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金纳米星@聚乙二醇复合纳米材料作为新型生物相容性造影剂用于CT造影及其肾清除能力

发布时间:2020-04-12 06:28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金纳米星@聚乙二醇复合物纳米材料在活体内CT成像的能力,以及肾内被清除能力。方法动物组:大鼠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大鼠先被腹腔注射水合氯醛使之麻醉,然后尾静脉注射800μL的PBS溶液。实验组,大鼠先被腹腔注射水合氯醛使之麻醉,然后尾静脉注射800μL Au NS@PEG溶液(200μg/ml)。CT成像用于探查Au NS@PEG纳米材料作为一种CT造影剂在活体内的可行性。HE染色用于观察Au NS@PEG纳米材料在活体内的生物相容性。血尿素氮、血肌酐、β2-微球蛋白和二氧化碳等指标用于检测金纳米星@聚乙二醇复合物纳米材料在肾脏内的清除能力。细胞组:神经胶质细胞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细胞被孵育在包含10%血清的培养基内。纳米材料组,将浓度为25ppm、50ppm、100ppm、200ppm、500ppm和1000ppm的Au NS@PEG复合纳米材料注入六个含有正常细胞的培养基。MTT和流式细胞术用于检测Au NS@PEG纳米材料的细胞毒性。材料组:利用透射电镜(T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分别检测制备好的金纳米星@聚乙二醇复合物纳米材料的尺寸和组成。结果TEM下可以看出合成好的金纳米星@聚乙二醇复合物纳米材料具有理想的尺寸(50nm)。通过XPS和EDX实验可以验证复合纳米材料的组成。MT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Au NS@PEG纳米材料处理细胞后的存活量约等于对照组的细胞量,而且这也清楚的初次证明Au NS@PEG纳米材料在浓度为200ppm的情况下拥有相对较好的细胞生物相容性,甚至当Au NS@PEG纳米材料处在浓度较高的情况(1000ppm)下,细胞的存活率仍然在90%以上。流式细胞术也表明Au NS@PEG纳米材料拥有很好的细胞生物相容性,而且处理完本材料后细胞镜下观察无明显的形态改变。综合流式细胞术的所有结果,这与MTT的结果相一致,也再次证明了当Au NS@PEG纳米材料浓度为200ppm时为本材料的最适浓度。由于Au NS@PEG纳米材料具有较好的粒子尺寸和表面官能化等特性,那么从血液中消除Au NS@PEG纳米粒子的过程也相对会变得缓慢。CT成像表明合成的Au NS@PEG纳米材料可能成为一种独特的并且具有潜力的纳米探针,用来提供在活体内CT的实时成像。通过注射Au NS@PEG纳米材料前后的血尿素氮、血肌酐、β2-微球蛋白和二氧化碳等的多组相关数据测试对比,发现前后没有明显的差异,也证明了本材料具有良好的肾清除能力。结论Au NS@PEG纳米材料具有超小的尺寸,有效的新陈代谢能力,较高的CT数值和突出的生物相容性等性能。因此,合成的Au NS@PEG纳米材料可在CT成像领域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造影剂候选者。
【图文】:

荧光光谱,复合纳米材料,X射线,透射电镜


且材料本身具有理想的尺寸(约为 50nm),以及整体尺寸大小保持高度一致(图 1a)。通过 XPS 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 AuNS@PEG 纳米粒子表面的组成,,在图1b中可以清晰的显示Au4f,C1s和O1s分别来自金纳米星和PEG基团。另外,金等元素可以在 EDX 荧光光谱中被找到,这证明了我们制备的复合纳米材料 AuNS@PEG 为金纳米星结构(图 1c)。以上实验均很好的表现了复合纳米材料 AuNS@PEG 的组成和特性。

复合纳米材料,CT数,金溶液


图 2 复合纳米材料 AuNS@PEG 的 CT 数值注:纯材料的 AuNS@PEG 的 CT 成像图(a),从左到右依次为碘醇和不同浓度的 AuNS@PEG 溶液(1000ppm、500ppm、250ppm、125ppm、62.5ppm、31.75ppm、15.625ppm 和 7.8125 ppm),图 b 为 AuNS@PEG 溶液的 X 射线衰减程度与金溶液浓度的函数关系(n=3/组,#P<0.05,##P<0.01)
【学位授予单位】:锦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318.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少斌;张一帆;黄惠南;林志强;陈伟;;牛血清白蛋白模板法制备的金属复合纳米材料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分析科学学报;2017年04期

2 郑丽;赵锦航;牛小方;李能丽;杨云慧;;基于银钯铂复合纳米材料标记的癌胚抗原免疫传感器的研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3 陈茂鑫;周莹;袁若;;基于AgNCs-Ce:ZONPs发光复合纳米材料的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对肿瘤标志物灵敏检测的研究[J];化学传感器;2017年01期

4 ;合肥研究院研制出高效去除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新方法[J];河南化工;2017年07期

5 朱展才,朱国辉,冯锦华;碱型Mn_3O_4/Tm_2O_3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6 郭嘉;康龙田;曹战民;;石墨烯基复合纳米材料在燃料电池阴极氧气还原反应催化剂上的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2016年12期

7 姚芳莲;周钰航;张瑞;李俊杰;徐萌;王慧;;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纳米材料的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7年05期

8 马纪;孙超伦;斯琴格日乐;范云场;李飞飞;张磊;;Fe_3O_4/g-C_3N_4磁性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于有机磷农药检测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年S1期

9 ;中科院研制新复合纳米材料可低成本修复酸性土壤重金属污染[J];功能材料信息;2017年01期

10 侯大寅;魏安方;刘鸣;;磁性壳聚糖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J];纺织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宏伟;;复合纳米材料在荧光标识、药物缓释与癌症治疗方面的应用[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2 张杨阳;苑春刚;张艳;;Ag/Fe_3O_4/CNTs多功能复合纳米材料吸附脱除气态元素汞[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段嗣斌;王荣明;;金属-半导体复合纳米材料及其在能源催化领域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二分会:能源纳米材料物理化学[C];2016年

4 颜波;宋晓胜;范琳琳;鄯慧;李德军;孙学良;李喜飞;;锂/钠离子电池复合纳米材料的设计[A];第十四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5 夏兵;;多孔硅基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活体成像和光热治疗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八分会: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药物化学[C];2016年

6 金钟;刘杰;;碳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的能源转换与存储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二分会:能源纳米材料物理化学[C];2016年

7 徐艳丽;李瑞;许银霞;邢瑞敏;刘山虎;;硫化锌基复合纳米材料的组装及其空气净化性能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8 张军;刘相红;吴世华;王淑荣;;一种通用性方法构造多种贵金属/三氧化二铁复合纳米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钟伟;;Ⅱ-Ⅵ族氧化物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与性能调控[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10 刘畅;童睿锋;匡勤;谢兆雄;郑兰荪;;基于表/界面调控的半导体复合纳米材料的功能化组装及其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学梅;新材料大“抽”二氧化碳,可滤汽车尾气[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吴亮;光能“清洁”空气吗?[N];福建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铁军;激光调控合成金属复合纳米材料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2 蔡立;二氧化硅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3年

3 赵博;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徐曼;铁氧化物及其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5 闫迎华;功能化复合纳米材料的磷酸化蛋白质和糖基化蛋白质分析新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王培培;生物矿化启示构筑纳米半导体材料:微纳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7 杨雨豪;石墨烯基TiO_2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以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8 彭花萍;磁性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传感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9 隋春红;以多酸为基础制备一维纳米复合材料及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10 胡书春;负载型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嘉仪;负载型贵金属基复合纳米材料及其光电催化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8年

2 侯雪梅;磁性复合纳米材料在MR/CT双模态成像和光热治疗中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3 唐代远;金纳米星@聚乙二醇复合纳米材料作为新型生物相容性造影剂用于CT造影及其肾清除能力[D];锦州医科大学;2018年

4 刘满意;ZnO基复合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生化传感中的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5 赵根源;铁基/锰基掺杂型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6 王乐乐;磁性氧化石墨烯及其复合纳米材料对铀(Ⅵ)的吸附性能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7年

7 魏婉;功能化的SiO_2基复合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7年

8 匡嘉敏;CoFe_2O_4/rGO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7年

9 白波;氧化铁复合纳米材料的水热制备及其超级电容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10 陈炼;大介孔碳基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243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6243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a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