;;纳米硅酸钙/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支架的合成、力学性能与生物学性能评价[A];2005年上海市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苏奎;人工骨开发驶入快车道[N];医药经济报;2010年

2 黎江东 戴劲松;专家指出纳米材料可杀死癌细胞[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3 崔福斋;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前景诱人[N];科技日报;2000年

4 特约撰稿 徐铮奎;纳米碳管用于医械前景可期[N];医药经济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洪新;改性HAP基多孔生物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2 范长春;壳聚糖膜包裹的聚磷酸钙生物陶瓷的制备及复合成骨细胞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3 孙红立;镁黄长石与Slit2对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7年

4 梁列峰;多孔贯通HA陶瓷支架的制备及性能表征[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5 宋炎成;新型生物陶瓷SCPP的生物学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赵婧;骨组织工程网化生物陶瓷支架制备及性能优化[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7 何伟;纳米双相陶瓷人工骨的制备和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8 王辛龙;纳米磷酸钙生物陶瓷的制备及其生物学效应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王鹏;铌酸锂钠钾新型生物压电陶瓷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王放;聚碳酸亚丙酯的改性及其医学应用基础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志琦;增强型多孔生物陶瓷的制备及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2 闫志峰;仿骨β-TCP生物陶瓷制备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3 康林;牙源性多孔双相生物陶瓷的制备及其骨缺损修复实验[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4 丁云飞;纳米羟基磷灰石及牛骨原料多孔生物陶瓷的制备和性能表征[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高静;可控性微结构球形多孔生物陶瓷成骨情况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祝志敏;生物陶瓷体内降解过程的计算机仿真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7 接健;软骨细胞复合β-TCP生物陶瓷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张翠;生物陶瓷人工关节烧结及加工过程可视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9 蓝琳;多孔生物陶瓷支架载药控释体系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10 傅小妮;聚氨酯发泡法制备多孔HA/β-TCP生物陶瓷及其性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510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5510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6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